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网络社会化新模式的突现,不仅冲击和消解着传统的青年政治社会化模式,也重塑着现实的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使其从"真实社会化"向"虚拟社会化"转变.面对"真实"与"虚拟"两种社会化问的断裂而导致的青年政治角色的认同危机.建构一种功能完整与体系规范的新型社会化整合机制,是实现两种社会化相互协调和有效对接,促进青年政治社会化在自身与社会和网络良性互动基础上健康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孕育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它在塑造了社会的网络结构的同时,也悄然实现了从“纯粹的虚拟”到“虚拟与真实兼备”的完美蜕变.网络世界的“虚拟与真实”属性决定了社会治理意义上的网络世界治理不仅仅局限于对虚拟世界的治理,而是特指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与人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对互联网所链接的虚拟世界及其派生的社会网络结构的合作共治.网络世界治理在实践中要达至既有的社会治理目标,必须遵循合作治理、更加注重伦理构建、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实现社会的有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基本准则.基于此,政府在网络世界治理中的职能定位亟须变“控制”为“引导”,充分重视对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下虚拟生活与生产社会实践的展开和深入,网络社会本体及其社会意义也越来越被凸显出来。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发展诸多问题,均需在社会本体论的阐释中获得新的认识。网民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以网民和虚拟实在性为基础的存在方式,它既包含了一般现实公民社会的文化结构与特质,又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只有建立在中国虚拟社会经验基点上的网民社会的本体论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网络社会的本质和网络文化的意蕴,处理好网络化时代所面临的各种管理问题,并由此提升我们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国家的文化总体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微博凭借强大的集聚效应,为群体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已经成为虚拟社会公众实施意见表达的首选载体。基于微博语境下的网络社群,其意见表达经常会因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失控泛滥而出现失范,引发出了对网络社群意见表达的批判性思考。功利意识、责任缺失、无序传播和情绪失控,降低了网络社群意见表达的有效性、可信性、可控性和合理性,需通过加强网络社群文化建设、强化制度体系的创新与供给、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提升网络社群的表达均衡、推进网络生态文明建设等途径加以应对,从而促进虚拟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相似文献   

5.
一、概念界定虽然国内外对"虚拟社会"的研究已经不少了,但目前对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像"网络社会"、"虚拟现实"、"虚拟社群"、"虚拟环境"这些概念,已经形成了一组界限模糊的术语,在使用中常常被混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厘清"虚拟社会"  相似文献   

6.
虚拟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网络,与现实社区一样,存在着强关系、弱关系等网络关系,因此,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虚拟社区的互动结构,是一种恰当的方法.文章借助网络图呈现了虚拟穆斯林社区的整体社会关系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点度、中心度、中介性、密度与凝聚度等指标,具体分析和梳理了虚拟穆斯林社区的整体社会网络.研究发现,在中国穆斯林网站,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围绕某些核心ID和热门话题的互动关系网络,但就整体网络而言,虚拟穆斯林社区的关系网络主要是一种弱关系网络,呈现的是一种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7.
在现行司法实践中,民事主体的虚拟社会评价未被纳入名誉利益的范畴,故侵害虚拟名誉却未造成民事主体现实社会评价下降的情形无法得到名誉权制度的救济,这一立场应予修正。理由在于,网络虚拟主体的法律性质应为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载体,虚拟社会评价同样属于民事主体的名誉利益,故损害该社会评价并导致精神痛苦与财产损失的,应属侵害现实民事主体的名誉权。在判断构成要件符合性时,损害要件是核心内容,应考察虚拟主体存在名誉、该名誉受损、民事主体名誉利益受损、衍生损害这四个构成要素。就侵权责任的具体承担方式来说,赔礼道歉应以不表明虚拟主体真实身份为原则;基于财产损失而产生的损害赔偿应处于核心位置,且遵循完全赔偿原则。程序法层面,大部分证明责任应由原告承担,唯独妨誉信息的真实性和过错两项可由裁判者自由裁量,决定是否倒置。此外,不希望披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原告可依《民事诉讼法》第134条申请不公开审理。  相似文献   

8.
虚拟社会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根据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虚拟社会一方面从丰富个体需要、增强自主性、促进个性发展、发展社会关系等方面大大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网民也容易沉溺虚拟世界,疏离现实社会,呈现多重人格,诱发认同危机,陷入信息异化,弱化科学精神和道德自觉,从而使虚拟社会阻滞着人的全面发展。理性认识虚拟社会,强化网络德育,增强网民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自觉,培育理性精神,培养现代公民,是虚拟社会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资借鉴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群互动是一个多方话语对话、文化融合的场域,这种新交往形态是理解当代人际关系、群体传播和媒介化生活的重要切入点。粉丝社群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圈层,寓居在社交媒介技术建构的虚拟空间,其交往互动呈现中介化、圈层化、日常化和仪式化的特征。本文基于媒介逻辑理论,从技术逻辑、内容逻辑与制度逻辑三个层面揭示粉丝社群交往互动的背后逻辑,将粉丝社群的话语实践、文化的挪用与转换、程式化的仪式表演等交往互动形式,纳入媒介逻辑理论的分析框架中。聚合与连接等媒介技术逻辑,为粉丝社群制定交往互动的规则与秩序,粉丝社群的交往在“技术-用户-社会”三方逻辑融合下,呈现媒介可供性、用户参与性、社会规范性的多方对话的格局,这个发现将为进一步理解媒介化生活的交往形态提供新视点。  相似文献   

10.
当今时代,物理时空和虚拟时空急速交融,虚实相彰,既相克相生又相补相长。在这双重时空中,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方式急速革新,在除旧布新的基础上日新月异,促使网络虚拟社群的形成和不断发展,这业已成为当下政治实践和政治学研究不可忽略的社会现实。因而,从学理上阐明网络虚拟社群的内涵、本质及其特征,对于网络政治学以及网络社会学的学科研究具有奠基性的意义。网络虚拟社群因其呈现出解意识形态化、无政府主义与自由化、草根民主化、去阶层化、去封闭性、去中心化以及文化多元性等特征而对国家政治安全造成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国家主权与政治权威、权力监督与政策制定、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政治沟通与执政合法性、官僚制组织结构以及政治文化与政治环境等方面。由此,治理与保障网络空间国家政治安全,也应立足于上述诸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虚拟社群"保研论坛"部分案例的跟踪和研究,考察了虚拟社群中人际互动活动对社群文化认同程度的影响关系。通过认知与情感两个维度,活跃度、忠诚度和贡献率三个变量,发帖、登录频率、离群率、类群意识、原创帖和主题活动六个测量指标,验证了虚拟社群成员间的互动行为,可以提升成员在社群背景下的自我认同感,帮助确立成员在社群中的个人身份认知,进而提高对社群的文化认同;虚拟社群成员对社群的忠诚和贡献,可以强化成员对社群的情感认同度,进而提高社群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兴起和发展,大大拓宽了人类生活的空间,同时也营造了规模较大且数量众多的网络群体。正确认识网络社群的形成及其分类,深入研究网络社群的社会组织特征,将有助于网络社群的发展,促使网络社群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网络冲突事件为例说明了虚拟社会中的事件是现实社会关系在网络平台上的延伸和展开。现实社会中社会地位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矛盾和由此形成的不同社会特点的行为支配模式的冲突是网络社会冲突的现实来源,网络冲突的影响和解决也是要在现实社会中完成的。虚拟社会并非是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而本质上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4.
基于网络社会的公民教育主体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网络互动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网络社会中的信息泛滥导致公民教育主体性异化,网络虚拟与现实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公民教育主体性培育的现实困境。与此同时,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与公民教育主体性的逻辑契合,又从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的心近性和网络文化的戏拟性等方面,为公民教育主体性的发展独辟了蹊径。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国家联成一种崭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虚拟社会,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在国家安全、集体要求、个人交往方面诸多矛盾和冲突。文章从形成虚拟社会系统的主体、客体、交互方式三个侧面提出了协调的设想,以促使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都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共同构成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网络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为自由和开放的环境,教师专业发展也逐渐超越个人主义而走向群体。这些变化使网络虚拟实践社群应运而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新的途径。本文阐述了虚拟实践祉群的内涵,论证了虚拟实践社群与高校教师亳l业发展的关系,最后总结了教师虚拟实践社群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社会、网络社会概念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组成的有组织的系统,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存在方式,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互联网为纽带,通过信息交换而形成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的存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其存在的技术基础是现实社会的软件和硬件,其存在的主体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中的内容都是现实社会存在内容的电子化形式。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上的映像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具有不完整性和扭曲性。不完整性表现在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人只是现实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技术的年轻人,扭曲性表现在人们往往在网络社会中刻意表现出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方面以及作为网民群体一员而表现出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网络购物日渐普及,正在成为大众消费方式。以具备说服力和代表性的淘宝网为例,认为网络购物是一种具有技术依赖、非在场虚拟、低控制匿名特征,有规范与特定流程的购物形式。基于购物行为发生前、中、后对参与者进行社会心理分析。即购物网站通过规则制定建立信任,卖方利用促销措施落实信任,买方在购物行为达成中自觉维护信任。阐述了网络购物即是虚拟平台与实在交易的过程,而解决虚实交易矛盾,引领未来网络购物发展的关键,正是以信任为核心的社会心理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国家联成一种崭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虚拟社会,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在国家安全、集体要求、个人交往方面诸多矛盾和冲突。文章从形成虚拟社会系统的主体、客体、交互方式三个侧面提出了协调的设想,以促使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都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共同构成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进步和媒介的发展使网络在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众通过网络论坛、网络媒体报道、微博等不同形式关注并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逐渐形成虚拟的社会组织。这种虚拟社会组织数量的增加和活跃度的上升,一方面凸显出网络公共领域的壮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网络舆论混乱的问题,为此,对网络公共领域的监督就变的尤为重要。本文以“余姚官员让人背”事件为例,探讨网络公共领域形成机制,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正确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