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宝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9):1-5
当前对环境权主体的研究忽略了其作为法律关系的面向,同时混淆了环境权在不同法律部门中的差异,且存在泛道德化的倾向。厘清这些误区后,即可对环境权主体做出正确认识:在公法层面,其权利主体为公民,义务主体则视情形分为国家或者国家与其他公民或组织;在私法层面,其权利义务主体均为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组织。 相似文献
2.
论公民环境权与国家环境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Z2)
本文论述了公民环境权与国家环境权的理论基础 ,打破了现实实践中的从实然的角度定论的国家环境权与公民环境权的主从关系 ,而从应然角度 ,对国家环境权与公民环境权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探讨 ,认为国家环境权与公民环境权不应是一种主导与从属的关系 ,而是一种互助共生、相互协同、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陈海嵩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3):1-7
当前对"环境权入宪"的研究存在着"肯定/否定"的二元对立立场,有必要对宪法环境权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与分析。从法律解释的视角出发,可对宪法环境权进行深入的规范分析。在规范模式上,宪法环境权并非主体对客体加以绝对支配的权利,而是主体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在规范属性上,宪法环境权表现为一种兼具规则和原则性质的"规则——原则模型";在规范构造上,宪法环境权包括权利主体、权利相对人、权利客体三方面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借助"公权利/私权利"的分析框架,对环境权在规范意义上的不同面向展开分析,可初步得到环境权的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4.
论健全我国公民环境权保护法律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媛媛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21(2):97-98
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规定存在缺陷,其一,我国现有法律对公民环境权保护不足,其二,民法对公民环境权保护不足。我们应健全我国的环境保护体系,确认公民环境权是一项法律权利,以更好地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 相似文献
5.
朱瑜坤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18-22
环境权是人类一项应有的权利,现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公民环境权是环境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法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公民环境权的发展、公民环境权的内容、公民环境权的实现等进行论述并对中国目前关于公民环境权的法律状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文筱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6):26-27
环境权是环境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环境立法的基础,也是环境法学和环境法制建设中的基本理论。环境权理论在我国起步较晚,关于其含义一直未有定论,而我国环境权的立法问题则迫在眉睫。本文以便于立法及法律实施的出发点来研究环境权的概念、主体、客体,以解决环境权立法的理论困境,并探讨我国现阶段环境权立法的出路及完善。 相似文献
7.
论环境权及其立法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开琦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42-47
本文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环境权产生的经济前提和原因;同时指出环境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重新构建了公民与国家、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我国现行环境立法过分强调了环境监督管理机关的权力,忽视了公民的环境权利,导致了污染防止乏力和公民权利救济不能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环境权的立法应从三个方面完善一是在宪法中规定公民的环境权;二是完善环保民事诉讼制度;三是完善环保行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8.
邹雄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1-14
环境权益是公众对环境享有的包括日照权、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优美景观权等法益。环境侵权行为不侵害环境权益,侵害环境权行为才侵害环境权益。环境权益不能通过侵权法来救济,只能通过环境法及其他公法得以救济。 相似文献
9.
张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3):124-132
早期的环境权理论研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准理念,致力于人与自然的法律主体地位的理论储备,进而在环境权理论中融入集环境的权利与人对环境所享有的权利为一体的权利构成。环境权理论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革命色彩,即从传统法理学的体系及范畴中提出自然权利的法律化以及环境道德法定化,进而在环境权的权利主体、权利内容以及权利属性等方面呈现出较强的反逆特性,在理论界呈现出较强的是非之态。改变环境权理论研究的混沌之态,必须加强环境权理论的实践认知。环境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不在于对传统法理学的变革或颠覆,也不在于对传统权利理论的修正,它的确立应当与传统物权和环境公力救济请求权共同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权利体系,形成环境权与传统权利的良性互动,实现整体环境和资源范围内法律权利的有效均衡,最终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0.
论宪法上的环境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怀霞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2):71-74
所谓宪法上的环境权,就是将环境权视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环境权入宪已经成为各国环境保护立法的一股潮流。在宪法上确认环境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一项人权,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符合国际人权发展的趋势,而且对公民环境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法律救济提供理论基础和宪法依据。宪法上的环境权概念的提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而且为环境权的私权化奠定了宪法基础。此外,只有公民环境权宪法地位的确立,才能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真正得到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1.
曹刚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6)
排污权和环境权的冲突是以环境问题为媒介的。由于环境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最重要、最迫切和最复杂的问题,从而使得这种权利冲突较之一般的权利冲突面临更为严重的制度困境和道德难题,也因此得到了经济学、法学和伦理学等不同学科的极大关注。法律经济学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资源,提出了通过权利交易来解决相关权利冲突的现实方案。但法律经济学有其内在的道德局限性,使得我们有必要反思法律经济学的道德前提,划定经济学帝国的道德边界,为相关制度的设计提供道德指导。 相似文献
12.
秘明杰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56-61
将环境权作为一种应然的道德权利,已经在学界达成共识;而将其作为一种应然的法律权利则面临诸多困境。其原因在于法律上环境权的范畴界定不清,尤其是环境权利的权利主体、权利客体、权利内容不明且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操作性。环境权作为生态文明时代的一种新型权利,具有不同于既有权利谱系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汪涛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5):39-41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小说中所体现的对后殖民时代美国少数族裔的文化生存问题,是美国少数民族裔作家们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向。莫里森小说中展现出的非裔美国黑人在美国这个多元文化熔炉中坚守黑人文化传统的意义,以及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的黑人文化的觉醒,并最终寻找到在跨民族思维下少数族裔文化生存的策略,充分展示了美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王运红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1):89-9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当中尽管在表达上没有明文宣示"权利",但是并不乏权利的思想观念,甚至在实践中也不乏保障"权利"的做法,比如对于生命权的尊重、对人身自由权的保护、对财产权的详细规定等。这些都是我们在现代制度建设当中可资利用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民环境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公民环境权的保护对于依法治理好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已逐步完善,但对于公民环境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有一定缺陷,本文分析了现行的环境权保护相关法律,提出了应在法律上确立环境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完善公民环境监督权以及环境权的救济等法律法规,以使公民的环境权得到进一步保护。 相似文献
16.
李长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8-50
公民环境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和无限制地改造自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环境危机而产生的一种基本的人权。本文认为公民环境权是公民享受清洁健康生活、生产环境的权利,以及当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获得赔偿的权利,属于私权范畴;其法律属性表现为公益性、社会性、从属性、独立性。 相似文献
17.
论民族民间文化的版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民间文化的版权保护是版权研究领域中既新颖而又较难的问题。因对民族民间文化本身的涵义、范围及权利内容存在争议,使得各国对民族民间文化是否给予保护、怎样保护有不同的认识。本文结合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现状、价值,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版权保护制度提出了一些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8.
曹树青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4):48-51
本文从环境权的基本概念出发,从生态性环境权和经济性环境权两方面,分别对环境权的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进行论述:这种平等不是结果的平等,而是权利义务的平等,自然环境权是人权的组成部分,因而是人人平等;理想的、独立封闭的环境系统间的环境权是平等的,这是因为:环境系统间无利益的交流,无利益主体人的交流,无环境污染破坏存量的交流。现实的、开放的环境系统间的环境平等权不是绝对的,任何获取利益的主体,只有在其承担的环境治理义务范围内享有相应的环境权,这种环境平等权方可存在。而现实中的平等是相对的,更多的是不平等,为最大程度的实现该平等权,本文提出了对环境平等权的系列法律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法制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桂英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5):88-91
加入WTO后,文化法制建设的任务更凸现在我们面前。目前,我国的文化法规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大法少,一些重要的文化领域立法存在空白;文化执法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文化法制人才严重短缺;文化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和文化法律意识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陈海嵩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18-24
在研究方法上,环境权的属性是一种理论假设,其构成了深入研究环境权体系的起点和基础,而现有的研究大多忽略了这一点。将环境权定位为一项基本人权是目前认可度最高、也最为合理的假设,但依照体系建构的要求,其还必须解决自身的普遍性和正当性问题。以习惯权利为基础区分环境权的应然和实然层面,可为环境权的基本人权属性提供更加充分的论证,也是进一步探究环境权体系的起点和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