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速度令人目不暇接,但是最能满足信息共享要求的最开放的网络系统恰恰是最不安全的系统,事实上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是网络上最大的悖论.要掌握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主要特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计算机网络犯罪,保护我国各类信息网络的安全,保证信息化进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严格区分计算机信息犯罪的刑法学或犯罪学属性、狭义属性或广义属性 ,在非专指侵害计算机信息罪的场合 ,并无必要。从计算机信息系统和信息的属性 ,以及社会和经济秩序的稳定对刑法的要求来看 ,有必要将我国刑法规定的“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的犯罪客体的归属对象予以扩大。侵害他人计算机信息的犯罪行为更适合脱离盗窃罪而单列罪名“非法窃取、使用他人的计算机信息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罪”主观过程构成要件 ,应包括行为人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必须认清构成该罪的“后果严重”是已然还是未然性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信息法学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类概述与总结了我国信息法学工作在知识产权保护、图书馆、信息安全、计算机犯罪等方面的建构与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面对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犯罪案件,我们必须在实然与应然之间寻找理论创新和立法突破。从应然角度表,计算机犯罪概念应是一个犯罪学意义上的概念;新增法条来惩治计算机犯罪之前,必须要对所谓的计算机犯罪中涌现出的新情况中的“新”予以正确地界定,同时还应遵循刑法谦抑性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犯罪不同于其他犯罪 ,是一种“文明”的高技术犯罪。它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或对象实施的犯罪行为 ;时间和空间对计算机犯罪的制约不大 ,甚至可以不留任何犯罪痕迹 ;犯罪主体具有相当的计算机知识技术和操作能力 ,且明显呈现年轻化的特征 ;犯罪结果有隐蔽性强 ,危害性大的特点。对付计算机犯罪既要治标又要治本 ,要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犯罪的类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划分和把握计算机犯罪类型,不但有助于制定、修订打击计算机犯罪的刑事法律,也有利于预防、控制计算机犯罪。从我国的“二元犯罪论”角度看,给犯罪作学理上的分类应考虑刑法学和犯罪学这两个视角,划分计算机犯罪类型也不例外。由于计算机犯罪是典型的高科技犯罪,在犯?..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犯罪的刑法规制缺陷及理论回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计算机犯罪是新型犯罪类型,我国刑法对计算机犯罪的规制存在犯罪客体错位、侵入的“领域”狭小、单位犯罪主体缺失、主观罪过形式单一、刑事责任年龄偏高等犯罪构成缺陷,以及刑事处罚种类较少、刑事罪名不完备、网络空间管辖冲突和其他有关刑法理论问题,有必要在刑法上健全计算机犯罪构成和法定刑,增设计算机犯罪新罪名,确立网络空间刑事管辖权,新型刑法理论,完善计算机犯罪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8.
陈灿祁 《天府新论》2013,(6):67-72,117
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是宪法所保护的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当下个人信息安全之保护却面临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我国相关立法位阶较低而且呈现出“重刑轻民”、“重公轻私”的特点。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也做出了针对性的回应。但是,要从根本上保护我国公民个人网络信息安全,宜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建立健全民事救济机制,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络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发展,使得信息网络这一虚拟数字化世界与现实生活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为人们充分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悄然而至。在互联网上,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犯罪行为滋生蔓延,愈演愈烈,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极大危害。因此,研究和防治计算机网络犯罪已经成为犯罪学、刑法学必须面对的课题。网络犯罪人员专业;犯罪形式多样;犯罪手段隐蔽;犯罪成本较低;犯罪“暗数”较大;犯罪危害…  相似文献   

10.
网络黑恶势力犯罪是网络犯罪与黑恶势力犯罪日益交融的结果。在司法机关的高压打击和网络便捷等因素影响下,信息网络的工具属性日渐被黑恶势力组织利用。伴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借助网络空间作为犯罪“场所”的新型黑恶势力犯罪悄然而生。网络黑恶势力犯罪具有“进化”的特点和“异化”的表现。“进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黑恶势力犯罪的组织特征进一步弱化,二是黑恶势力犯罪的行为特征出现软化;“异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黑恶势力犯罪的组织形态“无形化”,二是黑恶势力犯罪活动的“产业链化”和“节点化”,三是黑恶势力犯罪活动实施空间的“虚拟化”。当前对网络黑恶势力犯罪的认定仍套用传统黑恶势力犯罪的认定标准,在组织特征、行为特征、危害性特征等认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致使司法机关无法精准应对网络黑恶势力犯罪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为此,有必要立足于网络黑恶势力犯罪的新特点和新变化,确立“形式+实质”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1.
金融领域计算机犯罪特征及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修订刑法将计算机犯罪列为打击对象,符合国际上与计算机犯罪作斗争的潮流。由于计算机犯罪涉及面广,有关的研究很难深入。实际部门对如何认定和处罚感到无从入手,加之受害单位为了保全自己的声誉,宁可打落牙齿肚里吞,不愿主动报案,使得刑法的实施不尽人意。研究应以计算机犯罪的高发地带———金融业为切入点,通过对金融领域计算机犯罪的特点、趋势、类型以及犯罪原因的分析,提出防治金融领域计算机犯罪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一、金融诈骗犯罪的趋向1、金融诈骗犯罪的案件越来越多。从历年统计的纵向分析看,金融诈骗案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且递增幅度以成倍的势头上升,是各类重大案件中唯一只增不减,有起无落的案件类型。2、金融诈骗犯罪的金额越来越大。金融诈骗的作案金额无论是单笔,还是作案合计数均呈大幅上升趋势。3、金融诈骗犯罪的类型越来越杂。金融服务领域在不断拓宽,诈骗分子也跟着把触角伸向这些领域,使本来类型比较复杂的金融诈骗犯罪种类更加繁杂。随着计算机在金融行业的不断普及,诈骗犯罪的“黑手”也开始伸向这个被称为“软金库”的宝…  相似文献   

13.
“政治犯罪”概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珍 《齐鲁学刊》2000,(1):127-129
“政治犯罪”和“政治犯”是内涵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政治犯罪”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它指的是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触犯刑事法律的一类犯罪。西方国家的法学家认为,“政治犯罪”往往同政治自由、民主、权利等问题相联系。在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中,“政治犯罪”是一个有用的和中性的法律术语。我国法律关于“政治犯罪”的表述有五种方式。按照侵犯客体的不同,可将政治犯罪分为纯政治犯罪、复合政治犯罪和牵连政治犯罪。  相似文献   

14.
从病毒、黑客看计算机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计算机、互联网已经成为生产、储存、传送信息的主要载体.政治、军事、经济、科教、金融、工商等行业中的重要信息资源,无不依赖于计算机系统而存在.然而,病毒、黑客以及行行色色的计算机犯罪时刻都在威胁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人们在享受高科技成果的同时,必须积极预防病毒、黑客,严厉打击计算机犯罪.本文主要讨论计算机犯罪的表现形式、特征及法律补充.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网络欺辱犯罪是传统欺辱犯罪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表现,但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广域开放性和全面传播性,这一犯罪又与其同态的传统欺辱犯罪有着很大差别。美国宪法赋予了公民匿名发表言论的基本权利,这一权利价值也体现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对于匿名计算机网络欺辱犯罪的规制,美国经历了无法可依到逐步建立起专门的刑事法体系的过程。在计算机网络欺辱犯罪立法与司法中,美国以宪法为依据保护公民在网络中的“非实名制”权利并兼顾计算机网络言论自由,由此为基础展开刑事惩治。我国既有刑法不能全面涵盖计算机网络欺辱犯罪,应该新立刑法规范实现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6.
一、金融计算机风险来源金融计算机风险是指金融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和实现金融电子化过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而计算机本身(包括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等)和涉及计算机安全管理的制度缺乏有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完善性,潜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而造成的潜在的或已发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计算机系统故障、事故和计算机犯罪。银行计算机犯罪与传统犯罪手段相比,有以下特点:一是高智能、高技术、高攫取;二是作案手段多样化;三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四是隐蔽性强、潜伏期长、低风险,毁灭犯罪证据容易,取证与侦破难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徐华炳 《学术论坛》2005,(7):97-100
信息安全在国家安全特别是非传统安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因其存在普遍性、跨国性和不可控性等特性和内涵的不断丰富而成为非传统安全领域中一个全新的、突出的前沿问题,成为整个国家安全保障的新重心。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信息安全形势却堪忧。基础信息技术严重依赖国外,信息安全意识的淡薄和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及信息产业的起步状态则是中国信息安全目前面临的“特色”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犯罪的刑事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计算机犯罪的侦查计算机犯罪与传统犯罪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差异,就侦查来说,首先,犯罪行为不产生物理的或有形的现场,因而,即使发生犯罪,也不易暴露、不易察觉;其次,犯罪的空间大,往往是犯罪行为与犯罪后果相分离,在甲地实施犯罪行为,在乙地发生危害后果;第三...  相似文献   

19.
早期的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侧重于保护个体利益价值,而此后的有关网络诽谤的司法解释和《刑法修正案(九)》更关注一般性的公共秩序价值。刑法中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的罪名体系初步形成。《刑法修正案(九)》关于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的条文,虽然进一步扩大了“虚假信息”的范围,严密了刑事法网,但是它回避了有关网络诽谤的司法解释的立法正当性问题,又可能造成虚假恐怖信息与新设的四类虚假信息的界限不明等问题,是一次不完美的立法修正。应有的解决方案是,取消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将《刑法修正案(九)》中的“虚假的险情、疫情、警情、灾情”改为一般性的“虚假信息”。  相似文献   

20.
刘芳 《理论界》2008,(11):96-97
我国刑事立法默认强奸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男子,犯罪对象只能是女子,隐藏着“性别假定”。但是实践中客观存在女子强奸男子和同性强奸的情况,由于强奸行为对男性的伤害巨大,男子的性心理与性生理反应存在差异,法律需要平等保护男女两性性权利等原因,立法应当淡化隐藏在强奸罪立法中的“性别假定”,使强奸罪的犯罪主体和犯罪对象中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