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孔子人性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人性思想中包含了对人性的特征、人性的构成、人性与智或思维的关系 (性智相分 )的分析与论述。在孔子看来 ,人性要素的理想组合形态中 ,占有权力和财富的欲望 ,避害的欲望甚至生存的欲望都将退居次要的地位 ,而义务感 ,责任心和对人民生命的关爱则占居绝对支配性的地位。孔子对人性的这种价值导向 ,对中华民族的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荀子的正名论包含了丰富的逻辑思想。他反对名家那种纯粹的逻辑研究,主张正名是为了明分,并强调王的制名权。他探讨了名的种类,并在坚持感觉的基础性作用下,提出了制名的四种方法。为了回归王所制定的名,荀子认为儒者必须在圣王没,名守慢的时代以辩说来澄清谬论,从而驳斥那些以名乱名、以实乱名和以名乱实的诡辩。荀子的逻辑思想是先秦儒家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有其优势,也可能导致国民缺乏真正的协商意识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孔子文学批评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孔子的文学批评思想,除了其著名的诗论外,对一般文学理论批评亦有具体而深入的论述,且自成体系。孔子的文学批评思想以“仁”为基础,以“文”为目标,以“中庸”为准则,探讨了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等理论问题。孔子的上述文学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及文学批评理论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学术界“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是邓析”的观声、提出异议,指出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不是邓析而是孔子。主要理由是: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把思维作为认识对象的学者。2、孔子首次提出“名”这个重要逻辑范畴,标志着中国逻辑史的发端。3、孔子言论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逻辑思想。文章最后一部分对“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是邓析”这一论点的四条主要论据逐一进行了分析和反驳。  相似文献   

5.
孔子"文圣"的光环罩住了他能武的一面,事实上,他不仅能文而且精通军事.他的军事思想颇有见地,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慎重对待战争;反对不义之战;主张先教后战;重视军备;强调足勇好谋.  相似文献   

6.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 ,既涉及许多基本理论问题 ,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孔子对中国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删定“六经” ,整理和保存我国古代的文化经典 ;二是开创私学 ,积累并总结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伦理思想可以看做知识,这样可以从知识论的角度分析孔子思想所蕴含的思维逻辑,从而可能从哲学高度上把握孔子思想的内在本质。孔子思维逻辑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获得伦理知识的途径是纯粹经验方式的;二是检验伦理知识是以传统教条以及实用为原则。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缺乏内在统一的哲学立场。这种思维逻辑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其廉政思想作为其政治思想中的主要部分对当代社会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孔子廉政思想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孔子廉政思想的内容。但是孔子的廉政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孔子廉政思想的出发点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对孔子廉政思想进行充分学习与批判的基础上挖掘其合理成分,结合现实情况指导我们当代的廉政建设,这也是我们对于孔子廉政思想研究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归纳总结了孔子的学习思想:学习目的是"爱仁"、"行道"、"立命",学习内容是"文、行、忠、信",学习原则是立志有恒、终身学习、愉快学习,学习方法是学问相联、学思结合、学行并重。同时,还对孔子的学习思想中关于"君子不器"、"学而优则仕"、"敏于事而慎于言"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批判。批判和继承孔子的学习思想对于指导当今的学习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思想道德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的核心所在,贯穿于这个道德线索的主要包括"仁"、"礼"、"正名"等思想内涵,这是孔子对完善的社会道德、合理的社会秩序的要求与向往。在心理学的维度观照下,孔子的这种思想道德学说看似是一种对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的规范,其实质则是对个人在社会中的具体角色的描述与定位,它规定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应具有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心理学上的"人格面具"诉求。  相似文献   

11.
张志和 《南都学坛》2001,21(1):65-68
《史记·孔子世家》首先提出孔子删诗之说,其说在汉魏六朝以前无疑问,到唐代孔颖达首先提出异议。嗣后,主删诗说与非删诗说便成为孔子与《诗经》研究中的聚讼之一,对先秦典籍中诗的流传与使用以及古代的所谓“采诗”、“献诗”之说进行分析,考察孔子与诗的关系,可知司马迁所言的“古者诗三千余篇,乃至孔子,去其重……”这个“三千”是概略言诗歌之多,不是指孔子之世有现成的诗三千。非删诗说和主删诗说的错误都在于此。  相似文献   

12.
逻辑作为英文logic的音译词首先由严复介绍到中国,同时严复还用"名学"来称呼它。但实际生活中的逻辑远比有名辩之学称谓的形式逻辑来得广泛。可以以现实生活中活的逻辑来充实形式逻辑的不足,在理论领域提出实用逻辑及其诸范畴。实用逻辑范式总是与一件事情、一项工程的流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涵盖了判断、操作、补救三个阶段,遵循自我律、戒律、补救律三大定律。实用逻辑三定律已经由各国宪法与法律普遍采用,为人类文明奠定了坚实的逻辑基础,同时也能检证出很多原则原理、知识体系、工程策划、政策法律的缺陷与不足,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讨论了孔子的为学思想,包括学为基础、学而知之、学而思之、上学上达四方面的内容,认为这些均构成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4.
试论逻辑学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实行全面教育 ,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些都必须以加强逻辑教育 ,提高国民逻辑思维素质 ,优化国人思维结构为前提和基础 ,都离不开逻辑思维素质的提高。逻辑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基石和创新的坚强后盾 ,而且在知识型教育向智能型教育的转变中 ,有提高学生自学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的重要作用。当然 ,要防止对素质教育特别是逻辑本身的性质和功能的不正确或不深刻等错误认识 ,特别是要防止后现代主义和培养逻辑思维不用专门学习逻辑的思维倾向  相似文献   

15.
逻辑学教学改革由来已久,但始终没有达成共识,"传统"与"现代"之争还在继续,但或许此时我们该重新审视此争论并提出新的改革方案。为此,在已有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高校文科非哲学专业逻辑学教学从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学生可接受程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将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批判性思维)结合在逻辑学这一课程名称之下的改革方案,并具体分析了改革后逻辑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队伍建设、教材编写几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史上第二次文化大繁荣的代表人物孔子 ,以“人本主义”构成儒家文化的核心——仁学。脱出了远古的“天本主义”与“神本主义”,导致了后来的民本主义——民主主义和当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目前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 ,中西文化应通过平等交流 ,融汇成新型的综合性的世界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7.
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文科学的美学,从实践转向的角度来看,其逻辑起点是人类社会实践,而人的存在只是美学的出发点。对应着实践结构的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美学的逻辑结构应该包含着自然客体逻辑,即合规律性逻辑;人类主体逻辑,即合目的性逻辑;主客体关系逻辑,即审美间性逻辑。对应着实践类型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美学的逻辑构成应该包含着物象逻辑,即感性形式逻辑;意象逻辑,即知性形式逻辑;形象逻辑,即理性形式逻辑。对应着实践的受动和主动相统一过程,物质和精神相统一过程,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过程,美学的逻辑过程应该包括意向性活动逻辑,即对象化逻辑;超越性活动逻辑,即符号化逻辑;时空性活动逻辑,即真实化逻辑。美学的逻辑力量就在于实践的建构功能、转化功能、解构功能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虽然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 ,但囿于时代的局限 ,他与其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一样 ,主张实行愚民政治 ,提出了“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的政治主张。孔子教育的宗旨 ,是要把人们教育成没有自己思想 ,没有自己独立人格 ,只知顺从、盲从统治者的“愚直”之民 ,这种教育是含有强烈愚民色彩的奴化教育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伦理思想等研究颇多,对孔子的美育思想却很少涉及。而孔子的美育思想在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既有对"成于乐,游于艺"的艺术美感化的重视,又有对"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自然美陶冶的倡导,更有对"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社会教化美的强调,系统探讨了孔子的美育思想,并深刻揭示了其社会道德教化思想对加强我们中华民族的社会道德建设和塑造民族性格的真切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孔子著《易传》 ,宋欧阳修以后提出疑义。自长沙马王堆帛易出土后 ,孔子著《易传》又得到肯定。应对《易传》文本的著作、编篡的情况作出全面的分析 ,从而认定其著作权。关键的问题是是否承认《易传》有独立的思想体系。《易传》的著作权应归孔子 ,《易传》源于山东 ,有邹鲁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