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需求分析基础上探索凉山彝族地区开发多元文化课程“彝族文化旅游英语”的可行性。通过问卷、访谈、听课与实地考察等方式来有效地获取研究对象的数据和信息,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后进行目标设定、教材开发探讨。  相似文献   

2.
"彝族年"是彝族人们在长期生产和劳动中产生的民俗文化事项.彝族年的推算方法是彝族历法来加以推算,是彝族人们的集体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它与彝族人们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通过研究彝族年的民俗文化,提取彝人信仰世界里所依赖的文化元素;了解彝族年的风俗习惯和仪式;从中影射彝族文化的历史影子、社会变迁、精神信仰和文化价值,得出彝族年蕴含和保存着丰富的彝族民俗文化."彝族年"又是彝族这个族群相互认同的心灵途径.笔者认为"彝族年"以传统文化事项走进现代生活,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加以保护和传承,这样的文化模式也是研究"彝族年"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彝族神话英雄支格阿鲁是彝族人民最崇敬的一位英雄祖先,他的故事及史诗遍布全国彝族地区。收集整理并开发神话英雄支格阿鲁文化资源对于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于我国西部彝族地区文化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支格阿鲁文化资源及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从出版文献书籍、创制旅游文化商品、建设旅游文化景点、制作影视文化及计算机网络开发等多方面去实施。这样就能使这一宝贵的彝族文化走向世界和走向现代化,并将为彝族地区带来很好的民族文化旅游效益。  相似文献   

4.
“从世界音乐文化发展趋势来看,各国的音乐教育都将面临一个开放性的全球视野的音乐文化环境和现实,多元文化已 成为21世纪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共同趋势。”民族音乐有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作用,彝族传统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 宝贵财富,作为极其珍贵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朵洛荷),彝族传统民间音乐有着隽永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开发价值。在 彝族地区幼儿师范音乐教育中建立音乐教育与地方民族音乐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基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其必要性与可行 性,我们通过选择彝族民间歌曲、彝族民间歌舞及音乐、彝族民间器乐曲及根据彝族民间音乐元素创作的既有彝族音乐特征、 又具有较高艺术性的经典音乐、舞蹈作品与传统音乐教育中的钢琴、声乐、舞蹈和试唱练耳课程的融合以达到在彝族地区幼儿 师范音乐教育中建设地方民族音乐课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彝族漆器的造型特征、图案纹饰、色彩运用与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寓意构成了"三色文化"的特点.彝族漆器艺术蕴含丰富的地域性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人文情怀和图腾崇拜,揭示了彝族漆器其蕴含着的彝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美.  相似文献   

6.
彝族拥有书写文明,这成为其文化和历史的突出特质,并被视为彝族文化和历史的核心之一,毕摩历史及其文化研究因此成为彝学中的显学.然而,彝族同时也是一个存续着口头传统的族群,其口头传统拥有更大、更普遍的生活基础(包括一大部分仪武生活),苏尼/嫫尼正是这个基础的典型表达."尼"传统及其当下鲜活的生命力形成一股与"毕"传统及其生命力相对照的历史现实及文化图式,对"尼"的实践和逻辑进行严肃的学术研究,不仅是认知彝族历史的必要视角,也能为彝族的历史研究提供人类学的进路.  相似文献   

7.
搜集和保护彝族文化遗产,整序和传递社会文献信息,是彝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能.西南彝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在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怎样发挥积极作用?本文结合凉山州图书馆的工作实际,提出了西南彝区公共图书馆如何进一步加强彝族文献的搜集、保存、整理、研究、开发和利用等工作思路,对少数民族,特别是彝族文献的挖掘和传承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岩画是流传至今的人类最辉煌的艺术文化遗产之一.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艺术文化学、美术学等理论方法,对位于凉山昭觉县境内的彝族古代南诏岩画遗址"博什瓦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揭示"博什瓦黑岩画"集佛教文化及彝族毕摩文化、武士文化、图腾文化等为一体的艺术文化特征与内涵,阐明"博什瓦黑岩画"是彝汉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9.
彝族文化网站是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的结合,是全方位地保存、传播、延续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论文考察了彝族文化网站发展现状,进而提出新媒介赋权与彝族文化网络传播的第一层面,即部分具有强烈民族主体意识与行动能力的彝族知识分子,自主运用网站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态来开辟彝族文化传播的网络空间。第二层面,彝族文化的网络传播要从"关门传播"转变为"面向主流的传播",逐渐发挥与主流社会对话的"桥梁"功能。只有这样,彝族文化网站才能通过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交流,开拓族群认同的网络公共空间,进而彰显出彝族文化网络传播的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无一例外地被卷入到大众旅游这一"大熔炉"中,文化多样化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论文在用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分析民族文化性格,梳理民族文化旅游的本质后指出:在民族文化性格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着一种固有的适宜性,不同性格的民族文化应采取不同的文化旅游开发策略。分析表明:彝族文化属于内向型性格。作为结论,我们指出对呈内向型性格的彝族文化,不应采取全面深入的旅游开发策略,宜采取控制性开发,且以前台公共性文化及其载体为主,对后台隐秘性文化及其载体则需要重点保护、控制性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