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荷兰病是典型的资源转移效应,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中国式荷兰病是中国典型的"资源"转移效应。三螺旋模型原指政府—产业—大学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以三螺旋算法为理论基础,类比于政府—产业—大学体系,用三螺旋模型研究在中国,资源转移效应—劳动力分布—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由于全国的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造成了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转移,使得劳动力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中,这样的劳动力分布情况,使得人口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许多乡镇也越来越小城市化,同时城市化也会加剧劳动力资源的转移效应。即资源转移效应影响劳动力分布,劳动力分布进而影响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对资源转移效应造成影响,他们三者是相互影响的,这就是他们三者之间的"三螺旋"。  相似文献   

2.
罗勇 《城市观察》2016,(3):137-143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许多资源环境交织的矛盾与问题,其中与城市地质环境相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工程经济活动已成为城市地质环境的重大影响因素。城市绿色转型将带动中国城市化向更高的水平推进,也为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从理性与适度增长、转变城市化的推进模式、系统地建设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建设和管理模式和城乡地质环境的统筹等绿色战略方面出发,可以提高城市地质环境政策制定的立意高度,在未来城市的地质环境发展中充分地显示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绿色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抚州市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群体也愈来愈大,加剧了农村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输出,从而给大量本地企业带来了招工难等问题,因此,鼓励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对于抚州发展工业经济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意义上的城市化 首先城市化是一个过程,表现为大量的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人口,经济由农业经济为主逐渐转变为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从城市形态上来看,由原来在农村聚居集中逐步转变为向城镇、城市的集中;从生活方式来看,逐步由原来的自由小农经济、缓慢的农村生活向一种规范化、秩序化、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的转型;在思维方式上,逐步地从自给自足的农业思维向城市有组织的、集体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因此城市化在中国是一种立体、多元,对社会整体性根本变革的运动与过程.  相似文献   

5.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对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拓宽城乡市场,优化经济结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世界银行在《2020年的中国》中开宗明义:“当前的中国正经历两个转变,即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埸经济转变,和从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性社会的转变”。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是中国21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四川省是中国内陆的农业和人口大省,加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工业社会的转变进程任务更加艰巨,一个内陆西部的农业和人口大省只有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根据四川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根据不同经济区域的区位和城镇现状等条件,选择不同的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分析及就业途径创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农村生产模式和生活格局不断被打破,经济繁荣带动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呈不断攀升趋势。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虽然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但由于数额不断增加和农民科学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原因,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8.
与注重保护国内市场,以自主品牌的高附加价值产品进行国际竞争的日本古典发展主义不同,中国的新发展主义积极地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以廉价劳动力参加全球生产分工,并以加工贸易为主带动出口和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发展模式的兴起不仅反映了全球化新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而且也继承了中国鸦片战争以来对外关系方面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大量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持续转移,农村妇女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主体力量.然而,当前新型女农民培养在经济投入、政府关注、社会保障以及女农民自身意识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新型女农民的要求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向前推进,在广大沿海和东部发达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用工需要。而随着农业政策的调整,农村开始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渐次向大量需要用工的地方流动。所以,这种大规模的乡城劳动力的迁移一定是伴随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出现。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乡城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相似文献   

11.
从农村人口流动 看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80年代开始,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城市流动。据悉,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7000万人,预计到本世纪末,将有2亿劳动力会涌向城市。这一规模巨大的人口流动过程,对城市及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并作用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一、农村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最基本的含义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转化包括就地转化和农村人  相似文献   

12.
略论21世纪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基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鸿懋 《城市》2004,(6):3-6
2003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0.5%,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是在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阶段实现的,又是在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制度实行转轨的国家中实现的,这一切决定了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进程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是,如果我们从全局发展的战略视角来研究,至少有下面三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努力实践.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而在四川出现了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双滞后的局面,这给四川地区经济的运行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加深对两者互动关系的认识. 一、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关系分析 1.吸纳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共同的经济特征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或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与聚集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与集约化.随着农耕技术及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从传统的第一产业中分离出过多的剩余劳动力,就只有向城市转移,形成新的小城镇或不断壮大原有的大中小城市,或者向非农领域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带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向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巨大的人才需求,尤其是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  相似文献   

15.
城乡统筹发展条件下的城市农民工居住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庆明 《城市》2007,(6):13-16
一、城市农民工居住问题与城乡协调发展 我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并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第二阶段是迁移劳动力中的成功者在"乐业"之后寻求"安居",在迁入地居住下来.农村人口只有顺利地走完以上两个过程,才能实现人口城市化.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资源再配置过程,缓解了农村经济、社会等矛盾,降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风险,这对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城市化、逆城市化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一)城市化 所谓城市化,就是指国内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市集中的社会进步过程。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城市化就是城市经济向外缘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也是城市内部产业重新组合的过程, 城市化始于18世纪产业革命,世界各国先后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影响极为深远的经济变化过程。 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晚,而且几经波折。因此,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是人类现代化的标志.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城市化是引起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方式等重大变化的一个由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的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李晶 《职业》2017,(7):99-10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但是,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还不能满足我国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因此要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已进入都市圈发展时代,这些超大都市周边(郊县、中小城镇等)紧邻的城市化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大都市地区经济,而"高站经济"必成大都市地区经济发展的热点.这正是南站周边镇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作为广佛大都市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南站地区是亚洲最大的陆路铁路交通枢纽,它的10条铁路和轨道线路在这个地方汇集,必将为广佛都市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大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这一地区基本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变,但仍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阶段转变的过程中;服务型经济已露端倪,但尚未形成主导;传统产业(包括传统服务业)仍占较大比重;"半城市化"的状况还比较明显.南站新城的发展,必须以"高站经济"为主要经济形态,改变半城市化的状况,在这个地区建立一个利益协调的机制、制度或者机构,解决三个区政府,三个行政区,七个镇街之间的这种行政体制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