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政策调整的影响和苏共二十大的冲击,波兰的改革在1956年下半年达到高潮。战后世界的这一著名事态既表现了东欧国家对苏联模式及其严厉控制的不满和反抗,也显示了斯大林去世后由内政变动引发的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大致放弃把苏联制度作为东欧社会主义的唯一合法模式,转而试图将其领导地位改建在一种比先前较为平等地对待东欧国家的基础之上。波兰十月事件所确立的那种波苏关系是战后苏东阵营内前所未有的,它对此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特别是苏联与其东欧盟国之间的关系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波兰事件发生在…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继列宁之后,在异常尖锐复杂的形势下,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使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们把苏联的经济体制叫斯大林经济模式即斯大林经济体制。由于历史的和其他原因,斯大林的经济体制便成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仿效的楷模。斯大林病逝后,特别是苏共廿大  相似文献   

3.
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必须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斯大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合作化理论,亲自领导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并在世界上最早建立起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虽然借鉴了斯大林和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验,但并没有囿于斯大林的理论观点和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具体做法,而是把马列主义的合作化理论同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实行了一些既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苏联的犹太政策相当复杂,斯大林一方面积极支持以色列建国,另一方面又在国内发动了大规模的国家反犹主义运动,并扩展到东欧。成千上万犹太人被赶出工作岗位,有些甚至丢了性命。斯大林支持以色列建国是基于其外交政策的需要,而并非是对犹太人的同情。这一政策在外交上或许是成功的;但它唤醒了苏联犹太人的民族意识。许多苏联犹太人,甚至一些犹太老布尔什维克也开始表达对新生以色列的好感。随着冷战爆发和以色列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倒向西方的苗头,使斯大林对苏联犹太人极不信任。冷战时代强化内部,整肃纪律是必然的,于是斯大林才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国家反犹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急于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原因新探章前明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农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这场运动曾对苏联社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它直接促成了新经济政策的终止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而且对以后苏联农业的发展带来十分消极...  相似文献   

6.
杨金华 《中华魂》2013,(19):22-23
在苏联剧变前夕,苏联理论界背离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大搞"填补历史空白点"和"重新编写历史"活动,掀起历史虚无主义的逆流。自由派借机编造各种奇谈怪论或者捏造各种谎言丑化国家领导人。有人把斯大林描绘成专制暴君,是历史上最大的"杀人犯"。他们无视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打败法西斯、捍卫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基本事实,反而污蔑斯大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在丑化完斯大林后又把攻击矛头指向列宁,自由派轮番上阵,口诛笔伐,说斯大林之所以"罪恶累累",是因为"列宁带了个坏头"。  相似文献   

7.
从国内战争结束到卫国战争爆发前的三十年间,苏联党和人民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为了发展经济和加强国防,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大胆引进西方技术的明智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严重的教训。回顾这段历史,借鉴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我国引进西方技术的工作,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8.
斯大林在世期间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作风,削弱集体领导原则,个人崇拜盛行,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政治领导体制带来了不良后果,其影响是很广泛的。今天认真总结斯大林个人高度集权的表现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9.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间毛泽东访问苏联时,斯大林向毛泽东转交了一份被称为《十二点建议》的文件。这是科瓦廖夫就毛泽东访苏而向斯大林提交的一份报告,题为《关于中共中央政策与实践的几个问题》。除报告起草者及斯大林和毛泽东以外,知情的只有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最高层的少数人:莫洛托夫、贝利亚、马林科夫、米高扬、卡冈诺维奇和布尔加宁。报告原件现保存在斯大林档案馆里。  相似文献   

10.
苏联社会学     
社会学的再生正如其他学科一样,社会学在苏联有一段奇特的历史。1953年斯大林逝世,引起了极大反应,自然也涉及到社会科学。到五十年代中期,可以看出苏联领导方面对特殊社会问题——特别是贫困、异端和不利的教育条件——的兴趣增加了。  相似文献   

11.
于日良 《金陵瞭望》2005,(14):13-13
蒋介石向斯大林求援 1937年8月底,蒋介石向美英等友国求援无果后,开始调整对苏政策,他召见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希望苏联赶快援助中国空军,允诺苏联教官可以驾机前往中国甘肃,允许苏联飞行员以志愿者加入中国空军。蒋介石甚至亲笔致函斯大林,哀求:飞机一项,实迫不及待,中国现只存轰炸机不足10架,需要之急,无可与比。”  相似文献   

12.
“六十年代人”是生于1925-1945年间的一代苏联知识分子,体现了苏联知识分子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其价值观是在斯大林时期,卫国战争时期和赫鲁晓夫“解冻”时期历史背景的影响下形成的.结合时代背景从苏联官方文化政策和美国对苏联的意识形态渗透两方面阐释“六十年代人”价值观的形成及其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紧随斯大林去世后的短短几个月内,接连出现了使苏联社会主义开始摆脱斯大林治国模式的种种政策变更。晚近才解密并被利用的有关档案文件肯定了先前少数西方学者的一项推测,即贝利亚是这些具有重要革新意义的调整和改革举措的主要倡导者和主持者。出于为维持苏联政权生存而缓解社会紧张的大局考虑,加上巩固和加强在克里姆林宫内的权力优势这一个人利益的驱动,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怨恨,贝利亚发动了局部大赦,公开平反“医生阴谋案”,着手实行国家保安体制的初步改革,开始否定个人崇拜,采取较为公平的民族政策,并推动苏联对外政策的修改,其中包括在东德推行经济“新方针”,甚至可能试探以德国中立化为条件放弃东德的独立存在。事态发展很快证明,关于东德的这一变更尝试是导致他迅速从政治舞台上消失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苏联对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褒贬不一。在个人崇拜时期,持全盘肯定态度,一切功劳都归功于“伟大统帅的天才领导的结果。”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特别是苏共20大以后,开始否定和攻击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在60~70年代又对斯大林部分恢复名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又加以全盘否定。苏联解体后,又把主要功劳归功于朱可夫。那么如何评价斯大林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上,作为联共(布)中央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和最高统帅的斯大林,在战争期间的失误和功绩都是与他分不开的。战争初期苏军的失利毫无疑问他应负主要责任,同样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也是与他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严格的历史性”,实事求是地以他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全面分析,才能作出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模式评价,是一个涉及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过去人们虽然看到这一模式的严重弊端,但认为它是当时苏联的必然选择,对苏联建成社会主义有不可抹煞的功绩。其实,这些看法有违历史事实,是从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列宁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发生的悲剧性转折,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回归和强化;这一模式没有也不可能在当时的苏联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正是它的误导作用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发生重大挫折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为什么?     
臧凤华 《中华魂》2008,(4):24-25
"苏联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是因为有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制度和斯大林的领导","应该重新评价30年代斯大林的镇压活动。当然,其中有很多过火的行为",但"新社会制度的建立往往伴随着同各种势力的斗争",斯大林的镇压"消除了实际存在的和潜藏的变节者"。以上这些话,是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无情地批判斯大林、20世纪30年代曾是暗杀斯大林小组成员的亚力山大·季诺维也夫反思的话。另一个彻底否定斯大林的历史学家、著有《让历史  相似文献   

17.
斯大林依据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形势的认识与估计,在领导苏联进行非凡外交实践的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对外政策理论,即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战争不可避免的理论、“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国际团结和独立自主关系的理论、民族民主运动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客观现实,但更多的是主观臆断的结果。斯大林对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危机程度的过分夸大、对世界革命形势的盲目乐观、在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倾向以及对待民族民主运动的形而上学态度等,都给苏联乃至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实践带来长期的消极影响。值得认真反思,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领导下,到1937年,终于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它的完成,使苏联2500万个体农户走上了集体经营的社会主义大农业道路,消灭了农村的资产阶级——富农阶级。但是,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集体化和机械化程度已相当高的时候,粮食问题还不能解决,农业生产仍然上不去,实在令人难于理解。苏联的农业是多灾多难的,农业上不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富农的过“左”政策,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战后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初探张祥云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时间虽短,但这一时期苏联的外交政策却相当复杂,它曾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本文拟按历史发展的顺序,以东西方关系为主线,从苏联对西方、对东欧、对...  相似文献   

20.
在1925年前后,联共(布)党内发生了一场关于苏联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大辩论,联共(布)领导成员中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一方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为代表,另一方以斯大林、布哈林、李学夫等人为代表。斗争的结局是,斯大林关于苏联一国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赢得了全党绝大多数党员的拥护,成为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表明,斯大林在这场斗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