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盛孝子行     
盛孝子父曰位高母姜氏母年廿九位高死孝子才十三龄耳其馀三男二女均垂髫阿姑头白春秋高老者涕泣少者号牵衣绕膝声嗷嗷人谓母贫母有十指人谓母苦母甘如荠妾心千年古井水母家劝之但唯唯五年不归自今始於时孝子初长成短衣缚袴从军行眼前有亲养不得安用黄沙白草万里绝域之功名释甲归  相似文献   

2.
《左传》、《仪礼》等先秦典籍记载孝子为父母服斩衰丧期间“寝苫枕土凵”,以表达悲哀的心情。注疏家说“苫”是“编藁”,即草垫;“土凵”是“块”字,乃土块。本文结合考古与古文字实际,别作新解,以为古人常在死者身下铺草席;而“土凵”应为“坎”字,训墓穴。孝子寝草枕坎,是一种象征性行为,以示不忘父母,居处与之相近  相似文献   

3.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孝悌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阴山学刊》2001,14(1):26-30
《世说新语》在编撰时于儒家宣扬的众多德行中,对孝行是相当重视的.魏晋之际的孝悌之风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即“至”“纯”之孝;”“色养之孝”;“生孝”、“死孝”与“灭性之孝”;“心丧”与“试守孝子”;维护家讳之孝.  相似文献   

4.
孝非人子所得言而孝子之名甚非人子所忍居何也常无孝变乃有孝常何以无孝常不以孝著舜孝尧不孝尧非不孝尧常而舜变曾子养志似常而亦变必有酒肉亲老养亲日短矣养亲不得已若茅容鸡则又变若王祥鱼抑又变若慈利孝子符正道股又变之变何也孝子年十二以母杨氏病恩肉贳肉弗得而割股食母食母其始念病愈非其始念以愈病割股非常以食母割股尤非常养口体且尔进此可知矧在孺子未之前闻清嘉庆十二年有诏建坊光绪中石门阎镇珩为表墓民治建极既九载其族孙膺祥始立廟。又六年膺群属岳阳李澄宇文廟碑于是李澄  相似文献   

5.
“五至”、“三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博简《民之父母》的发表,为解决《孔子家语》伪书公案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研究孔子思想充实了新的材料。其中"五至"的具体内容与《家语.论礼》和《礼记.孔子闲居》所记有异,直接关系对各自原始性的判定以及思想内涵的阐发。比勘三者原文,从文字训诂角度重作分析,《民之父母》之"五至"较传世本更为合理原始。而文中"三无"之内容,则是具体实在的,与道家所提倡的"无"不同。  相似文献   

6.
《哈利·波特》情节的原动力来自亲子关系和哈利的孝意识,此书的趣味和吸引力也与之内在相关。尽管哈利与伏地魔有一些不寻常的相似或联系,但他们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源头就在于各自经历亲子关系的方式不同,这导致了他们对待死亡和人生的不同态度。从哈利得知父母死亡的真相开始,他就活在与父母的生命血脉相连的世界之中,他的生存意义就由继承父母遗志和复仇所构成。按照《礼记》和《春秋公羊传》所表述的儒家学说,他是孝子;由于他践行孝道的赤诚、勇决和纯洁,他成就了自己生命中的仁和义。本文论证为什么主要是亲子关系和大复仇的艺术展示赋予了哈利乃至这整套书以活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哈利是一位孝子的理由。最后通过对哈利和伏地魔的死亡观的现象学-生存论的时间分析,揭示了此书在理解人类本性问题上的哲理含义。  相似文献   

7.
"罗刹"母题下演绎出许多与之相关的佛本生故事,"罗刹国"系列是之一,后与古史相融,成为斯里兰卡国僧伽罗民族创世神话。分析该系列佛本生故事的源流及意蕴,其宗教叙事与僧伽罗创世古史发生的勾连,从多角度多方面探究"罗刹国"系列佛本生故事对僧伽罗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影响。  相似文献   

8.
方生旭芝。绘其考鹤卿先生杖履题咏之迹。为蟹山风木图十二幅属题其端旭芝可谓不死其亲矣。虽然未之至也。壮生云。券内者行乎无名。卷外者志乎期费。人见其跋。犹之魁然。昔有图父母茔墓为寓思图以示吕泾野者。泾野曰。此诚孝子思亲至意。然思茔墓不若思形容。思形容不若思心志。思心志不若思其所遗于我者所  相似文献   

9.
中国家庭中的赡养义务:现代化的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怀默霆 《中国学术》2001,3(4):255-277
在中华帝国,孝顺是家庭生活中的核心价值,家庭生活在儒家治国之术中的核心地位也使得孝顺成为整个社会秩序的关键。若干世纪以来,父母不断地向子女强调,如何对待长辈是衡量他们的道德价值的重要尺度。顺从父母的愿望,关照父母的需求,在他们的晚年为其提供无微不至的赡养,这些义务超出了子女自身的愿望与偏好。强大的文化和国家使得孝子的社会化得到了加强。  相似文献   

10.
“三年之丧”起源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根据《论语》所记孔子的解释,“三年之丧”指父母去世后孝子为其服丧守孝三年;也指王侯崩薨,世子服丧守孝,三年不问政治,宰相摄理政事。关于“三年之丧”起自何时、定于何世,历来说法不一。有说起自唐尧之世的;有说是殷商之制的;有说是周礼规定的;有说是孔子首创的等等。现在想把这个二千五百年前的问题讲得一清二楚是很困难的,但考辨各种说法的真伪得失还是不无意义的。第一,关于“三年之丧”起自唐尧之际。孔颖达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丧期  相似文献   

11.
从丧服角度可以清楚地窥探到两晋母子一伦的实际状态及受重视程度.晋代礼家在对庶子为所生、子为出母、子为嫁母应否服丧以及服丧的规格等礼学疑义进行论议时,均不同程度地突破了先秦周制的规定与汉代经师的观点:主张庶子在父卒后为所生母服齐衰三年之服叙、出妻之子为本生出母的服叙不能因为母亲与自己绝族而有所减损、即便是为父后者为其本生嫁母也应有服.但是,对于非血缘的母子关系,两晋礼家在是否应为继嫁母或嫡出母服丧问题上所持观点与汉代经师没有多少差异.这说明在小宗法制的背景下,母子间的血缘亲情越来越被强调,而两晋礼家也从礼制上去论证为本生母服丧的合礼性,目的是为了伸张这种血缘亲情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大唐西域记》所载与佛本生故事相关的窣堵波,凡十七处,文中选择了其中的五处,通过与相关佛教经典及印度文献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些遗迹都是某一佛本生故事的最初上演之地,亦皆反映了相关经典的戏剧表演背景。六群比丘表演佛本生戏剧的事实,说明本生经可能都是在相关戏剧表演的基础上形成文本的。  相似文献   

13.
问孝子应如何为最尽事亲之道答孝子事亲。须事事躬亲不可委之使令也。谷梁言天子亲耕以供粢盛。王后蚕以供祭服。非无良农工女。以为人之所尽事亲其祖祢。不若以己所自亲者也。此说最尽事亲之道。逸按为人子者。视于无形。听于无声。未尝顷刻离亲也。事亲如天。顷刻离亲。则有时而违天。天不可得而违也。后生初学。且须理会气象。气象好时。百事自当。气象者。辞令容止。轻重疾徐。足以见之矣。不惟君子小人于此焉分。亦贵贱寿夭之所由定也。  相似文献   

14.
诸子之书,文词奥衍,且多古文假借字,注家不能尽通,而儒者又屏置弗道,传写苟且,莫或订正,颠倒错乱,读者难之。《老子》一书,更是多本舛异,字多殊谊,几多聚讼,迄今仍无定谳。文章仅就《老子》第三十四章"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和五十一章"养之覆之"中的"养"字进行考释。全书"养"字仅两见,我们认为均应取其"隐"义,不当作"抚养""护养"解也。"衣养"二字是同义连文。"养""覆"也是同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运用地下材料 (上博简《民之父母》篇 )与地上材料(传世文献《礼记·孔子闲居》及《孔子家语·论礼》)这二重证据 ,对孔子有关“民之父母”的思想做了详细研究。作者围绕“民之父母”、“五至”、“三无”、“五起”等说法 ,将简本与传本一一对勘 ,找出其文字差异 ,考定其孰为合理 ,然后分析其思想意义 ,指出礼所代表的秩序原则、乐所代表的和谐原则以及作为实施两者的主体所具备的德行因素 ,构成了孔子所理解的“民之父母”的政治意涵 ,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儒家政治学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16.
孝经者合修齐治平之事。而归之于孝也。故曰孝为德行之全。百行莫先于孝也。后儒或疑孝经偏重于显扬。不知孝经言天子之孝。即由爱敬所推致。则尊亲者其分量之所极。而所以能致尊亲者。不出乎门内之爱敬也。夫百行之美。一有不能致其极。则于孝子立身之道有亏。使夫人刻刻有不可为人不可为子之心。而后立乎天地之中。无一事不敢不自勉。以求克尽乎人道之极。始克尽乎子道。是  相似文献   

17.
孝子。名邦洪。字福生。性情良善。虽不学。喜亲贤。承先人余业。业米坊。强好义。家道以穷。事母甚孝。母曾病笃。割臂肉入药中。母服之即愈。至今创痕。洼然尚在。古之愚孝。不是过耳。船山学社。经费极微。百举在内。上下食者。指不十人。故庖丁往往不终月而去。遂雇孝子。两年来。庶无更易厨役之烦。要抑孝子能克己之所致。去秋。孝子于船山先生诞辰之前一日。忽病死于社中。时年五十三岁。有二子。均无  相似文献   

18.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最近把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影印出版。卷首有郭化若同志写的代序“论孙子兵法”,并把化若同志的《孙子今译》作为附册。这在整理古籍继承文化遗产方面说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孙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最杰出的兵书,历来注本很多,译成外文的也有多种。在注本方面,宋吉天保曾经搜辑魏曹操、梁孟氏、唐李筌、杜牧、陈(?)、贾林、宋梅尧臣、王皙、何氏、张预等十家,称为《孙子十家注》,当时最为通行。惜此刻本已不  相似文献   

19.
齐丹丹 《兰州学刊》2012,(10):214-21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的《民之父母》篇记录了孔子对于"何如而成为民之父母"这一问题的阐释,全篇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文章以"必达于礼乐之源"为逻辑起点,试论述《民之父母》所体现的"仁者爱人"、"先富后教"、"为政以德"等思想,并认为为政者注重内心德性修养、修身正己是成为"民之父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三体唐诗》原本无注,或为"四卷"。大德九年(1305),圆至注付梓。今存元刊《唐三体诗说》二十一卷本,应当最接近圆至注原貌。后来又有残缺的二十卷本刊行。元以后,我国版刻的《三体唐诗》主要为圆至注二十卷本系统。至大二年(1309),又有裴庾注本。至少在元代,已出现了两种既有圆至注、又有裴庾注的注本:《诸家集注唐诗三体家法》和《增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皆三卷,后皆失传,赖日本翻刻本知其原貌。清康熙间,出现了两种删改圆至注二十卷本而成的新注本:盛传敏、王谦《碛砂唐诗》三卷本和高士奇《唐三体诗》六卷本。高氏本被收入《四库全书》。后何焯据明内府刊圆至注二十卷本还原、评批朗润堂刊高氏本。何氏批校本于光绪十二年(1886)由泸州盐局朱墨套印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