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论古代斯巴达妇女的社会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巴达城邦是古希腊世界有名的军事化城邦。在军事至上的社会风尚影响下,斯巴达妇女与这个军事共同体密切相关,具备古希腊其他城邦妇女所不具有的社会地位,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也是社会地位较高的妇女。本文从经济、政治、体育锻炼、文化教育和饮食等几方面对斯巴达妇女的社会地位进行探讨,试图解析斯巴达妇女社会地位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8,(9)
希腊古典作家色诺芬的《斯巴达政制》共十五章,其中第一章对斯巴达女人和婚姻生活的描述,成为后世人们了解斯巴达社会,尤其是斯巴达妇女社会生活状况的重要史料。本文基于对《斯巴达政制》1.3-1.4中的重点字词、辞章和文脉的梳理,深究色诺芬的笔法。色诺芬对照斯巴达与其他城邦在女性的饮食、劳作、身体锻炼等方面截然不同的政制安排、立法措施和生活方式,处处都是盛赞的口吻,然而,其中却暗自检视了斯巴达女人的道德品性和斯巴达城邦的精神。色诺芬从政治哲人的角度思考斯巴达女人与政制的关系。他对斯巴达妇女隐秘的批判,同时也是对斯巴达城邦隐秘的批判,因而可以说,色诺芬从《斯巴达政制》第一章一开始就促使我们思考:斯巴达城邦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优于其他城邦。 相似文献
3.
李冬木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177-200+239
鲁迅研究中的“斯巴达”问题,主要集中在对《斯巴达之魂》这篇作品的解析上:是“翻译”还是“创作”以及与此相关的近代文体问题的讨论等。其中,关于《斯巴达之魂》的材源问题,理所当然构成了这些讨论的前提却又并没有解决。对此,文章提出一种不同维度上的调查构想和设计,即不把“斯巴达”仅仅看作周树人《斯巴达之魂》单篇作品中的孤立现象,而是将其作为整个近代“国民性”话语建构中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在这一观察维度下,《斯巴达之魂》便不再是“鲁迅研究”中的“一篇早期习作”,而呈现为一个从梁启超到周树人的精神史过程的到达点。梁启超和周树人为什么会把“斯巴达”作为新知和思想来传播,他们如何建构各自的“斯巴达”,他们与周围及其相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斯巴达”话语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斯巴达之魂》的材源问题,亦自然内包于新的观察维度之下并清晰呈现于多重文本交叉之大观当中。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斯巴达研究的明显特点可以概括为"反思",这种反思起源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兴起之时,战后进一步强化。当代的反思一是用更为细致研究批判传统的作为军国主义、极权主义的斯巴达;二是用新的史料证明斯巴达并不是军国主义、国家主义、极权主义的国家。但是,人们在反思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简单处理古典史料等问题。这股反思思潮对我国学者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斯巴达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西兰皇后镇位于奥塔哥(Otago)西部卓越山脉(Remarkables Range)的山脚下,依偎着水色深蓝的瓦卡蒂普湖(Lake Wakatlpu)。这是新西兰旅游城,早期的淘金地,又译“昆斯敦”。新西兰因其多变的地理景观,被喻为“活地理教室”,而皇后镇是全国地势最险峻美丽而又富刺激性的地区,故该区以“新西兰最著名的户外活动天堂”而得名。毛利人是最早到此的原住民,时间约在19世纪中叶,他们以猎杀恐乌及采掘绿玉为生,直到1860年才有英国移民来到此地。就在此时,ThomasLow和JohnHacGregor在附近的箭镇(ArrowTown)发现了金矿,也从世界各地吸引了许多淘金客,这波淘金热大约在1863年达到高峰,但很快的在1865年即已退烧,而皇后镇目前的规模,大约是当时所形成,,如今常年住在这里的仅有1600人,而夏天来此避暑的则有2万人。在这样一个宁静优美的地方,新奇刺激的旅游项目多不胜数。刺激的“蹦极”就源自此处。,此外,这里还有定向滑竿,滑雪,橡皮筏漂流,滑翔风筝,骑马,打高尔夫球等项目,令人乐趣十足。玩累了,游客们可以去吉布斯顿山谷(Gibbston Va11ey)和查德农庄(Chard Farm)的葡萄园品尝纯正的新西兰葡萄酒,相信这产自世界上最南端的葡萄园的美酒佳酿,一定会令你唇齿留香。[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7.
鲁迅留日时期发表的《斯巴达之魂》一文历来在译/作上存在争议,双方观点虽然都言之成理,却忽视了中国文学与文章体系的关联,对文章观念与文体的考察。从文章学的视角考察《斯巴达之魂》一文,可知鲁迅是以“史传”的文章之法对斯巴达三百武士的史实进行了重述,纪人叙事不同于历史小说的随意点染发挥,立意谋篇上也有着著者独特的安排,不能简单等同于对它作的译介。文中一些情节的想象虚构更接近史家的“代言”与“拟想”,起到了补阙情节、渲染气氛的作用;在文章作法上鲁迅以联络法、伏脉法等叙述方式行文,史实叙述详略有致,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文章以新小说的“演说”代替史传的“论赞”,增强了文章感情抒发的强度与论述的力度。 相似文献
8.
古代希腊吕库古改革的主要内容,反映了古斯巴达城邦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主要特征。古斯巴达的统治,出于维护城邦强大与秩序稳定的目的,在立法和改革中制定了一些平等民主的措施。但在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制约下,是不可能实现城邦公民各阶层之间真正的平等与民主的。 相似文献
9.
试论"平等人公社"的平等--古斯巴达社会制度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希腊吕库古改革的主要内容,反映了古斯巴达城邦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主要特征.古斯巴达的统治者,出于维护城邦强大与秩序稳定的目的,在立法和改革中制定了一些平等民主的措施.但在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制约下,是不可能实现城邦公民各阶层之间真正的平等与民主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女作家从社会派定的传统角色挣脱出来 ,在文学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群像。她们建构的女性形象不是单一的 ,而是发生了嬗变。冰心一类的作品中出现的是以温情主义为主的温婉、清澈、纯净的淑女 ;冯沅君、庐隐、丁玲等则从主情主义出发塑造了热烈、绝决、不妥协甚而越轨的叛女 ;张爱玲、苏青的作品则由女性生存方式和女性生命体验角度出发 ,努力勾勒出一群心理变态、扭曲的疯女。通过角色的嬗变 ,我们可以看出其间表现出的女作家关于女性、婚姻、恋爱观的变化 ,也可以窥见这些各有思想、追求的女作家的作品 ,不仅在总体上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而且在文化内涵及价值意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论女性暴力犯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鹃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12(8):39-41
女性暴力犯罪是女性犯罪的一种类型,当前女性暴力犯罪呈上升趋势,这是令人担忧的一种现象。本文就女性暴力犯罪的特征,形成原因进行了论述,并提出预防女性暴力犯罪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14.
论明治时代女性与现代女性的离婚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2(6):138-139
木通口一叶的短篇小说《十三夜》,反映了日本明治时代女性被动的离婚观。明治时期女性受的教育机会很少 ,没有独立意识 ,在家庭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形成了被动的离婚观。现代社会男女地位平等 ,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均等的 ,教育给女性带来了独立的意识 ,使她们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意识 ,形成了主动的离婚观。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东亚的中日两国,斯巴达勇士的经典故事曾发生过一场影响深刻的文学旅行,相继出现在梁启超、鲁迅与押川春浪、樱井忠温等著名思想家与文学家的笔下。晚清中国与明治日本几乎同时发现了斯巴达,也重新发明了斯巴达。不同的世界地位与国家立场,也导致了不同的视角,以至于出现了不同的文本形式。“超越斯巴达”带给明治日本的是一种极度膨胀的优越感,一种“向外看”的力量,其极端便是走上一条不断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之路。晚清中国在微弱之际颂扬尚武精神,在借力于斯巴达的同时也反省自身,形成了一种“向内看”的力量。鲁迅从书写斯巴达故事开始,始终关注的是弱小民族的问题、人类解放的问题、精神世界的问题,超越了东西之争、超越了种族之争,从而迈向了一条更为博大的国际主义、世界主义之路。这是一条与日本军国主义复制西方列强殖民逻辑完全不同的道路,也是今日中国面对世界纷争仍然值得深思的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是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的又一个高峰时期。“五四”以来,女性写作出现了三个高峰时期:“五四”时期女性作家自我意识初步觉醒,而在民族危亡时刻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环境下,女性被迫集体“失语”;80年代女性意识再度觉醒;90年代的女性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随着又一次思想大解放而迈进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进入90年代,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文学活动中来,尽管文学界对"女性文学"的界定是众说纷纭,但对"女性文学"的存在几乎一致认可.本文试图从女性写作的角度来评度残雪的作品,探讨其中更隐秘更具象征性的女性书写. 相似文献
18.
论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乔以钢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04-111
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从学科意识的萌发到学科理念的形成 ,经历了近 2 0年的实践过程。现阶段积极推进学科化进程 ,不仅有利于学科自身的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争取在尽可能高的程度上实现女性文学研究的人文价值。当前学科建设的途径和标志包括 :明确本学科研究的基本范畴 ,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 ;确立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运作方式 ;具有比较充分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影响 ;拥有一批从事本学科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获得承认 ;不断扩大学科内外部的学术联系等。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长期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从诠释学的角度 ,通过对福音书中耶稣对待女性有关言行的考察 ,对耶稣的女性观进行了简要评析。耶稣以其博爱的胸怀 ,有“爱”及女性的一面 ,把女性当作其救赎事业中的平等成员 ,在当时犹太父权社会中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惠欣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4,21(1):73-75
从女性意识角度出发,分析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性别特征,并以"三恋"、《我爱比尔》、《神圣祭坛》、《弟兄们》等作品为范本,考察性别对创作主题的影响及其文本中的性别表述,论述性别视点对文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