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开了具体语境,汉字“一”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它必须依附于作品中的具体事物,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一个普通的“一”字,在古往今来的诗人词客等语言大师的笔下,表现出了丰富的涵义,并有其特殊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在“神”这一古典哲学范畴长时间的浸染、渗透下,古典诗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入神”说,这反映了诗坛审美观念的转变。严羽“入神”说在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上,尤其注重对杜甫诗学和司空图诗学的兼收并蓄,并强调了直觉妙“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心物融合的“入神”状态,诗人才能有诗“悟”与“兴趣”,诗才能达到古典诗学追求的艺术至境。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服从于语文教学,具有语文教学的特点,一般的语文教学模式对其是适用的,但因其教学内容是古诗词,具有“古”与“诗”两个特点,因此,一般模式对其又有不尽适应之处。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心理特点以及教材的特点,寻求优化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途...  相似文献   

4.
名词句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特殊句式,人们对这种特殊句式的认识,目前尚不一致。例如,在郭锡良等同志所编《古代汉语》中,将“春浪棹声急,夕阳花影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类的句子都归入省略句之列,而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却将“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能画毛延寿,投壶郭舍人”、“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数杯巫峡酒,百丈内江船”、“白花檐外朵,青柳槛前梢”之类的句子统归入“名词语”之中。王力先生所说的“名词语”,即我们所说的名词句。笔者认为,郭锡良等同志及王力先生在上述诗句结构的分类方面考虑得不够科学,没有将  相似文献   

5.
在中华民族浩渺的古典诗词中,空白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彰显着古典诗词简约、含蓄的共性美,也诠释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的个性美,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和丰富的审美空间,且运用也较为广泛。空白艺术在古典诗词中的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中的巧妙运用,使作品的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进一步增强,需要读者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其中的空白,以欣赏、领略其中无声胜有声的美。  相似文献   

6.
在言不尽意、立象尽意观念的作用下,中国古代文人推崇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境界,形成一种朦胧雅致、含蓄隽永的美学风格和"隐、遮"的美学特征,这也造就了中国诗歌之"隔"。本文将从"隔"之意、"隔"之源、"隔"之度、"隔"之美这几个方面综合评析"隔"的非凡魅力。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一般的文字形象还是诗歌意象,都是靠语言文字表达的,不可能全然“不涉理路,不落言诠”。识字是须参透的第一关。对于古典诗词赏析来说,“识字”这个问题远不那末简单,并非全凭字典辞书可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不少同学在人物、景物描写时给人的印象总是波澜不惊,平淡无趣,苍白无力,毫无生气。如何打造“动感十足的画面”,让你笔下的人物、景物灵动起来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气韵生动,极富诗情画意,游记中所呈现出的清劲、清旷、清新、清寂、清奇等审美气韵,构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整体上的"清"美特征。"清"美与优美相关,但又有相同,柳宗元在山水游记中所表现出的"清"美,是兼有壮美与优美的一种中和之美。  相似文献   

10.
“气”是古代中国人探索宇宙和人类社会所得出的最终结论 ,被中国人视为生命之本。中国古典悲剧中团圆结局现象正是“气”理论影响的结果 ,它使中国的悲剧在形式上有别于西方 ,但两者的悲剧价值是相当的  相似文献   

11.
"味"作为审美鉴赏的范畴,成于"文学的自觉"时代,它在进一步发展中形成各有特色的"余味"说、"滋味"说和"韵味"说。针对它们之间的比较,不仅要找出它们形成、发展的线索和关系,还要指出其成"味"的条件和追求的效果。在比较中说明文艺审美中的"味",需要"寻"和"品","寻"和"品"的目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围绕着“神”而构建的,在“神”的身上凝聚了他的基本哲学构想。究其实质,这位“神”是理念世界的创造者,是善与美的统一体,是永恒的自存自在。柏拉图理念世界的“神”与宗教世界的“神”紧密联系,都具有超自然的神的特性,表现着终极实在,理念神从宗教的多神教中来,向一神教发展;同时,他们在基本属性、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对人类的引领作用、存在的思想基础方面又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14.
朱自清一生所写散文,约可分为三类:一类以写景状物为主,包括著名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以及许多游记。一类以记事写人为主,如著名的《背影》、《给亡妇》、《儿女》等作品,这两类大都抒情成分较重,故又被不少人名为抒情散文。还有一类以议论为主,主要是晚期写的杂文以及其他的短评、短论。这些散文各有特点又互相交织,构成朱自清多姿多彩而又完整的记叙、抒情、议论的散文网络。本文仅就他写景为主的散文的美学特色和山水意识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5.
尼采的神之死标志着作为父权化的权力意志主体之神的终结,尼采之后的当代神学诸如“神之死”的神学、生态神学、女权神学、存在神学对此都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但这种回应能否经受住费尔巴哈式的批判仍然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寂"(さび,sabi)是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特别是俳谐(haikayi)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和重要范畴,在日本古典俳谐论中的"寂"论及松尾芭蕉等人的俳谐创作中,"寂"有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是听觉上的"寂之声";第二是视觉上的"寂之色";第三是精神内涵上的"寂之心"。"寂之心"中又包含了"虚与实"、"雅与俗"、"老与少"、"不易与流行"四对范畴。"寂"体现于具体的俳谐创作中则是"寂之姿",是一种摇曳飘忽、余情余韵的"枝折"(しおり,shiori)乃至"细柔"(ほそみ,hosomi)之美,由此,"寂"概念的内在逻辑结构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7.
梅派艺术是“中和”之美——访梅派再传弟子张馨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梅派是从简到繁再到简的过程熟悉京剧的人们都知道,梅派唱腔不以花哨织巧、变化奇特取胜,但无论是柔曼婉转之音抑或昂扬激越之曲,都无不出自心声,感人至深。张馨月初学梅派时对此颇有感触,“我刚学梅派,还抓不住梅派特点的时候,感觉梅派好像很简单,唱腔没有什么变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典悲剧中存在着一种“大团圆”倾向:矛盾冲突总难以发展到美的毁灭程度,最终结局必定是真善美的胜利,假恶丑的被惩。《西厢记》长亭送别之后,还有最后一本“有情人终成眷属”;《长生殿》马嵬坡死刑之后,还要有梦境中的月宫相会;即使《窦娥冤》这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悲剧,在临刑三桩“无头愿”得以实现之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力图从情感美的视角切入,分析川端康成的审美意识和“川端康成之美”的内蕴。文章结合作品分析了情感美的构成:情爱美、悲哀美等,探讨了川端康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流程:清晨恋、午后爱、黄昏情。  相似文献   

20.
诗词有别,为古今文人所津津乐道。李清照《词论》总结了晚唐五代以来词的创作实践,提出了“乃知词别是一家”的观点。然则考察词的发展史,“诗词有别”的定论却并不完全适应早期的词。词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其兴起应该说是在中唐时代。“……因此,以曲拍为句,是表明词体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词体从此独立发展,与诗分流异趋,它同声诗之间的区别也判若鸿沟了。”(吴熊和《唐宋词通论》)第一个采用依曲拍为句这种新的制辞方式的是中唐诗人刘禹锡。无论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