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至唐代可谓已臻登峰造极之胜境。由于唐代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价值所特有的深刻认识与深切体验,故而使得唐代山水诗别具"畅神之山水"、"感怀之山水"、"人化之山水"三种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诗人们凭借山水,或体现个性,或感怀身世,或畅神适性,或抨击黑暗,或避世隐居,或陶冶情操;它们既是诗人创作的素材,又是诗人自由往来的精神家园。唐诗自然山水的丰富内涵,实即"天人合一"思想在唐代最为突出的体现,这对于增进当代人们的环保意识、调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皆不无启迪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
魏晋尚隐之风与山水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从汉末董卓之乱开始,军阀混战,群雄割据,三国鼎立,进而魏代汉,晋代魏,八王作乱,怀愍被掳,永嘉南渡,南北纷争。在仅仅两百年间,易朝三代,立国二十七。战乱纷起,兴亡相续,再加以灾异流行,死亡相藉,易代之际又翦除异己,大肆杀戮,天灾人祸,代未穷已,从而造成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动乱,形成第一次南北大分裂。社会现实的极度动乱,必引起社会意识的巨大变化。王弼曾预言:“处天地之将闭,平路之将陂,时将大变,世将大革。”(《易经·泰卦注》)人们需要重新认识社会,重新认识人生。事实上,汉末以来,由于兵连祸结,岁无宁日,人们的人生观念已开始发生深刻变化,普遍地滋生着人生无常、人生短促的思想情绪。《古诗十九首》所  相似文献   

3.
山水之恩     
张贤民 《可乐》2008,(3):74-74
山中的一潭湖水是一团梦哎梦中的山水形影相随山下的一线清流是梦醒之水选择了流动昼夜不舍(摘自《大学生》2(X)7年第10期)山水之恩@张贤民~~  相似文献   

4.
王维不仅能诗善画,而且面对相同的描摹对象──山水田园,以水墨渲染之画法融入语言文字之诗作,绘形求神,诗得画趣而具图画意象,可从“经营位置”的整体感、远近层次的空间感,“包孕片刻”的动态感、明暗浓淡的色彩感诸角度来解读和领悟。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文学史上,王孟并称有着极其丰富的涵义。首先,他们交谊笃厚,情趣相投;其次,王孟的政治理想一致,他们都是张九龄开明政治主张的拥护者和支持者,并先后受到张的引荐。当然,王孟并称最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成就,王维虽然题材多样,但亦以描写自然景物著称于世。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始于孟,成于王,他们都具有领袖群伦的地位。在总体风格上,均有自然冲和、清淡闲远的特色;在渊源上,又都“追逼陶谢”;在体裁上皆为  相似文献   

6.
山水之智     
  相似文献   

7.
在“天人合一”精神的覆罩之下 ,中国古诗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特殊的和谐 ,因而历代山水田园诗的成就颇引人注目。但深入探究 ,这些诗篇的山水田园之情则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8.
德天,广西的一个边陲小村,邻近越南,位于广西南宁大新县和越南交界处,是中越53界碑的所在地,横跨中越两国国界的世界第二大跨国瀑布就在德天,世人把这里称为“山水画廊”,当然,除了壮阔、美丽、安宁,德天还有着浪漫婉约的异国风情。  相似文献   

9.
‘道’与山水艺术孙希国与西方不同,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和鉴赏中有一种倾向,写意的山水诗往往被视为最上等的诗,传神的山水画也往往被看作是最上等的画。对此,如果要追溯其原因的话,我认为就出在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范畴“道”上面。“道”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哲学和文化...  相似文献   

10.
山水启示录     
每当我吟颂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时,总不禁对祖国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你看那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你看那水,灵动柔变随波逐流。山就意味着正直;水则意味着机智。山的性格是耸立挺拔青云直上;水的习惯是迂回曲折缓缓渗透。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不过,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在不同人的眼中,便有了不同的风采。比如,同一条剑门山路,在李白是险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陆游那里,却变得清秀可亲;“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  相似文献   

11.
朱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其成长历程中的内在追求是其痴情山水旅游的两个重要原因。朱熹山水心形成的社会环境主要有3个方面:①宋朝的社会大环境。宋朝佛道盛行、社会腐败及党争激烈等因素导致士大夫热衷于归隐山水。②武夷山地方文化环境。朱熹欣赏山水情趣,并通过山水之旅来达到修身明德的目的。③家学渊源。朱松对朱熹“山水心”形成的影响。朱熹山水心形成的内在因素主要源于其一生不懈探究的“格物致知”理学追求和将山水游历作为其对宇宙本体乃至社会文明内在规律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山水文学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华民族是崇尚自然、酷爱出水的民族,素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优良传统。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开始按照自己特有的审美观念去理解自然,追求美感。古代山水作家正是根据这种审美观念摹写山水,吟咏自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为扬美祖国山河,弘扬民族精神,塑造中华民族灵魂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所论,即旨在探索中国山水文学所反映的民族特质和由此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使山水文学重现其思想光辉。 (一)“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中国古代的哲人曾以巨大的热情去认识自然,  相似文献   

13.
宗炳《画山水序》的山水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成寅 《南都学坛》2008,28(3):63-65
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从哲学和美学角度论析山水画的审美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学术论文。所论"山水以形媚道"、"以形写形"、"应目会心"、"理入影迹"、"畅神"等绘画美学命题,在我国山水画的发展中起到了奠基作用,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山水记,滥觞于《尚书·禹贡》,漫衍于《山海经》及《楚辞》、汉赋,蔚然于北魏的《水经注》。但与《水经注》同时出现的《文心雕龙》,却对这历史悠久的山水记并未论及,在肖统主编的文学总集《文选》里,也对它闭门不纳。形成这种有趣的文学现象,除了由于南比朝的北方文人学士以“经学”为圭臬,崇尚朴质学风、南方文人学士以“玄学”为依归,富于哲理探求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外,主要原因则是由于“记体文”一向被认为是“纪事之文也”,“以善叙事为主”,不需要作者的“缘物起兴”,因而在南朝广泛开展的探讨文学观念的浪潮中,在身经丧乱、亟待借物咏怀的作家们的创作实践中,愈益暴露了记体文、包括山水记自身存在的弱点:即远远不能适应舒卷愁情,遥深寄兴的客观要求。因而肖统在《文选·序》里明确地说:“记事之史,系年之书”,不过是“纪别异闻”,均未选及;只有“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文学作品,才“杂而集之”。这就是山水记因与“纪别异闻”有血缘关系,与诗意“沉思”和才丽“翰藻”又格格不入,而被摈斥于文学领域之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运用杨守敬古地理学等资料,对屈原的出生地及其活动地区作了考察,结合屈原的作品分析了他对故乡、故国的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水墨语言极为丰富 ,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外化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艺术语言反映在传统的水墨山水画中 ,则深化为“言”“象”“意”的高度统一。“言”为山水画的笔墨形式 ;“象”是通过笔墨所再现的物象 ;“意”则是山水画表现的意境。三者层层递进又融贯相通。对于三者关系的把握 ,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水墨山水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一生多是在隐居和旅途中度过 ,他的诗大多以山水、田园、旅游为题材。以清旷之笔意 ,抒狷介之情愫 ,有的诗以清高自鸣 ,却又微寄怨思。纵观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自然本色美 ,即观赏对象和描写题材的自然化 ,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的自然化 ,理想人格和高扬个性的自然回归  相似文献   

18.
古代山水文学发达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是十分发达的。尤其是魏晋以后,经唐宋而至明清的一千多年间,人才辈出,名篇相继。其作品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影响之大,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中国山水文学之所以如此发达,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正于雅爱山水的大方之家。 (一) 探讨中国山水文学发达的原因,我们首先要考察的是中国山水所独具的自然特点。因为,山水文学是以山水景物为中心题材或主要描写对象的文学。山水景物是否具有自然之美,对于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古人说:“当奇境而有奇文”、“江山明秀发诗情”,形象地说明了山水景物只有具备自然之美,才有可能引起山水文  相似文献   

19.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把《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恣君之所使之”解释为“任凭你怎样支使他”。在《古汉语通论》(十二)中,又把“所”称为“特别的指示代词”,认为这“所”字指代“使之”的方式方法。其后,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承此说,认为:“所使之:指支使他的方式。‘所’:指示代词,指代‘使之’的方式。之:  相似文献   

20.
地学山水记是魏晋地学知识革新下所创造的截然不同的“山水认知”体系。其文体功能在于存录“物之本末,事之始终”。这一功能先后经历了“记述形态”向记体文的转变。“记”这一类文献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以文章为法式,还要以尊道为本原。唐代古文运动中记体的兴盛,实质上是文以载道的实践。其所提倡之道,即为物理、事理所需要展现的认知能力与知识架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