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自耕农土地所有权具有两重性,即兼具私有与国有两种成分。自耕农土地所有权的国有成分,主要体现在自耕农的土地是不完全的私有土地,其土地的获得、继承、买卖及对剩余劳动的占有等方面都在国家的控制和支配下,沉重的赋役剥削使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仅能部分地获得经济实现。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对封建社会“自耕农”的问题,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自耕农”所耕种的小块土地属于“自耕农”所私有,“自耕农”对于所耕种的土地不但有占有权,而且有所有权。因而他们的社会身份既不同于佃耕地主占有的土地的佃农,也不同于明文规定是耕种“官田”的国家佃农。这一类的国家佃农包括“假”公田而耕的农民,耕种屯田的农民,以及耕种官庄土地的农民等。“自耕农”是以耕种自己所私有的小块土地为基础的独立劳动者。对此,我有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历史上国家政权对土地的运作,本文认为自然属性十分明显的土地是被社会按照政治产品来运作的,并指出我国封建社会土地的所有权存在以下结构:由政权从总体上拥有的——土地一级所有权;由地主或自耕农拥有的——土地二级所有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土地私有制的产权。进而研究了走向新中国过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土地作为政治产品运作的新情况,包括国家政权在不同阶段对农村和城市土地的配置方式、权利界定,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 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地主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所以专制集权的经济基础是地主经济。但史学界有些同志却认为“自给自足的小自耕农经济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我们觉得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一我们认为,主张小自耕农经济是专制集权的经济基础的观点不符合马列主义的原理。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5.
汉唐间的土地买卖,以及与此相连的封建土地所有权问题,历史上就有争议,至今仍然意见不一。较早的争论出现于马端临《文献通考》。该书评论唐朝均田制,引了叶适的一段言论:“要知田制所以坏,乃是唐世使民得自卖其田始。……唐世虽有公田之名,而有私田之实……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天下纷纷遂相兼并”。马端临说:“水心言唐方使民得立券自卖其田,而田遂为私田。此说恐未深考”。他认为“秦开阡陌之后,田即为庶人所擅”,“民得以自买卖田土矣”。两人都把土地买卖与土地所有权联系起来,但在时间上看法不同。解放后,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中,再次碰到这个问题。一些同志指出:“根据经典著作的指示,结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史实,土地买卖可以作为衡量土地所有权的标尺”。另一些同志则认为封建社会的土地买卖,不过是一种“诡诈的买卖”,它“不但不能证明‘自由的私有权’的建立,反而意味着在封建社会的农民是以土地所有权的丧失而换取使用权为其特征”。更有同志提出:“所谓经过买卖的私有,只是在封建法律下被承认的,而法律是统治者所订”,因而认为土地所有权“在专制封建主义的中世纪‘就是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封建的土地国有制”。这里的分歧就不仅涉及汉唐时期(乃至封建社会)土地买卖的性质、意义,而且关系到对封建土地所有权的理解了。本文试图结合汉唐间土地买卖的事实,对“封建式的私有”谈点粗浅意见,供讨论。  相似文献   

6.
近来,史学界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已深入到经济结构问题。弄清楚这个问题,无疑将有助于正确地说明中国封建社会。一般地说,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农业生产在一切社会生产中居于支配地位,农业生产的社会形式即以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关系,则在一切社会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因而对前资本主义社会说来,研究社会的经济结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经济结构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应该而且必须首先研究土地所有制结构。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本身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一种是自耕农的小块土地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史研究中,有些同志认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已处于较为“成熟”的封建社会末期的历史阶段,有的甚至认为它已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崩溃”的阶段。这些估计似显偏高,本文试图通过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认识它究竟处于怎样一个历史阶段。一、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化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绝大部分土地仍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手中,但地主阶级的身份、地位已经发生变化,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也逐步松弛。地主阶级身份、地位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贵族地主逐渐衰败,缙绅豪强地主的特权受  相似文献   

8.
郭庠林同志认为元代以印行纸钞为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封建统治的庞大开支的需要,和社会生产不发展,尤其是矿冶业、铸钱生产不发展的结果,以及要子孙世守帝业的向往”。我同意元代发行纸币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财政需要,但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所有纸币的发行主要都是为了财政需要。郭庠林同志认为元代纸钞没有准备金,并对两条史料提出质疑。这两条史料一条出自《续文献通考》,一条出自《元史新编》,两书都是清人的著作。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将顺便谈谈自己的看法。此外,中国封建社会中还有民间发行的纸币(兑换券),也应属于本文的讨论对象。因此,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一、中国封建社会发行国家纸币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二、中国封建社会中维持国家纸币币值稳定的措施。三、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民间纸币。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广义和狭义的国有土地概念来解释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有土地。认为广义的国有土地是指国家主权所控制的土地——即领土;狭义的国有土地是指国家主权与土地所有权结合在一起,国家以土地所有者身份直接经营管理土地,或租给农民耕种而收取地租,形成租赋合一的情况。中国封建社会国有土地的削弱除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外,还有人口的增加;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及农民强烈要求土地等几个原因。文章还分别对宋明官田、清代军屯、漕屯及部分国有旗地、官庄等国有土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学桃 《兰州学刊》2014,(10):55-60
万国鼎认识到人多地少与土地占有不均的现实,提出由创建“标准自耕农”到实现农业集体化的理想设计。他将现实与理想相结合,既意识到合作经营、规模经营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也强调脚踏实地的由创建“标准自耕农”,到组建“标准自耕农场”,再到联合“标准自耕农场”建立“农场生产合作社”,实现农业集体化;他既顾及农民渴求土地尤其是土地所有权的心理与习性,认识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之必要,又顺应未来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现代化发展趋势,提出了与马克思主义相接近的农业集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11.
美国西部土地立法与农业的资本主义化何黎萍美国是一个未经历过封建社会的移民国家,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它对西部的开发。美国政府的西部土地立法政策对推动西部土地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迎来了大批移民西进垦荒,造就了无数自耕农。与此同时,也形成了...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曾长期存在着土地国有与私有并存的状态,虽然土地所有权国有的制度始终未被彻底打破,但以土地为核心的物权法律关系仍在一定条件下得到了实现与发展.土地所有权向私有方向发展虽起起伏伏,但从未间断,并最终形成了更加明晰的土地私有权制度,构筑起了具有中国封建社会特色的以土地为核心的物权保护体系.在土地所有权国有与私有的长期斗争中,法律最终从注重土地所有权的确认转向了更加注重对土地使用收益权利的保护,并最终孕育和完善了封建社会的物权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土地批租是“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简称。刘铭纲同志的《关于土地批租的法律问题》(上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以下简称《刘文》),从法律角度分析了土地批(?)的问题。笔者对《刘文》的第二部分不敢苟同,提出自己的浅见,以求共同探讨。 《刘文》第二部分认为,在土地批租问题上,土地所有权与建筑物所有权不应实行分离的法律制度,并提出三点理由作为佐证。笔者认为,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而建筑物所  相似文献   

14.
《学术月刊》1981年第十期刊登了王存才同志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一文,有助于推动学术界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深入讨论。但王存才同志认为,强调极端强大的专制主义、封建国家采取的重本抑末政策等上层建筑方面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影响,就是“上层建筑决定论”,这就使人不敢苟同了。实际上,最近一个时期,在讨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问题时,一些同志根据中、西封建社会的不同特征,只是初步提出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我倒认为,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此,想就这一问题谈些个人粗浅的看法,并与王存才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封建社会虽说是一种农业经济、自然经济,但商品经济却是它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催化剂和动力。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和主干是个体小生产农业,它要求土地与劳动力的紧密结合,自耕农便成为这种结合的最好形式,能够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以经济的手段与劳动者结合,也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农业基础之上的是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和货币是中国经济结构涉及的两个特点,而凌驾于这一切之上的,是封建国家对经济的强大的控制与干预。  相似文献   

16.
地权形态是土地所有制关系在法权上的表现,是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归属关系。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由于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化,地权形态也发生了急剧变动。本文拟对这一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作一个初浅的探讨. 一土地占有关系的急剧变动及其趋势土地占有关系是地权形态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所有权的占有与使用权的占有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土地所有权的占有。在中国古代,土地国有(井田制是表现形式,但并没有完全国有化)的奴隶社会演变为土地分封、土地多层次占有的封建社会以后,土地占有关系基本上是沿着国家占有和私人占有的双重轨道运行,在私有土地中,又是沿着大土地占有与  相似文献   

17.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全面研究了从古代共同体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土地所有权关系演变的历史过程,分析了不同时代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基本特征,科学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土地私有权。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土地所有权与人的生存权、劳动权的关系,土地所有权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得出了未来社会将消灭任何形式的土地所有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清代是处在地主封建制社会的晚期。地主封建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所有者有自由支配土地的权力(包括使用权、买卖权、继承权)。在土地占有方面打破严格的等级制度,不按百爵的人小决定占有土地的多少,以致形成土地所有权的不稳定。因此凡是货币所有者都有可能成为土地所有者。地主封建社会的土地制自从形成以来已经历了三个变化阶段。清代是处在变化的第三阶段──土地兼并不作限制了阶段。所谓土地兼并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土地买卖等经济途径引起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而导致土地集中与垄断的一个经济过程。但土…  相似文献   

19.
童书业先生根据古代东方史的学说,同意并且主张中国自东汉以後才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学说。对於童先生这篇论文,在山大历史系的学术讨论会上,我曾经提出反对的意见,并且指出童先生论文中的疏漏地方: (一)原文一开头就从分封制度讲起,以为分封制度不是封建社会特有的制度,因而说西周不是封建社会。这是童先生的误解,因为没有人把分封制度当作到建社会的特征,而从这一点来肯定西周是封建社会。根据斯大林同志给封建社会所下的定义,我们要从土地所有制上,地租制度上,农民身份上来肯定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产权制度性质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封建社会土地产权制度属于私有制的历史结论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在政治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的情况下,纯粹经济意义上的私人土地所有权,在中国历史上不曾获得独立的地位和达到自主的地步;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追求,主要由政治途径实现;从总体上看,地主阶级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土地的经营上,而是放在政治的权力经营上,结果注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经济停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