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海峰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0-25
死亡是海德格尔哲学中此在的生存在世作为一个整体能被把握到的关键因素 ,死亡概念的本体论意义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范式和深度 ,”先行到死”的本真领会是达到源始真理的必经之路 ,真理的本质在于此在的开放性、生存和超越 ,海德格尔死亡学说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终将被超越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李海峰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27-30
真理,是海德格尔存在哲学追求的目标。他的独创性在于对真理的本质进行洞察,探讨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真理的根据和条件;他把真理表述为“此在”的揭示状态和“存在”的无蔽状态,并对”主客体关东”进行了批判。他通过“探索一种不从一切先决条件出发的哲学”,向现代人提示启发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徐润拓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4):6-10
海德格尔的真理观是一种比传统的认识论真理观更本源的存在论真理观,这种真理观考虑到了人的理性能力的有限性,揭示了传统认识论真理观可能导致的科学主义以及技术理性的消极后果。他的真理观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此在”在真理展开中所居地位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4.
张守永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6):53-57
海德格尔一生都在关注存在(Sein)问题,从其前期的作品《存在与时间》到后期的《林中路》。一般认为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转向",即从前期的此在为中心的基本本体论到后期的从存在出发来理解存在本身。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对存在(Sein)一词进行了词源学分析,对正确理解海德格尔的"转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他从根本上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把人视为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者,一种语言性的存在,并从人这一特殊存在者出发来追问存在的意义与真理的本质,从而在哲学的层面上对存在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语言把客观存在进行划分和结合,而存在又以语言的形式反映出来,因而语言成为人领悟存在的必然途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从根本上动摇了建立在对象性思维模式上的西方传统存在观,是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超越,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6.
李海峰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3):81-85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阐发的“意向性”思想;海德格尔由“意向性”到“超越性”,实现了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现象学的发展,其真理观也达到了胡塞尔真理观不曾到达的高度;马克思的“实践”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实现“超越”的坚实基础,而海德格尔的“超越性”思想则客观上进一步深化、推进了马克思的“对象性”观点。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认为 ,人的存在乃是走向死亡的存在 ,即“向死而在”。死亡是此在的终点。然而 ,作为此在的终点的死亡 ,不间断地贯穿于人的存在中。死亡是人的存在的最固有、最根本、最亲自、最本已的可能性 ,因为没有人可以代替别人去死 ,也没有人可以剥夺别人的死亡。直面死亡应成为此在由非本真状态向本真状态过渡的桥梁。承受死亡 ,体验死亡 ,“先行到死亡中去” ,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与自由 ,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只有“直面死亡” ,才能懂得生存的意义 ,才能更有意义的生存 相似文献
8.
肖福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142-145
基于康德的先验哲学,自由源于理性存在的必然,其"实在性"的体现依托于理性存在者或人的"此在"事实;自由的"实在性"不是作为物的经验对象,而是作为经验对象之规定的纯粹形式存在;自由作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其"实在性"既指向理性原则的存在,又指向理性原则作用的存在,并必然地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的统一;任何在自由问题上所取得的进展和突破都是新的路径的选择和对以往方法的解构,而非对自由和存在本身的改变,康德哲学的建立是如此,海德格尔的存在体系也不例外;因此,在不断面对困惑、重释自由之际,我们也在凭借自由的问题而进入自身存在之路,并获取人的"此在"之真实。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共同此在”观 ;海德格尔轻视人的“社会存在”———“共同此在”问题 ;传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存在诸多局限性 ;多元共生主体彼此之间的对话与冲突成为新世纪的主题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的提出 ,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需要 ,也是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0.
柴静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37-41
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基础,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以马克思实践观统摄伦理的基本问题,无论是对保持马克思伦理学学科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还是面对现代社会实践,实现人与人和谐美好的目标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邓晓臻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3):20-23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此在"既指生存着的人,也指人的生存。作为生存着的人,它接近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却没有明确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和价值规定性;作为人的生存,它接近于马克思的"人的感性活动",却不是不断与其周围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价值交换的开放系统。海德格尔赋予"此在"优先地位,却没有赋予它元存在地位;相反,马克思把人的感性活动看作元存在,赋予存在彻底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12.
李兆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6):1-5
马克思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同作为有重大影响的现代哲学具有深刻的相似性。它们都强调世界本身的实在性;它们都表明人的源始存在方式是在世界之中的实践活动;它们都指出人在世界之中是与他人共同存在的;它们都认为人的在世生存是一种历史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郭嘤蔚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5):19-23
类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性和类存在的哲学理论,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理论,是一种新的哲学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全球化的发展为人的自由本性的展现提供了现实基础,而对人的这一自由自觉的类本性的揭示与把握只能由辩证思维方式来承担. 相似文献
14.
郭嘤蔚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
类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性和类存在的哲学理论,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理论,是一种新的哲学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全球化的发展为人的自由本性的展现提供了现实基础,而对人的这一自由自觉的类本性的揭示与把握只能由辩证思维方式来承担. 相似文献
15.
刘海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2(5):45-51
执着于存在问题的海德格尔同时也在深思人的本质,在他的思考中,"存在-此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在后期,海德格尔跃出了早期思想以之为前提的存在论区分,通过对"此在"学说的具体深化,其思想道路从"超越-境域"转变为"本有-存在历史"模式,对"存在-此在"、人之意义的阐述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后期更为本源与自由的视野中,人与存在呈"归属-需要"关系,人应和存在的呼声、守护存在的真理,从而达成人本身的澄明。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马堡时期初期的三个讲座课程中的自由思想,一方面延续着早期弗莱堡时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第一次把“自由”作为一个主题或专题来讨论,第一次把自由与追问的“事情自身”关联起来,将之理解为与事情的“争执”,第一次把自由规定为一种真正而恰切地追问的“激情”。这种追问、争执、警醒、承受、敞开、放弃意义上的自由,一方面蕴含着他此后自由思想中突破以往自由思想的关键因素和标志,另一方面也是他突破西方哲学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正是以这种自由为视点和标尺,他对笛卡尔和胡塞尔的意识哲学进行了深入批判,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进行了创造性阐释,在其中自由与存在、命运、真理、历史、时间、无(用)、现象学方法、情绪、教育等等之间内在的根本性关联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基于此,在马堡时期的最后一个讲座中“自由”成了他的核心“事情”之一,对于其整个思想具有了根本性的重要意义,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其思想的转折及其后期思想。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康德、柏格森和胡塞尔等西方哲学家都曾研究过时间,并各自对其有不同的解释.而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时间性的到时,海德格尔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存在的意义,而要通达这一目的的途径就是时间,海德格尔以时间为切入点考察此在进而研究存在.要想对海德格尔"存在"的意义有超越性的理解就必须对其时间也作超越传统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翟庆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在运思如征途上,海德格尔以揭示“此在”的本身意义为出发点,直接指向:“存在为什么存在”这一令人思虑而又“遗忘”的问题。区别了“存在”与“存在者”自古希腊柏拉图哲学以来,在整个西方哲学中一直就混淆的概念。在对“烦”、“畏”、“死”这些“存在”的状态中,澄明着“此在”追寻的价值和目的,展现着“向死而在”这一思想对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追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探讨历程,马克思进行探讨的根本思维方式是实践的思维方式。本文运用实践的思维方式,遵循黑格尔的“本质的反思”理论所蕴含的辨证的方法论原则,历史地对人的本质进行反思,从而得出与理论界迥然不同而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命题相吻合的结论:人的本质是具有多维多层次的整合体,人的三个层次的本质(或者说人的本质的三层涵义)——现实本质、类本质、最高本质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而科学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在逻辑上,这一学说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20.
任祥伟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3)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足,对人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一个阿基米德点,"实践"主要呈现了三个层面的内涵,即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而存在、作为人类社会的前提性基础而存在,以及实践自身内在的生成性,这也体现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里"新"的内涵之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