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中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8年春天 ,我在美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时 ,一位过去的学生来看我 ,告诉我他准备改专业了 ,要去读企业管理。理由是 ,世界变了 ,“欧洲的专利 ,由美国大公司组织生产 ,部件生产的分工在德国、意大利、墨西哥 ,甚至中国。”他说 ,“多么令人振奋 ,这是个相互依存的时代。”在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相互依存”是一个很时髦的名词 ,对年轻人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仅仅数年之后 ,它又被一个更新的名词取代了。这就是 90年代以来风靡世界的“全球化” (globalization) ,历史的脚步仿佛一下子加快了许多。对许多人来说 ,“全球化”的确使生活的节…  相似文献   

2.
我国“影戏”传统及其文化嬗变张振华电影是艺术,是商品,又是审美文化形态。诞生于殖民主义与封建残余并存、中外文化剧烈碰撞特定时代的我国电影,既要模仿、借鉴舶来的艺术经验与手段,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又力图迎合本民族审美趣味,摆脱受人压制、...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永恒价值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叛逆说的依据及其困惑林黛玉,又是一个说腻了却又说不完的话题。知道《红楼梦》的都知道林黛玉。欣赏《红楼梦》的大都欣赏林黛玉。但200多年以来,人们的欣赏却是多义的流动的。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年纪不同教养甚至不同心态中的读者,其阐释各有各的兴奋点。姑不论“贾府上的焦大”“北极的爱斯吉摩人和非洲腹地的黑人”以及“健全好社会中人”是“不爱林妹妹”也“不会懂得林黛玉型”①,即使年代与阅历十分相近的人们之间,由于人生遭际审美习惯以及性情心绪的差异,也往往说不到一块去②。这是林黛玉性格的丰厚性所致。然而,…  相似文献   

4.
《东西南北》2012,(9):49-51
在电视剧生产还是“手工作坊式”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带领着一群有电视剧梦想的年轻人,制造了一个属于那个时代,全体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渴望》,而在电视剧生产如此繁荣旺盛的今天,他又想要在电视剧速食化的生产线上,加一剂营养的料包,于是,有了《后宫·甄擐传》。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称的“战后”是指从1945年到2010年这段时期。1945年日本战败,开始了战后复兴时代。2011年日本发生了3.11大地震,开始了灾后复兴时代(这是从经济意义上的时代划分.而在政治意义上日本“战后时代”仍未结束)。在长达65年的战后时代,日本能源安全经历了战后初期的困难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的石油供应黄金期;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能源安全稳定期;2003年开始的“第三次石油危机”。战后世界能源形势跌宕起伏的变化时而给日本能源安全带来机遇,时而给日本的能源安全造成冲击,而在抓住机遇和应对冲击的过程中,日本的包括自然科技和社会科学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以致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持就没有能源安全的保障。不过必须提及的是,核电技术产业大发展,既为日本的能源安全做出了贡献,又给能源安全造成了隐患,这是日本政府不尊重科学、凭借政治意志进行决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也谈关于Ontology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学铨 《浙江学刊》2002,1(4):116-122
如何翻译和理解Ontology这一重要概念,对研究西方哲学的存在理论关系极大,对它的理解又最终被归结为对to be的理解。国内西方哲学界对此的看法历来有异,近年又有研究者认为以“是”来翻译和理解to be最为准确。本文根据当代著名语言学、哲学史专家美国学者卡恩的研究成果,讨论了to be本来具有的多种用法、多重涵义。认为它的一种主要和基本的用法,是作系动词用,表示“是”的意义;即使在作为系动词用时,它也可以表示“是者”、“存在”,包含“是者”、“存在”的意义;它究竟表示“是”还是“存在”或别的意义,要看使用它的不同时代、不同语境和不同哲学家;而to be所含有的“存在”的意义,在不同的形而上学理论中,又有差异,有的指本体意义的“存在”,有的指实存意义上的“存在”,有的则指自身显现意义上的“存在”。因此,对Ontology的翻译和理解,也应该视不同情形而定。  相似文献   

7.
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李春兰现代文学巨匠巴金在30年代以《灭亡》登上文坛,又以“激流三部曲”(简称“激流”)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流”像璀璨的明珠在文坛放射出永久的光芒。它对于广大革命青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在...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中后期,在纯文学逐渐低落的中国当代文学园地上,悄然绽开了一朵艺术奇葩———旅外文学。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涌现的“出国潮”这一社会现象在文学上的具体反映,是那些远渡重洋、寻求别样人生的炎黄子孙异域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类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新、奇、特的异域风情,崭新的视角,赢得了广大读者。所谓旅外文学,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反映文化碰撞中的留学生及打工者等边缘人心态的文学作品。这一概念是由作品所反映的对象与作者身份决定的。旅外文学的出现,填补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它所塑造的“边缘人”…  相似文献   

9.
在谈到奢侈浪费的话题时,不能忽视这样一串惊人的数字对比:全国每年公款吃喝的费用高达2000亿元;截至目前,全国尚有6500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国各地的高尔夫球场,玩一次要花200美元,折合人民币1650元;与此同时,全国已有2000万职工不能按时足额拿到工资……这些发人深思的数字对比,给中国社会敲响了警钟,把人们认为中国已进入享乐主义时代的美梦惊醒。邪风越刮越大曾几何时,中国人仿佛从一个贫困的国度进入了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不少人坐高档车,持“大哥大”,出人豪华饭店,穿的是世界名牌,吃的是“黄金宴”。…  相似文献   

10.
普通语义学是一个专门研究语义使用的“道道地地土生土长”的美国语义哲学学派。它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鼎盛于20世纪60年代。但到了70年代,它便以极快的速度走向下坡之路。虽然在多数语言学家的书案上,普通语义学还可占一席之地,但是人们对此学派的评价却一直不高。然而,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它,那么,我们便可发现,普通语义学派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些条条框框和所谓“荒唐的实用主义”思想①,而且还有相当多不被人们重视的重要启示。20世纪30年代,整个世界处于大动荡之中,纳粹德国的兴起、马克思主义俄国的壮…  相似文献   

11.
人生边缘的牧歌──论3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四浪漫主义思潮在社会革命高涨的背景下急剧分化。郁达夫、废名、沈从文于是退居人生边缘 ,通过疏远时代、与政治斗争保持一定距离来获得乃至扩大个人心理自由的空间 ,从而坚持他们“个人主义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向 ,由此在 30年代产生了一种颇具特色的田园牧歌形态的浪漫主义。这种新的浪漫主义与五四浪漫主义有着精神上的一致性 ,又具有在发展中所获得的特点。它代表着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一次重要蜕变 ,而且与同时期的左翼文学思潮构成了共存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叶,是第一个阶段;从五四运动到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是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西文化比较的萌生阶段,从“言技”、“言政”、到“言教”;第二个阶段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拓展阶段,二十年代主要以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为核心,三十年代主要以对民族精神的把握为核心,但由于二者都是对东西文化总体的比较,所以纵的时代坐标上的比较和横的民族坐标上的比较又总是相互渗透着的。  相似文献   

13.
韩伟 《阅江学刊》2014,(1):91-97
皮朝纲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专家,其理论体系经历了从范畴论到人生论,又从人生论到禅宗美学的内在转向,三者具有内在的相通性,通过禅宗美学实现了对其整个美学体系的阶段性总结。禅宗美学转向并非偶然,其早期的审美心理学和人生论美学研究为禅宗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012年出版的“禅宗美学三书”是皮朝纲禅宗美学研究的最具代表性成果。  相似文献   

14.
制度决定论的贫困:对近代中国立宪政治失败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政治主体的角度看,立宪主义者的“制度决定论”倾向是近代中国立宪政治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突出表现就是关注宪政的工具合理性, 重视制度设计, 漠视宪政的结构性特征。其原因主要在于它是“救亡”的产物,是舶来之品以及主体的非理性选择的结果。而由此形成的法律贫困化、政府贫困化、主体贫困化等,不仅预示着近代立宪政治衰亡的必然性,而且隐约地指出了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应然取向  相似文献   

15.
石评梅的小说,既有鲁迅和文研会作家文学“为人生”的旋律,又有创造社作家文学“表现自我”的和声,而形成了石评梅个人的风格——主观色彩浓厚、抒情意味深长。石评梅的小说,绝大多数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法,使人读来,仿佛亲耳聆听作者娓娓动听的故事,亲眼详察作者那坦诚真率的内心,自然产生一种亲  相似文献   

16.
日本社会舆论的变化与中日关系的走向华中师范大学方正平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的“新国家主义”和“新民族主义”思潮泛滥,社会舆论和日本政界左倾化也越演越烈。特别是1993年8月,日本自民党首次失去单独执政的地位,“1955年体制”从此崩溃,而社会党、公明...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从14岁起离开家庭进入军队,在绵长卡里的沅水流域开始了他青少年时代的飘泊生涯。动荡的社会生活潮流将他卷到中国社会一角的下层,使他得以和下层人民接近。“我的青年人的教育恰在这条水上毕的业。”①他“对于农人和兵土,怀着不可言说的温爱”②。这些人物的人生形式,成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重要题材。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动机,就是要“从社会那本大书上来好好地学一学人生,看看生命有多“少形式,生活有多少形式。”(他总是不断挖掘各种人生形式,企求“对人生或生命伤受深一层的理解。”@所以,在沈从文作品中,展开了一个延伸…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小说史的两座高峰,《红楼梦》与《金瓶梅》都以描写世情见长,但在审美观念上,二书又大异其趣:一为时代悲剧,一为人间喜剧。《红楼梦》旨在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将大观园既写成封建时代的王道乐土,又写成人性人格的黑暗王国。那里演绎着青春的悲歌,也造就了一位将“护法群钗”当作毕生事业的悲剧英雄贾宝玉。《金瓶梅》意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所以其关注铜臭与淫乐相长的世界,卑贱、卑微、卑劣构成了一幅百丑图,也昭示出作者对自我毁灭者的冷嘲热讽及苍凉无奈。两部作品都以主人公出家作结,反映了创作者“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思想,但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是不同的。作者从人生境遇及思想文化素养等入手,分析了二者虚无思想的支点与落点,并以蹊径独辟、新旨迭涌的文本分析提供了丰沛的论证。  相似文献   

19.
贫穷,塑造了你什么?--看高校特困生的心理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霞 《社会》2001,(3):12-14
卢梭有句名言“人人生而平等” ,可时至今日 ,这句话只能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而已。不管我们承不承认、喜不喜欢 ,人类社会从来就不曾真正平等过。中国出现了潇洒倜傥的高收入阶层的“阳春白雪” ,也出现了窘境丛生的低收入群体的“下里巴人” ,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据调查表明 ,中国目前有80 %的财富集中于20%的人手里。相对于另外的80 %人来说 ,富者越富 ,穷者越穷 ,贫困正在肆虐着他们的生活 ,更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有谁在关心贫困中生活的人们的心理健康?又有谁在关心象牙塔内那挣扎在贫穷的阴影之下的特殊一群…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五四”文学是中国20世纪文学第一个实验时代,80年代是第二个实验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文学三大板块,即寻根文学、纪实文学、新潮文学。作者结合有关作家和作品对三大文学板块形成的多种原因、审美特征和流向进行了分析论述。寻根文学是一种“过去时态的文学”,它从“未来”出发,通过“现在”,去检视“过去”;纪实文学则是一种“现在时态的文学”,它从“未来”出发,通过“现在”,去折射“过去”。新潮文学是“未来时态的文学”,它立足于未来,通过现在,去反叛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