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主要谈了对"茶马古道"文化品牌打造的两点深刻感受:"重构"与"重走",以期对打造"百越古道"文化品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依托"茶马古道"黄金旅游线建立藏、川、滇"大三角"藏区旅游经济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2):33-38
文章通过对“茶马古道”古今历史地位的对比剖析 ,以及对“茶马古道”沿线旅游资源的详细分析阐述 ,说明“茶马古道”在当今藏、川、滇藏区旅游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并论述了如何依托“茶马古道”沿线旅游资源 ,建立藏、川、滇“大三角”旅游经济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4.
大半生东跑西颠,看了不少山山水水,到后来觉得目睹的山水景物有些重复、有些似曾相识,看得有些腻了的时候,突然闯进这一方雪域秘境,竟然被这里的山水感动,在它们面前哭了! 相似文献
5.
6.
8.
在明清以来的交换史上,为了确保边疆安全和促进民族融合,曾经由政府直接经营着三条茶马古道,这就是陕甘茶马古道、康藏茶马古道和滇川茶马古道。这三条茶马古道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形成互相交错的庞大贸易网络,共同构成横跨北中国八省区与丝绸之路交叉并行的交通大动脉和贸易大通道,成为世界东方最著名和富有影响力的贸易古道。 相似文献
9.
章虹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3):88-91
茶马古道,是历史上一条贯穿滇、川、藏等省(区)的马帮运输古驿道。在过去的岁月中,它曾是社会交往、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传播民族文化和传承精神文明的载体。鹤庆商帮通过多年在茶马古道上的拼搏,创造了自己的辉煌,促进了鹤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宁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1)
茶马古道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厚,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和独特的地域性,它的多元宗教尚体现出交融与和谐共生的特点,茶马古道区域内的一些少数民族,其文化呈现出相互融合的现象,区域内商品贸易的交换性和互补性,使得各民族长期以来自然形成了相依相存,和谐共生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灿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1)
《申报》副刊《自由谈》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报纸副刊革新的一个典范和旗帜。孤岛时期,王任叔主编时期《自由谈》实现了以“不违背民族国家的利益”宣传抗战救国;胡山源主编时期《自由谈》在贯彻抗战精神上有明确的意识,在传播风格上具有温和性;黄嘉音主编时期《自由谈》转向关注“社会与人生”,提供知识与趣味。 相似文献
12.
王泽应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道家伦理思想是不是一种非道德主义或道德虚无主义,涉及到对道家伦理思想基本特征和精神实质的认识与把握。从比较伦理学的角度分析道家伦理思想的价值视角、价值目标及价值取向,就会发现,这家的伦理思想是一种从精神实质上反对道德形式主义、道德功利主义的实质主义或特殊的自然主义伦理思想,是一种强调为而不恃、功成弗居的真正的道义论伦理思想。道家伦理思想有许多合理因素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3.
"念"与"礼"是马注五功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对二者的阐释上,马注既保持了正统伊斯兰教功修思想的基本内容,也吸收了苏菲主义的某些思想,同时也有意无意地糅合了一些中国本土文化因素,体现了突出的多重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周德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5):15-20
在《道德经》中 ,老子运用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 ,围绕着“道”这一中心概念的逐步展开 ,构建了充满着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成为中华文化的奇丽瑰宝。论述了“道”为“一”、为“无”、为“无为”、为“自然”的一分为三的哲学内涵 ;“自然”为老子哲学体系的开端 ;“道”的“万物得一以生”、“反者道之动”、“物壮则老”、凡事“守中”的一分为三的作用和意义 ;求“道”的一分为三的过程 ;并以此讨论宇宙的起源 ,世界的形成 ,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及其解决的方式 ;还讨论了黑格尔对老子一分为三哲学思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余霞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1-5
闻一多先生认为贾岛"形貌上虽然是个儒生,骨子里恐怕还有个释子在",不少学者在文章中对此予以认可和申说。然这一观点大有可商榷之处,贾岛的思想与人生观具有多重性和不稳定性。贾岛执着的入世精神、"立言"的生命价值观,透露出他终生奉守的儒家哲学。他的狂狷气质则带来了墨家侠义精神的气息。贾岛诗歌鲜明地打上了佛禅审美取向的烙印,但他终究只是形貌上的禅子而已。 相似文献
16.
李旻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45-49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晚清时期他积极参与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与时俱进,力主实行民主共和制。马相伯对中国近代的宪政建设进行了思考,其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其一,宪法中的制度设计要合理;其二,中国宜采用联邦制;其三,中国实施宪政的关键是实行民治。他的见解虽有局限性,但也不乏真知灼见,尤其是关于民治的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哲练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3):52-54
老庄道言观强调道是终极性的最高存在,言却具有非圆满自足的局限性,故“道不可言”。只有消解了名实对应关系,并借助象与意为中介,言才能指向道、通向道。由此,通过有限的语言指向无限永恒的宇宙生命,便是老庄道言观的美学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许苏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6):627-633
晚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凸显了非经济因素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旧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矛盾,以及如何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二重性等时代难题。顾炎武纵观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发展之大势,深刻分析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矛盾的对策。他的经济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韩建奇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到家"是汉语共时层面上存在的两种同形异构形式。本文重点讨论意义虚化的"到家",通过分析"到家"的语法功能和意义以及"A/V到家"结构的特点,得出结论第二种形式的"到家"已经开始词缀化,并重新确定了"到家"的词类。本文还分析了利用"到家"的双重意义构成的双关用法。 相似文献
20.
孔子“道”范畴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宗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35-40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其意义。孔子的“道”范畴具有天道观与人道观的涵义,人道观是其重心。就人道观而言,孔子的“道”主要是指以“仁”为最高范畴的价值理论体系,它蕴涵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目标;以“礼”为核心的价值准则;以“正名”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中庸”为核心的方法论和以“君子”为核心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