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辛华 《学术研究》2012,(5):147-151
民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女性词人,在民国词史上颇为炫目。通过对民国女词人的生平、词集、词学活动、创作经历等问题逐一考索,可以发现民国女词人的词学创作具有以下特征:词人主体身份多样化,创作状态"传统"与"现代"并存,创作主张的"失声"与"高调"同在,创作主旨新变与故常、词境的开拓与守旧、词艺精工与平庸共生,词风个性张扬与流于平常。民国女词人的词学创作在民国词史、女性词史以及女性文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萌 《中州学刊》2005,1(6):216-220
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个性解放启蒙思潮的推动,女性创作者在明清时期第一次形成了群体.从全国的宏观范围、州府的中观范围和家族的微观范围三个视角来看,她们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且多出身于官宦人家、书香门第.这种分布特色与当时全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密切相关,并影响到了现当代女性创作群体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论柳永社会角色的多重内涵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宋词坛 ,柳永是一个颇有特点的作家。他以不凡的创作实绩为词 (尤其是慢词 )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奠定了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城市新兴文化的铸造、传统文化的雕琢及其个性自觉 ,使柳永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内涵丰富 ,风流自赏的才子词人、疏狂自傲的多情浪子、孤寂自伤的蹇运寒士等多重角色内涵统一于词人形象之中 ,具有独特的文化意  相似文献   

4.
朱惠国 《浙江社会科学》2022,(8):121-128+160
词的创作在浙江一直十分兴盛。宋以来,浙江词人在全国占有非常高的比例,取得的成就也十分突出,逐渐形成良好的词学传统。浙江词学传统形成的原因有多种,但从大的方面分析,主要有三条:其一,杭州为南宋都城,汇聚了一批文化精英,这从作者层面为浙江词的创作繁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其二,浙江的地理位置、经济情况和人文环境均有利于词的创作,这为浙江词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其三,浙江词人普遍追求词艺,推崇风雅,与词的美学本质最为契合。浙江词学传统是浙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浙江词学传统的研究,发掘其现代文化价值,将其融入到浙江现代文化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词”在日本的受容过程,论证了日本词家是以中国传统文体意识来体认“词”的,创作自然深受中国历代词人的影响,接近于中国词作的体貌,具有鲜明的“中国化”的创作特点,从而体现出“词”在文体特征上的不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6.
王屋虽是晚明嘉兴一位布衣词人,然存词量位居明代词人第二位,而且其交游十分广泛,贵及名门望族.其丰富的交游活动,如雅集唱和,如围绕其词集之评价,不仅对王屋的生活、 性情及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柳州词派的形成,对晚明嘉兴词坛的活跃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其交游词的创作亦集中体现出王屋的创作个性与品位.  相似文献   

7.
读了葛壮同志在《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上发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回族和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特点》一文(下称《葛文》)后,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就此见教于葛壮同志。葛文通过与西北及西南、中原等地相比较,展开他对东南沿海回族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特点的研究与阐述,并着重从文化类型上来论述这一问题。葛文将东南沿海地区所展示的文化定为海洋商业型文化,西北内陆地区定为大陆农业型文化,前者属于开放的海洋文明,文化层次高,后者属于闭锁的内陆文明,文化层次低。东南沿海一带所展示的文化精神与西北内陆地区不能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回族和伊斯兰教发展历史上,东南沿海地区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尽管与回族相对聚集的西北地区相比较,东南一带的回族在人数上要远逊于西北五省区,也及不上西南、中原等地的回民人数之众,但东南沿海地区从唐代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以来,就沿循着与西北等地伊斯兰教发展的不同行进轨迹,并因此呈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就回回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而言,情况也是如此。本文的出发点,即是把东南沿海地区回族和伊斯兰教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作为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及交融的重要一环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北宋初期词人张先以其丰富而颇具革新意义的词体创作成为一代名家,影响了当时和其后的词坛,尤其是其词作中表现出来的“以诗为词”倾向,直接影响了苏轼的词体创作。从环境、组织、创作、个性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张先对苏轼词创作产生影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诗为词”可以说因苏轼词的风格和作法而得名,但它并非始于苏轼。北宋初中期,潘阆、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王安石等一批各具特点的词人从题材、语言、风格、手法等方面入手,逐步发展了“以诗为词”的作法,为苏轼“以诗为词”的成熟运用作了充分的准备。“以诗为词”创作倾向在北宋初中期的产生,除了词人在主体创作实践方面的努力外,一些客观存在的因素,诸如文体本身发展的需要、文体之间的学习与渗透、时代风尚与文学思潮的影响、作家群体身分的特殊性、作家观念的改变、作家创作的相互影响等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初河南词的创作就其在本地的纵向发展来看,可以说相当繁荣,但具体情况并不十分明晰。现在以《全清词·顺康卷》及其补编为基础,结合运用图表形式,揭示清初河南词的留存数量和词人的地域分布,分析其创作主题和艺术风格,并对河南词人的词学思想和词学活动加以阐述,以期呈现清初河南词坛的基本面貌,从一个局部透视整个的清初词坛。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时期中国地域方位话语的嬗变规律中发现嬗变与自然和社会的响应关系明显.中国历史上早期“西土”、“东土”、“北土”、“南土”、“中土”使用较多,多为地域坐标指示词.在传统社会后期,“南人”、“北人”、“南方”、“北方”的概念使用频繁,贯穿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作为地域文化认同指示词使用得更多的是南北方位用词,多用“南方”、“北方”、“南人”、“北人”并称比较,地域文化认同色彩明显.宋以后的南北概念更多的是指东亚大陆文明东移后华北地区与东南地区意义上的南北概念. “西北”、“东南”、“东北”、“西南”等交叉方位词在中国历史上都有使用,但作为地域文化认同词汇多是将“西北”与“东南”并称比较.宋元以来,“西北”与“东南”更多是特指华北和江南地区,往往作为另一种中国南北文化认同的方位词.从天地生综合研究角度分析这种响应关系背后更宏观的天地生背景,发现历史上东亚大陆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气候大陆度增加、生产力背景变化是东亚大陆文明东南推移的环境背景.历史上从早期的“东南西北”并重到宋以来“南北”话语强势,再到近代“西北”、“东南”话语内涵嬗变的轨迹,显现宋以来话语中的南北概念实际是指在整个东亚民族活动舞台东移背景下的南北概念.所以,客观来讲以前提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实际应该是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从更宏大的背景来看,中华文明的南移实际应该是中华文明的西北向东南方位的推移,此所谓“文明向东”.  相似文献   

13.
晚清民国湖湘女词人的创作与时代风会、个人成长经历息息相关。随着晚清进入民国,她们在创作上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转变:晚清湖湘女词人抒写传统的闺音闺情至民国跳出闺闱而抒爱国激情,故词风亦由幽婉而豪放。这种历史性转变反映了晚清民国女词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蜕变,亦可从中窥探晚清民国女性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4.
李宏业  苗菁 《东岳论丛》2001,22(5):105-108
从词是“心绪文学”的角度看 ,晏殊的词形成了自己的一种创作范式 ,这种范式可以概括为 :心绪归属上趋于自我 ,心绪指向上趋于超越当前 ,心绪产生场合上偏于休闲 ,心绪产生背景上偏于初秋季节。正是因了这种创制范式的整体特征 ,才使得他的词具有了属于自己的个性风范 ,拥有了和宋代其他词人迥然不同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5.
极富心性特征的词为了调和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在词人与政治王权之间、词体与诗教规范之间主动或被动达成和解,以损伤词人意识、文体特征的方式使词和词人获得了悲剧性的生存。和解是一种延缓性的生存策略,同时也是一种迁就性的文化策略。和解现象的出现,与北宋王朝守和的国策、北宋人的包容性格、北宋文化的整合态势有关。相对雅化而言,清晰地揭示词体演变的内在轨迹是和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宋代著名女词人魏玩、李清照、朱淑真的研究文章,在学术界时有所见,但是大都侧重于李清照的研究,而对魏玩和朱淑真的研究相对较少,将三人放在一起作比较研究更无先例。本文试图以她们的词作为依据,从个性心理的角度,对她们的个性差异作比较分析,指出由于三人的个性差异使得她们的创作具有不同的个体意识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2016,(3)
集句词是词中的一个独特门类。从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集句词不仅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时代性,而且具有突出的类别性和地域性。集句词的出现及其基本特征的形成,既受到唐诗经典化和西昆诗人重视用典技巧的直接推动,也受到集句诗、词的兴衰和清代词派的深刻影响,又跟集句词人追求"以故为新"和江南的地方文化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明初词基本仍保持着由唐宋词人所构建的审美风格。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明初词人遵循了词创作的基本规范 ,延缓了明词的解体 ;而从消极的方面来看 ,这种一味从前人创作中“讨生活”的做法 ,也是造成明词“语熟境滥”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 ,明初词在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俗化、曲化和理化等新趋势。明初词作为元末词风的延续和明词新变的开始在明词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试析生态文化的内涵及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的视角看,生态文化是兼顾自然之本体基础地位与人之世界价值中心地位,且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从经济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状况的现实来看,创建生态文化有着急迫的现实必要性:只有借由生态文化的创建,才能转变人们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得资源和环境状况得以根本改善.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的现实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生态建设长效机制的建构、全民生态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为生态文化的创建提供了极大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陈雪军 《兰州学刊》2007,(12):123-125
明末清初的梅里词人有很多,和朱彝尊年岁相近有缪永谋、李良年和李符等.《浙西六家词》刻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浙西六家中,梅里居其半.除朱彝尊之外,李良年、李符也同是梅里人.素与朱彝尊为文字交的缪永谋却没有入选,缪永谋其人其词也因此鲜为人知.《全清词·顺康卷》也失收其《南枝词》.文章粗略地勾勒缪永谋的生平、与朱彝尊等梅里词人的交游以及其词创作的风貌.通过考察缪永谋的词,可以了解梅里一地词坛创作的情况,亦可以明白早期浙西词派形成过程以及由云间词派向浙西词派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