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都市文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意义的都市在中国的崛起,一种以都市为描写对象的新型的文学类别——都市文学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悄然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探求都市文学的发生、发展,研究都市文学的品格、特质,无疑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文学史意义。这里登载的三篇论文,或从宏观角度揭示了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阶段性特征,或从微观角度剖析了都市文学发展过程中有意味的种种现象,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刊希望借此专栏(本期当然只是一个开始)推动尚有不少言说空间的都市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都市题材文学日渐活跃.这种文学内容多取自都市市民社会,表达的是作家对都市生活和整个世相人心的体悟和评价.此其中,有陆文夫等人的“小巷文学”、邓友梅的京津市井小说和刘心武描写北京市民众生相的小说,比较起来,这些作品较多地承继现实主义传统而又各有创新,不以娱乐趣味为重但注意大众接受效果.有刘素拉、徐星、张欣欣、张洁、湛容等作家描写都市知识青年和知识女性心理和行为状态的作品,它们流高传统,技多地接受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多种流派的影响,以黑色幽默、荒诞等手段求取表现效果.有“新写实”小说…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历史渊源作了考察,认为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传统为现代都市文学提供了历史经验和表现模例;古诗赋、唐宋话本、明清市井小说等文学样式中,存在着相当多的城市文化因素的人情世态;由于受封建意识形态的限制,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学在表现人文景观之时,也融进了一些宗法概念和道德训戒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归纳法,梳理1979-2009年间大陆对香港文学都市性特征的研究状况.香港文学的都市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文学写作主题上体现的都市影响,包括都市文化对香港文学的整体影响,都市文化与作家之间的互相建构;第二是写作策略上体现的都市文化影响,即前卫的现代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新时期都市题材文学的兴起,根因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文化的变革,是对重农村轻城市、重农业轻商业的传统文化心理的改造,改变了我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新时期都市题材文学尤值肯定的是一批作品中灌注了一份宝贵的反思和否定精神,表达了对自近代以来都市病态文化综合症的批判.这种批判在既重视都市物化风俗又注重把风俗人格化的一些作品中取得了更高的审美价值;新时期都市题材文学的不足之处在于一些作品以病态精神观照病态都市,丢失了不应失落的高尚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都市景观与都市文学:当代都市文化的二元想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都市景观与都市文学在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演变中日益跃升为当代都市文化的两大基本形式,并在深层制约着当代都市文化的发展走向,成为体现当代都市精神的二元文化想象.然而由于现代资本及其科层体制的影响,都市景观与都市文学在发展中又面临着诸多困境乃至异化现象.如何调校这种悖论,使其更有利都市文化的发展,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都市文化学课题.  相似文献   

7.
都市大众文化与海派文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市民社会的出现 ,使上海在 30年代形成了以中等阶级为代表的都市大众文化 ,海派文学是其在文学上的代表。内容上有世俗写作的倾向 ,对市民经济属性、世俗生活价值与大众生活的平均状态颇多体认 ,并带有消解主流文化的倾向。海派文学表明了五四新文化在都市商品社会的变异  相似文献   

8.
城市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关于城市文化以及都市文学的研究则是文学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都市魔方: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这本书分别从都市文学以及都市文化传播两方面入手,较为全面完整地建构对于广州城市文化研究的多面体。书中对广州都市文学如张欣、张梅、梁凤莲等重点作家的解读,对报纸副刊的考察,对广州城市化进程中都市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集以及社交网络语境下的都市镜像都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调查与分析,这样的研究对于学界了解、思考、进一步深化讨论广州城市文化以及当代城市文化研究都有特殊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描绘的日常生活图景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状态,它获得了一种本体论上的含义。张爱玲标举她独特的以俗人为本的哲学,描绘了各式俗人在乱世中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境遇而进行的漫长奋斗。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文学被升华为哲学,成了某种意识形态的载体。张爱玲的文本所摄取的社会图景无疑比以往任何作家都要宽广得多,它是一幅斑驳宏阔的社会生活全景图,张爱玲的感性分析,为她的都市书写增加了表达的深刻性与穿透性。原本芜杂的都市生态,经过张爱玲的整合与分析,显得愈加清晰和透彻,使得都市文化内核特征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10.
海派文学是在中国古代市井文学精神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相结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开埠后的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都市文学,题材广泛,流派纷呈,宽容趋时,勇于创新,反映了都市市民多元的文化需求。在21世纪,我们应该弘扬海派文学精神,创新海派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中国历来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国家,城市文明较之西方,发展缓慢得多,其程度也很不充分,因此都市文学发展缓慢,其成就远远无法与反映农村生活的乡土文学相比。但是中国进入现代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工业化、文明化、都市化,现代都市文学毕竟逐步兴盛起来,它已拥有自己的作家群,有了自己的表现领域,赋予了独特的美学品格,成为了新文学极有特色的一部分。在当今我国开放事业蓬勃发展,都市文学日益繁荣并急需充分发展之际,如何吸取中国已有都市文学发展的经验,获取都市文学的新观念,使都市文学能适应当今都市和都市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是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漆咏德在硕士毕业论文基础上撰写成的《现代都市小说纵横》一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上述要求,也是中国都市文学研究不可多得的著作。  相似文献   

12.
岭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有天然的接近性。新时期有代表性的岭南都市作家的创作体现了其对后现代主义的呼应:大众化的叙事策略,对主流、中心的疏离及对城市欲望的认可,低调而执著的反叛和颠覆意识,等等。岭南文化背景与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质相遇并融合形成了新时期岭南都市文学的独特个性,岭南都市文学的后现代色彩已经成为必然和习惯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都市民俗是在都市环境中蕴育形成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及语言民俗等。在20世纪华洋杂处的上海,都市民俗形成了其特有的兼容并蓄的特点。对上海都市民俗的文学书写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异质民俗”书写、40年代新市民作家的“日常民俗”书写,以及80、90年代当代作家的“民俗寻根”书写等阶段,从而建构起了一条跨越时空的都市民俗文学书写的独特的风景线。都市民俗的文学创作承传也积淀着作家个人的文化情结与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具有文学史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新人类文学”以自己及周边的生活为原型,对身处都市的诸种欲望进行了感性描写,引起文坛强烈争议,本文分析了这一文学现象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指出“新新人类文学”关于现代都市的欲望化叙事及其“反叛性”的背后,实际上更多地是对都市人文精神的颠覆与瓦解。  相似文献   

15.
三十年代上海都市文学,从来就是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遗憾的是,尽管人们已分别从茅盾的《子夜》和当时被称做“城市派”的小说中,觉察到某些都市文学的特征,但往往围于观念上的求异趋向,总未将它们视为同一文学现象,作相类特征的研究分析。即或遇有从整体上就都市文学进行考察的文章,也只着眼在相对于“乡土文学”的角度,却将都市文学的现代特征置于聚焦点外。  相似文献   

16.
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在五四文学中形成一场轰轰烈烈的抗衡之势,京派文学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承续表现出庄重典雅、含而不露的学院文风,海派文学则因较多异域文化的吸收、独特的地域限制,表现出喧嚣浮躁、纸醉金迷的都市气息。然而二者作为同时代文学流派,并非完全对立,在相同的文化传统下,二者或多或少的吸收传统文化甘露,在天道观和人道观上均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熏陶。  相似文献   

17.
"都市小说"与现代都市相伴而生,它以"现代性"为精神内核,将不同类型的都市景观、生活、体验和都市文化囊括其中。中国文学的婚恋叙事传统在都市小说勃兴后呈现出明确的现代意识,不管是海派作家的"声色"体验,还是京派作家笔下的理想爱情与婚姻,抑或是启蒙文学和左翼文学鲜明的社会问题意识,"婚恋"都与时偕行,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味和都市色彩。  相似文献   

18.
反都市现象是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一股主流,作家们以不同的文学形式和手法抨击和揭露资本主义都市文明的弊端和现代科学技术对人性的摧残,同时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眷念以及对原始回归的向往,这种原始主义思想源于他们头脑中积淀的集体无意识,体现了他们力图寻求祖先的原始精神,从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和拯救。  相似文献   

19.
重农轻商、疏离城市的文化传统使都市文学一直处于被主流话语排拒与贬抑的不发育状态。新中国成立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元独尊的文化语境更使都市文学失去了存在的可能,不无遗憾地出现了断裂与缺失。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多重刺激,都市文学也开始复苏与勃兴,在世纪末多元文学格局中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学新的生长点,构成了醒人耳目的文学景观,结束了长期被冷眼与指斥的文学灰姑娘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一 “都市小说”的概念,在不同的研究者笔下,外延是不一样的。如同对“乡土小说”的界定一样,“都市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上类的概括,很容易发生理解上的歧异。有些论者在界定中国现代都市小说时,是以西方近现代都市经济形态作为参照的,这就势必把一部分带有浓郁都市风味的传统都市小说排除在外。本文无意作这种狭义的划分。我们所要论及的现代都市小说只是基于这样一种界定:即具有较为鲜明的都市地域特色和较为鲜明的都市文化意识。这就意味着,我们所要考察的“都市小说”主要是一种文化概念,它不以物质、经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