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和睦相处、友好交往的过程中,其文化习俗出现了融合的现象,本文拟根据笔者在泉州市惠安县百崎回族乡的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从百崎郭氏回族的祭祖仪式这一侧面探讨民族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闽南民间故事作为闽南民间文学的典型代表,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闽南民众在闽南民间故事中通过生动独特的民俗想象,传达出了他们在节日习俗、人生礼俗、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审美取向与人生追求,体现了闽南人崇善敬德、和睦友爱、开拓进取等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种文化蕴涵与闽南地区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生活状态所形成的尊天敬地的心理需求和崇善敬德的生活理念以及消解压力享受生活的狂欢精神是分不开的.探讨闽南民间故事中的民俗文化想象,揭示其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对当今闽南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和谐进步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在是否容忍信徒祭祀祖先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但对民间祭祖活动中的一些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仪式则一致反对,对民间祭祖习俗予以批判。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他们无法从根本上禁止中国民间社会中的祭祖习俗,即使是对中国教徒也做不到。因此,他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在对民间祭祖习俗进行文化批判的同时,对民间祭祖习俗采取某种程度的适应与改造。  相似文献   

4.
回族用语作为回族的专用语,通行于回族内部,负载着回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宗教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民族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回族用语的辑录,进而对回族用语的构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陈埭丁氏回族汉化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居于闽南泉州晋东平原上的陈埭丁氏回族,自南宋末年“肇基始祖节斋公由苏入泉,居于桐城之文山里,递传三世顾德公徙居陈江”的7个多世纪以来,“业日以拓.族日以大”,发展成了今被誉为“陈埭万人丁”的大姓巨族,有回民2万人.据《丁氏族谱》记载,丁氏“教宗回回”,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回民族.1979年政府重申了陈埭丁氏回族的民族成份.然而.从丁氏回族社区的田野调查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风俗习惯.丁氏回族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经汉化.在700多年与汉族共同生息和交往的历史发展中,陈埭丁氏回族经历了一个其文化内涵逐渐失去伊斯兰文化因素而不断趋同于汉文化的过程.那么,影响这一汉化过程的原因是什么?这里,笔者拟对此略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6.
廖秋子 《东南学术》2005,(6):156-161
闽南文化以及产生于闽南文化的闽南籍华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南音作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地域音乐文化,已经成为闽南籍华侨华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海外闽南籍华侨华人开展南音演唱和交流活动,除了达到聚会娱乐、修养心性外,还能苘够进一步强化闽南籍华侨华人的家庭伦理、爱国爱乡、集体文化、社会公德、拼搏创业等意识,并在联络乡情故友、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地文化关系,增进侨民团结、凝聚侨民力量共同创业和促进华侨华人与居住地社会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闽南民间舞蹈的多源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湘江 《东南学术》2005,(3):144-153
闽南民间舞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闽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多源性特征.闽南最有代表性的"拍胸舞"源自古闽越族祭祀舞蹈;"嗦啰嗹舞"与中原文化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关系.闽南民间舞蹈源于传统宗教习俗,并保留有域外文化遗响.  相似文献   

8.
王项飞 《阴山学刊》2006,19(2):80-83
射柳习俗是满族流传久远的风俗之一,契丹人的射柳习俗是一种制敌祭祖的萨满黑巫术,以柳为图腾的女真人接受了这种习俗并传而广之。从功能主义的立场上看,射柳习俗适应不同的需要,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并相应具有不同的意义,在看似相悖而不可能流传于其中的文化环境中存在。由此证明,功能在民俗产生和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东干人的命名习俗 ,反映了东干文化的发展轨迹。东干人的先民——回族最初定居中亚时 ,其名字都是典型“中国式”或“回族式”的。但出于与中亚特定环境相适应的需要 ,东干人的名字开始出现形式上的“俄化”现象 ,而实质上 ,东干人的命名习俗与东干文化一样 ,自始至终保持着回族文化的固有内涵  相似文献   

10.
回族伦理作为意识形态、文化现象、道德规范、生活习俗,已扎根于回族群众的一言一行中,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但是,关于回族伦理的研究至今仍处于零零星星的状态。因此,加强对回族伦理及其作用的研究,充分发挥回族伦理道德的社会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今天泉州晋江市陈埭镇、惠安县白崎乡及周边地区居住、生活4万余丁姓及郭姓回族,他们是宋元时期移居泉州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后裔。由于元末战乱、明政府实施同化政策、大量回汉通婚、丁氏家族“读书入仕”等原因,这部分群体开始融入地方汉族主流文化。现在他们中90%以上人口已失去伊斯兰教信仰,但他们仍有回族认同意识。特别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识别及70—80年代重申陈埭及周边丁氏、郭氏群体为回族,曾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如何认识民族与宗教(即回族与伊斯兰教)之间关系,成为现阶段影响回族认同的一个重要问题。泉州陈埭丁与白崎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宗教文化背景下回族认同的样本。  相似文献   

12.
泉州戏曲,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系闽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同仁考证文献,追溯源委,并不局限于南戏本体的研究,而将其置于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教育、音乐等领域来探讨,产生一批富有创见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台湾戏曲学界也掀起一股研究泉州戏曲的热潮,尤其是一大批硕、博士论文的出现,将泉州戏曲研究推进到各个关联的文化领域,使之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力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3.
闽南方言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刻了解闽南方言的历史和现状,以便对闽南方言今后的走向、保护策略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深入闽南方言核心区——福建泉州、厦门、漳州和台湾,以及潮汕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调查显示,年青一代闽南方言能力明显趋弱,许多传统基本词汇逐渐消失;城镇化地区普通话和闽南话已经是双语并行。调查结果认为,作为强势方言,闽南方言不会那么容易消失,但会随着闽南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方言作为族群的标记,是社会沟通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政府主持的电台、电视台开播闽南语频道,给了民众传承闽南方言必要性的信号,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最具体的举措。应该继续把闽南方言纳入学校的乡土教材中,组织开展以闽南方言为载体的文化竞赛活动和文艺表演活动,以确保方言的传承。  相似文献   

14.
西北回族在婚礼仪式中有大唱宴席曲的习俗,随着城乡现代化的推进,这种习俗已经难得一见.回族婚礼大唱宴席曲的习俗,主要是为了给婚礼场面增添喜庆热闹气氛、显示排场和好客.在宴席场表演中没有女性参与,调把式在表演酒曲时常以茶代酒.  相似文献   

15.
回族独特的伊斯兰生活习俗,使回族话中产生了一些只有回族人才使用的专用词语。这些表现不同意义且结构又不尽相同的词语,透视出一个共同的文化信息,即这些专用词语中的民族宗教内容。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的祭祀习俗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的祭祀习俗及其变迁陈烨祭祀是古代原始民族崇拜、信仰观念的一种行为表达方式,是一种内涵特殊的文化行为。其延续、传承便构成了人类社会在一段时期内世代陈袭的习俗。由于祭把的内容和方式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社会发展意识相适应,因而祭祖习俗也随着人类物质...  相似文献   

17.
闽南民间故事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闽南民间故事通过闽南民众的文学想象,鲜明地体现出闽南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其中所透露出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思想精华,如扬善惩恶,行侠助人、勤劳勇敢、尊宗敬祖、拼搏进取、义利和谐等等,不仅成为民众教育后代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好材料,也成了民众精神追求的标准和榜样,同时对整个闽南社会的建设、和谐、繁荣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闽南文化精神的有力载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有关“文化圈”、“文化区”和“文化个体”(区域文化 )的层次、范围差别、理论依据以及各自相应的文化指标 ,并以此为标尺来衡量“闽文化”和“泉州学”的定位问题 ,认为所谓“闽文化”的“多元”(碎状 )、“难融”、“不平衡诸特征即表明它作为一个区域文化整体是不成立的 ;而“泉州文化”基本上是与闽南文化为一体的 ;“泉州学”若要成为一门专门学科 ,还需要按学科规范进行系统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9.
宋洋 《阴山学刊》2014,(2):103-105
宰牲节,又叫古尔邦节,是回族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它集中体现了回族文化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呼和浩特市清真寺宰牲节仪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真寺宰牲节宗教仪式的实录调查,对其仪式音声进行分析研究,并将其置于所处的文化语境中加以阐释,可以探索回族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蕴涵,以及对回族教众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梨园戏作为南戏遗响的一种古老剧种,其戏剧服饰是在南戏服饰的自身内在演变与外在的泉州地域特征、宗教环境、社会文化习俗等因素内外交错影响下形成的带有鲜明泉州地域文化特征的地方戏服饰,其色彩古老,以红与黑为主要颜色,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阐释了梨园戏服饰色彩文化的形成原因及其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