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情感社会学三题三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景萍 《学术论坛》2007,30(6):155-160
文章探讨了情感社会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其一,按照关系主义方法论原则,我们认为情感既有个人自主的一面,又有受社会决定的一面;其二,情感的私人运用意味着“为个人、为自己”,因而受社会的限制,而“为社会、为他人”这种情感的公共运用则受到社会的鼓励;其三,在理性与情感关系问题上,要注意克服“强理性弱情感论”与“弱理性强情感论”各自的片面性,看到理性与情感既是分化的、对立的,也是融合的、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4-20
儒家情感理论的第一原理是情由性定:性情一体、情由性出、性善情邪、性体情用。人性是情感的基础,情感则是人性的自发与自然发展的结果。这揭示了情感的器质性或生理性基础,但是这类情感是被动的。当情感不当时,人类只能够依靠外力来控制情感。在控制情感的过程中,行为人也失去了自己。这和西方的依靠自由意志而产生的情感以及自己能够掌控情感的思路完全不同。后者能够成为自己情感的主人,而在儒家情感理论体系中,情感是被动的,自己无为。  相似文献   

3.
高源 《学术月刊》2023,(12):16-24
虽然古希腊史诗中不乏英雄与神谱情感现象的描绘,但首次对情感类型及本质进行哲学系统化阐述的乃是柏拉图。柏拉图情感理论的生成经历了复杂的历史调整过程。通过对柏拉图不同阶段代表作的剖析,可以看到其情感心理学经历了灵肉二分到心灵三分的发展轨迹,其中透射出动态三重内循环模态的情感心灵学结构。然而,我们不应将其成熟期作品《理想国》视为柏拉图情感观的最终定位,而更应看到他晚年《蒂迈欧篇》《法律篇》等系列著作对情感功用所做的积极化调整以及理论转型,从而为西方情感哲学价值塑造奠定了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4.
罗莹 《理论界》2007,(9):206-208
苏轼贬居惠州、儋州时,并不仅仅是旷达超然,还有恐惧、悲伤、无望、凄凉的复杂情感体验,同时又不忘记自己的责任,为国为民办了许多事情。通过对其诗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不是“坡仙”的形象,而是一个充满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家族小说以其独特的思想深度与艺术力度而独领风骚,它们常常将一个家族兴衰的描写与整个民族历史的书写结合起来,追求文学的史诗品格,借家族之间物质利益的冲突、权力追逐与情感纠葛来表现自己对特定历史的感受与理解,对置身于历史发展过程中个人命运的思考,创作与历史观念的变化使作家能更自由地书写自己对历史事件的重新理解,这样既让读者看到了历史本身丰富和复杂的一面,也给家族叙事增添了艺术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6.
《野草》是鲁迅一段时期内情感历程的真实记录,是鲁迅孤独心灵的深层写照,如果说写于《野草》同期的《彷徨》,显示了鲁迅仍作为一个社会战士在控诉黑暗社会对个人的压抑扭曲和摧折,是给社会人看的话,那么,《野草》则完全是鲁迅写给自己的书。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独特的生存方式和艺术想象力,幻化成一丛独特的“野草”。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情感四溢、难以平静的鲁迅,一个急于宣泄却又小心翼翼地把满腹愤怒、忧伤纳入凄美艺术境地的鲁迅。  相似文献   

7.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良好健康的情感状态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持续压力,导致情感总是经常处于焦虑、压抑和忧愁之中,这些不良的情感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严重者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有责任帮助、指导他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从而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近几年来,女性违法犯罪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记录她们罪错的字里行间,我们不仅看到了她们违法犯罪的事实,更窥见到她们的人性、母性等善良的天性与那些邪恶力量的拚搏与挣扎;既看到了女性长期受压抑后疯狂的报复,更看到了她们灵魂深处的痛苦。她们的罪行当然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我们更关心的是什么导致她们一步步走上违法和犯罪的道路的。 一、情感错位与女性犯罪 女性的情感世界较之男性往往要丰富得多,这种情感大多体现在母爱、情爱和性爱当中。然而也正因其感情的丰富而又多善于幻想,所以就往往容易造成在情感问题上…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社会出现的自我分裂、知行不一的现象大量涌现,意志软弱问题的严峻性逐渐上升。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已看到不自制的严峻性,于是通过诉诸欲望概念打开克服意志软弱的崭新路径。亚氏对于意志软弱的实践指导就是:重新正视人的欲望、人的情感;人对欲望的追求是有边界而非无限的。欲望有兽性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有冲突的一面也有可调和的一面。在意志软弱的日常教育中,道德教育主体需要想象,需要不断将自己置于真实且充满冲突的道德情境中,充分感受自己内心的情绪,积极地正视内心的需求,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不断使得情感上获得共鸣从而克服意志软弱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闻一多强力情感文艺批评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美丽 《江汉论坛》2003,(4):110-112
闻一多的文艺批评文章不多,但能够摆脱流俗见解,紧紧抓住文艺的情感要素,形成自己的批评体系。他强调情感在作品中的核心作用,避免以狭隘的思想性来衡量作品;强调审美情感要具有力的美,反对轻柔萎靡的艺术倾向;强调个人情感体验与时代精神情绪的完美融合,避免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歧途,并以自己热情洋溢的批评文风,在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明、清、民初时一些学者收集了不少民间歌谣,整理成册,但对于民歌的研究很不充分,而女性的情感在研究中又是最遭人忽视的。通过女性情感的角度看民间情歌中反映出来的下层女性,可以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下层女性自我意识的强烈表达,体现了她们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立声音,她们的情感本身就蕴含了日常生活对于男权的解构。  相似文献   

12.
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取消了作为道德首要条件和前提的自由,混淆了善恶界限,最终导致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这种理论虽然看到了情感因素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但过分夸大了其作用,从而抽空了道德的根基,为主观任性和胡作非为打开了方便之门。分析和批判情感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偏失,对于现代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道德体系的构建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美尔:文化视野中的情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景萍 《学术探索》2004,(10):73-76
社会文化是西美尔研究情感的基本视角。西美尔把情感与货币、商品、娱乐、卖淫等大都市现象联系在一起 ,着眼于探讨情感的现代性品质 ,从现代文化的矛盾中揭示了现代人情感的困境。情感来源于文化世界 ,但在文化世界中情感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情感来源于完整的个人 ,但在个人的生命中它却失去了美好的感觉。西美尔形成的是一种悲观主义的“情感文化”。  相似文献   

14.
马云 《河北学刊》2001,21(1):21-25
萧红和端木蕻良结合以后,他们的创作发生了相互的影响。萧红在创作情境、情感表现、叙事的完整性和故事性、以及创作的自传性和主体意识的表现等方面,可以看到端木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积极的。同时,端木的创作在题材和主题、情感和人物表现方面.也可以看到萧红的影响。但是,萧红的病逝,以及二人的结合所招致的非难,给端木的身心造成极大损害,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比较中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法治建设方面同美国的差距。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的法治建设无论是历史的经验还是现实的做法,也有自己所长之处。我们必须既善于、又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在立足本国实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学习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成功的经验,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相似文献   

16.
在音乐体验中,情感反应是将音乐所唤起的情感作为我们自己的情感来体验的,是将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生活的情感,投射到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世界中去.音乐可以表现和激发人的情感,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普遍的内心体验,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音乐可以激化人的情感,并且能使人获得美感.  相似文献   

17.
卢白羽 《江汉论坛》2022,(10):89-94
随着启蒙时代对情感的重新认识,德国启蒙悲剧诗学围绕悲剧情感能否以及如何施行教化展开了讨论。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代表门德尔松认为悲剧只需激发激情而无需也不能增加道德知识,然而他推崇悲剧情感“惊叹”实际上保障了理性主体对道德的绝对把控;莱辛则在“同情”这一悲剧情感之中看到道德教化的可能。对莱辛而言,同情的关键在于意识到理性无法彻底把控主体的人之脆弱性。门德尔松与莱辛在悲剧诗学上的分歧,其背后实际上是对启蒙运动关于道德主体自主性的争论。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情感因素来组织实施教学.  相似文献   

19.
英汉"快乐"情感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乐"作为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是人类最重要最普遍的人生体验.在日常语言中,除了直接说出I am happy 外,我们更多地运用隐喻概念来表达"快乐"情感.英汉语"快乐"的基本隐喻概念是相同或相似的,这是因为对情感的认知和语言表达都是以生理现象和心理体验为基础的,而人类共有的身体构造和体验机制,决定了语言间具有共性.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因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民族历史背景,英汉"快乐"情感隐喻存在着一些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带有民族风格的情感概念.  相似文献   

20.
童年时的爱来自父母,有些伤害往往也来自父母。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视,会长期损害个体的自尊、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而且这种无形的、隐秘的创伤极易传给下一代。因此,了解童年情感忽视的内涵、现象、后果,可以帮助个体克服童年情感忽视障碍,更了解自己,也更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