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返乡创业试点政策推动了中国乡村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型,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之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将返乡创业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0年中国2 045个县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返乡创业试点政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返乡创业试点政策能够显著促进乡村振兴,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渠道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返乡创业对乡村振兴的促进效应在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原国家级贫困县域较为显著,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非贫困县不显著。据此,文章建议继续推进和完善返乡创业试点政策的支持体系,引导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群体返乡创业,更好地服务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十三五”期末全国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目标,乡村扶贫任务艰巨。尤其是具有自然、文化类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乡村,如广东省林寨古村落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实现了本地文化资源与旅游要素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了乡村扶贫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效应,增强乡村的自我“造血”功能,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杨丹  丁恒  曾萤 《西北人口》2023,(5):110-126
农村妇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关注的重点群体,为农村妇女赋权赋能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实现家庭和社会和谐,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文章首先基于相对资源理论和文化规范理论剖析非农就业对农村妇女家庭决策赋权的作用机理,其次使用CGSS(2017)数据基于广义精确匹配(CEM)方法建立逆概率加权回归(IPWRA)模型,分析夫妻非农就业模式的差异对农村妇女家庭决策赋权程度的影响,最后采用中介效应模型(ME)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非农就业是影响农村妇女家庭决策赋权的重要因素,其影响机制取决于夫妻双方就业模式的差异,妻子非农就业主要依靠性别角色观念和收入效应赋予农村妇女“能力性”领导权,丈夫非农就业主要通过让妻子递补性地承担家庭决策赋予妻子“缺席性”领导权,而且不同的夫妻就业模式对子女教养、父母奉养、家庭用品支出分配以及购买高价家庭用品等事项决策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国家发展的基本任务之一。文章讨论了基本公共服务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指出基本公共服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但是,中国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短板”,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还有明显的差距,与共同富裕的要求不相适应。文章建议紧扣共同富裕建设目标,注重系统性整体设计,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规范性、反贫困功能和收入再分配功能,加强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保持适宜水平,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现阶段的重点是,完善项目体系,改进制度设计,创新运行机制,建立标准体系,增强基层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5.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18~2020年中国817个县域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乡村建设对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既能促进提升农村居民相对收入,也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显著推进了西部地区共同富裕进程。分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建设促进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积极效应在县级市中要大于非县级市。分维度异质性分析发现,乡村经济数字化以及乡村生活数字化对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乡村建设驱动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渠道,意味着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提高农村居民的相对收入,收敛城乡收入差距。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乡村治理数字化门槛,跨越门槛值后,数字乡村建设弥合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更大。由此,在持续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在西部地区纵深发展的同时,应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差异,搭建区域共建协作机制,兼顾其均衡发展,建立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共同富裕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数字乡村治理能力,以良性数字乡村建设促...  相似文献   

6.
探究如何缩小性别工资差距,有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文章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经过替换模型、平行趋势检验、稳定单元处理效果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推动了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发展,而消费互联网发展与工业互联网发展提升了女性劳动力的相对收入,因而缩小了性别工资差距。异质性分析发现,“宽带中国”政策能够缩小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性别工资差距,体现出包容性增长的特征。文章的研究发现可以为在新经济形态下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女性劳动力地位及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一定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东北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提升全民特别是年轻人受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东北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强国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高质量教育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关键,当前东北地区正处于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教育、科技、人才提供三位一体全方位、多要素支撑,迫切需要东北高校凝练特色、集聚优势、精准发力,在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本文主要就东北地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现状、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及如何破解这些问题以更好地服务东北振兴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是打破老人“照顾赤字”的突破口。文章基于2011~2020年CSSCI(含扩展版)的文献数据,以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为工具,对我国农村养老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中国农村养老研究经历了从繁荣到深化的发展历程。作者与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虽已具有影响力较高的作者和发文机构,但尚未形成相应的核心作者群,且研究机构之间、作者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较为松散。同时,农村养老相关文献的来源期刊、涉及学科及基金分布折射出非均衡特征,多学科交叉研究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农村养老问题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呈现以“农村养老-养老模式-家庭养老-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服务”为主线的演进路径,“养老服务”“农村互助养老”和“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与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相匹配的热词。因此,后续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应围绕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持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等方面而展开。  相似文献   

9.
2014年是吉林省深入实施“十二五”医改规划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吉林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统筹谋划、稳步推进,医改重点工作实现四个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显著。2014年4月,全国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吉林省认真按照要求,加快落实会议部署。一是强化责任。将“2014年全省50%县(市)启动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任务纳入《吉林省全面深化改革实施规划(2014~2020年)》  相似文献   

10.
中等收入群体提质扩容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文章通过引入“脆弱性”的概念,将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的视角从“量”拓展到“质”,借鉴“环境—努力”二元分析框架,剖析了机会不平等对中等收入群体提质扩容的制约程度和具体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前中等收入群体处于低质量扩张阶段,个人努力是中等收入群体提质扩容的主导力量,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到三成(27.1%);换言之,能否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七分靠打拼”。与中等收入群体扩容相比,提质面临更高的机会不平等。环境因素不仅直接影响中等收入群体提质扩容,还会通过教育差异间接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提质扩容的难度。文章从降低机会不平等的视角出发,提出中等收入群体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何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成为政府和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样本探讨城市群人口集聚对城市群内部以及周边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全面FGLS”方法以及动态面板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估计得到如下结论:粤港澳大湾区人口集聚无论是对于城市群内部共同富裕还是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富裕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作用,但长期而言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不可能无限集聚,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拥挤效应将超过集聚效应对共同富裕产生负面影响。上述结论意味着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形成的多中心集聚的态势,空间协调发展程度较高,在推动城市群内部共同富裕的同时,短期内也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但长期持续的发展仍需人口在粤港澳全域更为均衡地分布,而非无限向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应重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互联、城市互联等,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与粤东西两翼及山区人口等要素资源更为顺畅地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粤港澳全域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一书对数千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加以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并进行提纲挈领的分析说明,其贡献是空前的;该书在组建作者队伍时,考虑到人口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渗透,这对历史人口学的研究具有榜样和示范的意义;尤为突出的是,该书按人口学理论构筑的历史人口学体系框架,为中国历史人口学学科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葛剑雄等人的书评夸大该书的过失,而对这些大的方面视而不见,全盘抹杀其学术贡献,这是极其偏颇的。本文还通过分析葛剑雄教授人口历史论著的缺陷及其成因,说明了人口学、历史学等多学科渗透在历史人口研究问题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许岩 《人口与经济》2022,(3):130-148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间巨大的工资差距是关乎共同富裕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在农业转移人口大规模市民化的背景下,获得城市户口的“农转非”居民能够实现与城市居民在工资收入上的经济同化吗?以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的形成与弥合为线索,搭建了一个分析和讨论“农转非”居民能否实现工资同化的理论框架,并利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的城市居民数据,通过Oaxaca-Blinder工资分解、倾向得分匹配(PSM)等多种实证工具考察了“农转非”居民工资同化在时间维度上的动态过程,以及这种动态过程在不同所有制部门、不同“农转非”亚群体中的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完成工资同化的制度诱因;在市民化之后,随着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的逐步消除,“农转非”居民能够逐步实现与城市原住居民的工资同化,但大约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在异质性分析当中,公有制部门“农转非”居民以及由于土地被征用而实现“农转非”的居民完成工资同化所需的时间更长。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保障工资收入公平方面具有巨大的社会福利效应,市民化应该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个重要战略支...  相似文献   

14.
性别失衡的宏观经济后果——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家庭经济决策行为、性别失衡与储蓄、婚姻市场挤压等方面对人口性别变量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已有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述,总结了经济学视角下性别失衡研究的发展趋势,指出性别失衡对经济学宏观变量影响的家庭经济决策放大机制是研究该命题的关键。最后,构建了一个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人口性别失衡的理论分析框架与建模思路,详细阐述了其背景、构成及所包括的关键机制,为性别失衡对宏观经济影响后果的研究,以及采用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在内的性别失衡综合治理和推进性别平等策略的制定与评估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5.
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吉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王胜今主编的《中国人口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书与读者见面了。党的“十六大”之后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章和著作数量不少 ,但从人口学和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的力作 ,《中国人口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第一部。该书最鲜明的特点 ,笔者归纳为一夸话 :“一快二实三新”。一快 ,是指行动快。该书作者在党的“十六大”召开期间就开始思考 ,并组成课题组 ,着手调查研究 ,搜集资料 ,构思框架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把成果奉献给社会。行动快 ,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学…  相似文献   

16.
翟振武 《人口研究》2003,27(6):93-93
最近 ,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看到了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口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后 ,社会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著作已不少见 ,但是 ,该著作与以往的那些著作不同。该著作并非就“小康”论“小康” ,而是从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全方位回答了中国人口的诸方面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展卷细读 ,笔者看到本书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人口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全书共分十二章。第一章新世纪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小康概念的提出入手 ,论述了党…  相似文献   

17.
日益增长的需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益增长的需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解振明顾宝昌为了推进国家计生委提出的在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上实现“两个转变”,国家计生委成立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试点领导小组”,并在中国部分省市进行试点。首批试点的五县一市于1995年9月进行了计划生育服务情况...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基于家庭代际关系转变视角,通过对老年人从子女处获得的经济支持、照料支持、情感支持聚类分析,划分了“低-低-低”“高-低-高”“高-高-高”三种代际支持模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低-低-低”模式下的老年人更可能选择自己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高-低-高”和“高-高-高”模式下的老年人更可能选择子女家养老。代际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对老年人选择子女家养老有正向促进作用,代际照料支持对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代际情感支持对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具有反向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代中国老年人的代际支持模式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代际经济支持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在不断弱化,代际照料支持未对社会化养老产生替代作用,代际情感支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构建老年人的家庭支持体系应侧重代际情感支持,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补充代际经济支持和照料支持,以建立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实现居家、社区、机构的有效联动。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的二元分析框架与我国乡村城市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宇 《人口研究》2001,25(2):53-60
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区域结构理论是人口城市化研究中的两个重要基础理论框架。本文在简单介绍这两种理论模型的基础上 ,评述了它们在研究当今发展中国家人口城市化问题上的局限性 ,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城市化的实践 ,论述了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在突破基于二元分析框架的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理论局限性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2020年中国全面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之际,通过对国内精准扶贫领域的研究进行回顾,以2014~2019年关于精准扶贫的2698篇样本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从文献计量角度对文献数量、科研机构发文量、科研基金资助信息等方面分析国内精准扶贫研究现状,同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绘制科学图谱客观呈现和分析国内精准扶贫领域的热点主题及其演化路径,为中国后扶贫时代的到来及新扶贫议题的凝练夯实基础。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精准扶贫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贫困治理与减贫效应议题、财政金融保障议题、教育扶贫与多维贫困议题、产业与乡村发展议题和科技创新与文化扶贫议题,呈现多元化演进趋势,通过时间维度视角进行切割,对各个议题的演化路径进行分析和梳理,揭示各个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未来,防止返贫、可持续脱贫机制研究;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内生动力提升研究;破解城乡二元体系结构研究;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研究;先进科学技术赋能精准扶贫研究将是国内精准扶贫领域研究的潜在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