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海经》是一部先有图册,后有文字的著作。商周时代的职方氏是《山海经图册》最早的绘制者,训方氏则是《山海经》释图性文字的最早著作者。从最初的来源、作用乃至具体的文字结构上看,《山海经》应该是一部由宫廷传播开来的具有地理性质的释图类著作。《山海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成书过程,它大致属于先秦古籍。《山海经》所载大多为先秦时期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掌故或对天下地理的普遍认识,其中多有对于出铁之山的记载,同时充斥着大量的神仙方术、长生不死等思想,因此,《山海经》既非成书于夏代,也非秦汉以后的著作,其大致当是产生于商周至于春秋、战国时代。  相似文献   

2.
《辅行诀》主体学术思想反映在《汤液经法》五行五味互含图说中。《汤液经法》五行五味互含图说核心思想有二,即五脏五味补泻思想与五行五味互含思想。《辅行诀》以五脏五味苦欲补泻为基本组方用药思路的学术特征与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非常相似,而五行五味互含思想应是源于明代命门学派。若据此推断,《辅行诀》的成书年代最早也在明代命门学派之后。  相似文献   

3.
古地理书五事——读历史地理文献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海经》成书年代和作者《山海经》一书,以其瓖伟瑰奇著称于世,以其古朴豪放的特殊风格为人们所喜爱,学界公认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然而,《山海经》究竟何时成书?又撰人属谁?最早校定是书的西汉刘歆说:“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后来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赵晔《吴越春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唐人《隋书·经籍志》等,均因袭此说。对于书内之有后世名物,颜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山海经》的内容、语言特点与考古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山海经》巴蜀图语本成书于西周初中期至战国中期。华文本《山海经》是由定居蜀地的楚国贵族后裔综合图语本、口头流传,再加入楚地神话以及中原、海外历史地理知识编写而成。  相似文献   

5.
梁涛先生基于今本《中庸》一部分内容与《五行》的思想一致,断定今本《中庸》与《五行》都是子思一人的作品.这一论断值得商榷.今本《中庸》的"自明诚"与《五行》的"行"有着明显的不同,今本《中庸》的"自明诚"是由外在的道德行为激发内在的诚,已达内在主体自觉,而《五行》的"行"尚停留在外在道德行为,缺乏内在主体自觉.今本《中庸》与《五行》的这一差异,说明今本《中庸》与《五行》的思想是不同的,二者并非出自同一个人的作品,而是由不同的人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山海经》与《子虚》、《上林》赋在内容、叙述形式、语言形式上的对比,考察了《山海经》对二赋自然环境描写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产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反映了《子虚》、《上林》赋对《山海经》中博物思想的继承。《山海经》的影响并不止局限于《子虚》、《上林》赋之中,汉大赋,甚至之后的赋体创作都有这种影响在其中。  相似文献   

7.
《山海经》记述的神仙、山川、物产、远国、异民无不为谶纬所继承.谶纬还对《山海经》加以补充、发展.《山海经》的物占、异貌及神奇出生等思维方式直接为谶纬所用.《山海经》图文并茂的形式对谶纬的图文并重有很大影响.《山海经》对谶纬的建构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中,有许多边远民族地区的地名物名。这些地名物名,虽然直接来自当地民族语言,但记录者大多用汉字记音、记义,年代久远,加之当时解释不清楚和语音等多种因素的变化,其确切含义便鲜为人知。作者以比较具体的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实际,释读了《海内南经》中的若干地名  相似文献   

9.
作品是特定时代的作者生活、思想、情感的结晶。本文循此思路,对《山海经》文本中所特有的原始宗教、神话、语言、文字以及内含逻辑进行深度解剖,再现了该书作者融于作品中的生活轨迹、情感和思想,并以此为依托,辅之以翔实的史料,抽丝剥茧,由图腾而东夷,由东夷而伯益,由伯益而帝鸿……最终确定了《山海经》的作者。  相似文献   

10.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叙事之祖。因为它包含着一系列被后世所继承和发扬的叙事原型,古代海洋小说基本上都从《山海经》中得到启发和思想、艺术养料。因此对于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而言,《山海经》是逻辑起点和“母题原型”。  相似文献   

11.
刘秀《上山海经表》曰:"《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古史学家考证《山海经》中的帝俊即帝舜。《韶》乐传说与帝舜史迹交织,见于《山海经》帝舜记述。其所记史事与《左传》、《国语》等互通互证。考之《山海经》、《韶》乐为有虞氏代代积累所创,具有虞氏族人特定之精神品质与艺术形式。经《尚书》、《论语》述《韶》,《韶》获得了全新意义,成为华夏民族共同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2.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的《甘誓》和《洪范》篇。《洪范》篇中的“五行”是被当做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则提到的,可以说至迟在西周时期,五行观念已被运用于国家政治领域。阴阳观念在西周中末期与时令、自然灾害相联系,开始臧否王政,预测王朝命运,与后来的阴阳五行思想体系比较接近。阴阳、五行分别在物质生产、礼仪制度、灾异应对、社会思想等方面影响西周国家政治。  相似文献   

13.
《有夏志传》凭依《山海经》的有限材料,运用取舍缀合、点染生发的手法,再现了大禹治水的历史壮举。《有夏志传》的创作实践,又反过来说明《山海经》确是据大禹治水的原始材料整理编纂成书的。《山海经》之“经”,是“经历”之“经”,而这“经历”山海之人,就是禹;驱使禹作这一番“经历”的动因,是治水。所谓“五臧山经”,就地理经界而言,是指的五大地域;就人的行为经历而言,则是其中的五大阶段。在中国,不是神话的“历史化”、而是历史的“神话化”的过程特别厉害。《山海经》是严谨而客观的实录。其中少量的神话传说,不论如何荒诞,都可以从历史的存在中找到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对于《山海经》的研究,已经有了两千余年的历史。在众多的研究者当中,叶舒宪先生立足于文化人类学大视野,运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山海经》进行了知识考古性的思想发掘与现代性的意义诠释,为《山海经》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15.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成书于西周前期,《易传》成书于战国后期。先秦道家思想于春秋末期形成,刚好处在《易经》、《易传》的成书之间,而三者定然会相互影响,因此文章以此为视角,从易道思想的共同推动力、易道融通的哲学基点和阴阳对待、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感而遂通、直觉体悟的认知方式4个方面初步探析了《周易》与老庄思想关系的渊源贯通性,以期对于易道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远游》中蕴含着神仙家、道家、五行思想:《远游》主人公远游动机、修炼方法、自由理想、神仙意象与神仙家相符;《远游》采用了道家著作语言、修养方法及理想道境;《远游》的仙游路线及其对五方世界的具体描写与五行家相合。全诗以愤世嫉俗思想为游仙契机,以仙游为主干,以道家思想为补充,以五行思想作为远游的时空框架,形成了一篇体系完整的游仙诗作。  相似文献   

17.
《远游》中蕴含着神仙家、道家、五行思想:《远游》主人公远游动机、修炼方法、自由理想、神仙意象与神仙家相符;《远游》采用了道家著作语言、修养方法及理想道境;《远游》的仙游路线及其对五方世界的具体描写与五行家相合。全诗以愤世嫉俗思想为游仙契机,以仙游为主干,以道家思想为补充,以五行思想作为远游的时空框架,形成了一篇体系完整的游仙诗作。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传统注解《山海经》的基础上,综合传统各派的主要观点,通过研究和分析《西山经》和"泑泽"的地理方位,以及《山海经》中"里"和"仞"等长度单位的换算问题后,全面探讨了《山海经》中总共多达20处所记载的昆仑的地理形势,从而对《山海经》中昆仑的地理位置进行了全新的探讨,并得出结论认为《山海经》中的"昆仑"是指今贺兰山。  相似文献   

19.
政治意识笼罩下的原始五行观——对《洪范》“五行”概念的性质及其思想史意义的再认识胡新生《尚书·洪范》是中国古代最早将水、火、木、金、土列为“五行”并系统论述五行特性的重要文献。准确把握《洪范》五行观的内涵和性质,对于理清古代五行学说和古代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帛简《五行》中的“五行”观念 ,代表了思孟学派“性善论”的早期理论形态 ;但帛简《五行》中的“五行”观念是否源于原始的“五行”学说 ,学术界很少论及。本文记述了作者对帛简《五行》篇与原始“五行”学说之间联系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