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书敬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1(9):115-124
文章基于2005-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数据,构建因素分解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的驱动因素,通过设定基准、低排放和技术突破三种情景,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在三种情景下的碳排放变动趋势以及实现碳达峰的可能路径.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和城市群视角下的分解结果均显示人均产出效应是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而工业碳强度效应对碳排放的增加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在基准、低排放和技术突破三种情景下,长三角城市群分别于2029年、2027年和2025年实现碳达峰,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3)不同情景下的核密度分析发现,从基准情景到低排放情景再到技术突破情景,长三角城市群碳达峰的效果越发显著,碳排放的峰值由分散变为集中状态.  相似文献   

2.
3.
4.
5.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其制造业的发展关系着中国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建设。长三角苏、浙、沪三个制造业强省在经济创造、科技创新、环境资源保护三方面各有千秋,而要使长三角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三地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打破地区行政壁垒,消除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共同推进长三角制造业区域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在创新一体化中建设创新型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突破口是推进创新一体化,建设长三角创新型区域.对创新型区域的评价涉及到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制度等方面.与国家创新体系一致,区域创新体系涉及相互衔接的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体系.进入新时代,长三角区域要形成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需要进行制度和组织的创新,包括:区域内形成合作创新的机制,壮大核心区的科创内核,科创中心和其外围有效对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型城市是区域创新极.依托创新型城市辐射的创新成果,带动创新型区域的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的动力来自高水平的研究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和各类创新型人才高度集聚.创新型区域尺度范围包含多个创新型城市及其辐射的外围地区.目前的一市三省只是长三角的行政范围,不能接受到科创中心创新要素辐射的区域实际上没有进入长三角经济区域.外围与创新中心对接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成果.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成果辐射的范围越大,中心地位就越突出.外围要成为创新型区域的一部分,更需要接受中心扩散的高新技术,主要措施包括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园区,建全科技服务体系.其基础性条件包含三点:一是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三是建设创新型政府.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从长三角地区政府层面合作的视角出发,阐述了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近年来长三角合作所取得的最新成效,重点论述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思路,重点围绕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市场体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一体化,提出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的重点和任务,并就长三角一体化条件下江苏省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文基于EKC理论,选取湖北省1985~2010年人均GDP作为经济指标,工业废水、工业废气、粉尘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量为环境污染指标,使用Stata/SE12.0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各指标的曲线形状不一定是倒U型的,环境质量的改善并非随着经济的发展自动改善,而是会受环境政策,产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印证湖北省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环境政策支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市场一体化与经济增长:基于长三角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构建市场一体化指数数据库的基础上,研究了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发现:市场一体化的增长效应依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低经济发展水平阶段,市场非一体化带来经济增长;而在高经济发展水平阶段,市场一体化带来经济增长.这个结论有助于揭示市场(非)一体化的产生原因,并为理解我国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行为差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高度依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讨论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如何在合意的机制设计引导下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从“技术+制度”融合的视角揭示“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提出要深刻理解“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技术创新逻辑与制度创新逻辑,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向互动、深度融通和优势互补,来放大绿色技术创新对“双碳”目标实现的支撑作用。建议在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时充分调动各方面、各部门的积极性,考虑多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推动“技术”和“制度”的深度互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协调机制和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4.
尽管中央政府和各省政府均制定了碳达峰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2030年碳达峰是容易的。各省在2030年碳达峰的难度差别较大,山东省是难度较大的省份之一。我们使用山东省2000—2020年的数据,估计山东省的碳排放总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数量、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该函数设定2021—2060年人均收入等变量的六种典型且合理的情景,预测山东省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预测结果显示,在“中增长、高减排”情景下,山东省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为实现在2030年碳达峰,山东省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7.4%提高到15%,这需要在现有“十四五”规划的基础上增加54.7万千瓦太阳能装机量以及12.3万千瓦风电装机量,分别需要额外资金402亿元和60亿元,比“十四五”规划投资增加约15%和10%。若要实现山东省制定的在2027年前碳达峰这一目标,则需要更大的减排力度和更多的资金投入,例如通过绿色金融、财政补贴和鼓励企业合作等方式激励减排和清洁能源投资。  相似文献   

15.
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艰巨任务,对全面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农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以“双碳”目标为背景,对农业绿色发展中的地位、理念、核心、质量及关系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释,进而从创新理念、核心为纲、污染防治、强化设施、技术创新、完善机制、制度激励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17.
18.
通过构建外商投资环境综合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定了长三角地区2003年~2008年外商投资环境综合情况,分析表明上海、杭州、南京是三个投资环境最为优越的地区,可以称之为第一层次;进而,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以2008年得到的三个主成分因子的情况,采用聚类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进一步佐证了主成分分析结果.基于此,提出两类层次城市各自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20.
“双碳”目标下,区域协同减排制度设计有利于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是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需要,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当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还面临区域能源发展协同性不足、区域产业发展协同性不足、区域协同立法层级关系困境与区域法律政策协同性不足、区域环境治理协同性不足等现实问题。从我国区域能源发展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区域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区域协同立法层级关系与区域法律政策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区域环境治理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的现实来看,在区域能源协同发展法律路径方面,应在东部地区协调立法处理好经济与环境问题,统筹协调好西部地区区域规划问题,通过立法方式实现区域资源配置一体化;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法律路径方面,应以制度形式固定产业集群化发展成果,完善绿色供应链制度以实现产业协同融合,建立互通交流的数字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在区域协同立法层级关系与区域法律政策发展路径方面,应在辅助立法原则下保持协同立法的谦抑性,形成超越“部门”与“地方”的特别法;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法律路径方面,应明确区域环境治理协同的权利义务,实现应急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