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淮北地区民俗剪纸及其功能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北市为研究区域,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获得第一手资料,阐述了淮北地区民俗剪纸的种类、特征等基本情况,并对剪纸的文化功能进行了详细解析。通过调查发现淮北地区民俗剪纸主要有节日剪纸、礼俗剪纸、生活剪纸等类型,受当地的地理和传统文化影响呈现出讲究对称、形式简单、形式与题材重传承而少变异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淮北地区民俗剪纸所具备的重实用而轻装饰、交流与娱乐、传媒与维系、祈福区示与经济等诸多功能。指出淮北地区民俗剪纸濒临危险境地,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从苗族剪纸的实用分类和主要纹样及其不同风格类型入手, 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揭示苗族剪纸独特的文化特征、传承规律及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覃祥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6):134-137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的第一大节。自古以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过节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的春节习俗相比,城市的春节越来越受到政府行为的引导,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习俗,春节拜年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节俗的变迁显示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王亚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3):154-156
中国民间剪纸作为民间美术的主体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剪纸到新剪纸的演化过程表明:在商品经济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文化心理与审美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剪纸在内的一切民间美术形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对民间剪纸变迁、发展的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不仅有利于民间剪纸本身的发展,而且对整个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伏羲祭祀变迁中的文化内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雪莲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1):58-62
作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始终被历代所祭祀。在被祭祀的历史中,仪式的文化内涵不断发生转换。各个朝代不同的社会背景、统治策略、思想观念,决定他们对伏羲祭祀的不同政策取向。伏羲不仅被看作信仰主体,更多的是被当作某种历史记忆性资源,在现实社会中被选择与再造。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萧放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2):24-33
中国民俗化固其地域经济与民族历史化构成的原因,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化特征。其主要特征有:多元性与复合性,阶层性与地方性,神秘性与实用性,稳定性与变异性。这种民俗化特征在民间至今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图书馆文化内涵及文化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考证中国图书馆历史发展沿革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分析中国图书馆文化内涵,并由此总结出中国图书馆在教育、组织和辐射等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崇拜自然神和崇拜女始祖神的萨满文化,是医巫闾山文化的根基,作为民间艺术活化石的剪纸艺术客观真实的反映出这一主要内容。本文正以此为主要阐述对象,分析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人生观、宇宙观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世琴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2)
羌族剪纸是羌族民间工艺美术的鲜活载体,形象地反映了羌族民间的宗教信仰、民俗民风以及审美取向.羌族剪纸虽蕴涵着羌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却非常有限.本文以羌族剪纸艺术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特色作一解读,为喜欢羌族文化艺术的读者提供一种新视野. 相似文献
10.
苗族民间剪纸纹样的文化意蕴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红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6):62-65
苗族民间剪纸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产物,与北方民间剪纸一样,它们共同孕育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沃土中,分别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发育成长,有着不同的文化个性。本文通过对苗族民间剪纸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勾勒,论述了苗族民间剪纸所包含的图腾崇拜意识、巫文化印记、民族历史文化史实等文化意蕴,揭示了其所具备的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民俗传承功能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不仅花纹种类繁多,而且蕴含着厚重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苗族独特的审美情趣。现代苗族银饰图案内容趋于简化,青睐花草,成为苗族人民审美价值观的主体内容和核心体现。银饰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生活装饰,还是苗族民族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罗晓飞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7):18-20
羌族剪纸艺术别具特色,与民族宗教关系密不可分。羌族剪纸作为艺术形态在原始宗教礼仪活动中形成并发展着,其存在与表现形式是民族宗教文化的视觉再现体,在宗教文化意义上体现了羌民族群体在意识形态上的升华,并创造了民族习俗、伦理以此影响着现实社会,是创作者个体或群体在精神意义上的图腾与象征,其神秘的象征意义和宗教文化的积极功能更赋予其作为民族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3.
论剪纸艺术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声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4):93-95
论述剪纸的产生、发展及其造型观念和根植于爱的审美活动,阐明剪纸的形式、功能和美学内涵,详尽分析剪纸艺术的语言及其对作者感受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剑川石宝山歌会的历史变迁及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秀团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2)
石宝山歌会历史悠久,但其起源不会早于石钟山石窟的修建.歌会自产生之初开始,历经发展变迁,大致可分为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至今三个阶段.歌会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既有原始的生殖崇拜,也有佛教朝山庙会的痕迹,还是白族先民农耕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佛教对白族地区原始信仰文化进行利用和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16.
山西民间剪纸源远流长,其中中阳县的民俗剪纸最具代表性,王计汝是中阳剪纸的继承者和发展者的突出代表。2007年王计汝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她的剪纸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现实与理想的交织;二、对婚俗的深刻记忆;三、对民间传说的恒定传承。 相似文献
17.
张桂琴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91-95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狼意象往往是充满负性情感的阴险、狡诈的代名词。21世纪以来,关于狼性的文章作品重新审视了狼意象的基本特征。梳理并勾勒狼意象及其文化内涵的演变,可以更为明晰地辨识出“狼”形象在文学、史学、社会学等文化中所扮演角色的变迁历程,从而改变中国文化中狼意象在较长一段历史时间上的单纯文化内涵,使之重新恢复其多元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花儿"物质民俗的文化内涵进行考察研究,多方面地发掘,并对其来源做出尽可能合理的解释,可以展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从而也能够对河湟地区的文化发展趋势做出"中原化"与"农业化"的规律性显示. 相似文献
20.
学校组织文化内涵、结构与功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芹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42-45
学校组织文化不仅是学校内部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学校管理思想,具有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层次的结构,其中深层次文化是学校组织文化的核心。学校组织文化是以文化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学校管理起作用,因此具有硬性管理难以达到的凝聚、导向、约束、适应等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