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庄子》一书,作为战国时道家主要代表作,与儒家的对立,主要表现为对儒家创始者孔子的讥讽和改造。《庄子》全书谈及孔子者有四十四处。它通过编造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虚构了一个由儒家圣人转变为道家信徒的孔子形象。分析这一孔子形象,有助于澄清《庄子》作者庄周等人与儒家的关系的真相。一、孔子——儒家圣人  相似文献   

2.
王弼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具有超拔的智慧而不滥用智慧,"圣人有情论"还圣人以正常人的生命情感和自然之性,把人格神还原为普通人.在树立"圣人"这一人格典范时,王弼将儒家的理想融人道家的自然,以道家的思想改造传统的儒家经学,形成其"内道外儒"的人格特征,在对经学的重新阐释中将道家推向历史的前台,掀起魏晋玄风,中国哲学思想在这里出现了大的转折,对后世的文学、美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儒家和道家在先秦号称“显学”。但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统治中国思想界达二千多年,但这期间儒家也面临着挑战,也需要吸收其他思想,其中对道家的吸收最为典型,使儒家和道家在政治旨趣和人生态度上,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4.
较之西汉,东汉生态现象的政治化,在追寻生态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时,其随意性更大,所谓“瑞应”明显增多.儒家经典中的鬼神内容、西汉儒家人物以天命限制君权的意图和谶纬学说,是生态现象政治化的依据.汉代生态现象政治化,为限制君权而生,却发展成为君主服务的工具.通过生态现象政治化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儒者从企图限制君权到终于被君权奴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试论先秦时期儒道圣人观念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黑暗,战争频繁,促使先秦诸子开始探索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各家的圣人观念由此产生,儒道两家的圣人观念有诸多不同,儒家的圣人追求仁人志士的精神境界,重视社会伦理道理,重义轻利,主张通过"修已安人"等方法成就圣人人格;道家的圣人追求隐士仙客的精神境界,反对仁义道德,主张通过"坐忘"、"心斋"、等方法成就圣人人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老子与“道”,老子与道家、道教与道家,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等四个逻辑层次对老子道范畴的本质、道家向道教的流变、道家——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对中国《易》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对儒家《易》学和道家《易》学的不同特质和效应进行了比较,阐明了作者对道家之学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中华元典作为中华民族早期的文化经典,对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历代当政者站在有利于政权巩固的立场,推举高扬了提倡尊卑有序的儒家元典,冷落排斥了伸张民众权利的墨家元典,宽宥容忍了秉持明哲保身的道家元典,采纳贯彻了主张君权至上的法家元典。以《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典籍为代表的中华元典,被历代当政者从政治利害角度进行解读吸纳,成为历代当政者根据功利需求进行选择利用的政治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中华经典是中国观念文化的典范性著作体制。这一历史性的文本体制包括儒家、道家和佛教中国化以后的经典。经典凝涵着古代思想主体探究自然事物、人的心性、社会世运变迁与教化的思想原理。这些原理智化了历代民族成员,给人们以深长的人文理性涵泳。经典的共殊关系及其鉴取会通,经典的原理旨趣及其历史应用,经典的教益价值及其现代需求,是现代人文理性生成培养的意义境域。  相似文献   

9.
儒家虽经漫长的历史演变,却始终能够保持自身的“基本同一性”,即:始终居于思想领域的“君主”地位,始终在基本精神、特别是在政治理念和伦理观念方面保持“一贯之道”。维持这种基本同一性或持久生命力的“源头活水”在于,儒家思想总结概括了宗法农业社会下生产、生活以及政治方面的最高智慧,揭示了民族文化和传统政治思想中的母题,造成了约束转换君权的政治生态与机制,使专制君权能够大致成为社会“公共意志”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论"良知坎陷"与"转识成智"--兼论20世纪的新儒家与新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两家尽管经过历史的融合,他们之间的精神脉络却并没有完全同一化.新儒家与新道家的学者对此都有高度的敏感与自觉.不过,两者之间的分际往往被忽视.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儒家与新道家的比较研究,表明两家在现代情境下的差异仍然是显著的.对于科学文化的吸收与改造方面,同样根柢传统的新道家的视野与思路较之新儒家更开阔、更合理.  相似文献   

11.
先秦道家哲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揭露人类文明的局限性,其语言哲学思想主要是从语言与政治效果的关系方面论证语言的局限性。老子提示了语言把握存在的局限性,但他没有完全否定言,而是提出了"善言"的思想,并据此得出"行不言之教"的救治社会的策略。庄子从言意观、名实观等方面发展了老子的语言哲学思想,并以"三言"说化解老子哲学中言与道的紧张关系。庄子及其后学对于语言意义的认识,完全转向了言说主体上面,消解了语言达意的社会性及其评价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2.
杜甫号称"诗圣",乃诗国之圣人,恰似孔子、孟子,乃儒家之圣人。作为儒家薪火的传承者,杜甫用诗歌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诠释。"仁"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贯穿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全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儒学就是仁学。由于孔子、孟子都没有对"仁"的具体内涵作明确界定,所以"仁"的内涵带有不确定性。本文认为,作为儒家"仁"思想的一位与众不同的传承者与发展者,杜甫正是用诗歌这种特殊形式诠释了"仁",从"治人之仁"、"为人之仁"、"待人之仁"这三个方面,对儒家思想核心——"仁"做出了生动而深刻的诠释,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诗化的"仁学"思想。在对"仁"进行诠释的过程中,杜甫所依据的诠释原则与孟子诠释《诗经》时所依据的原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尽管杜甫对"仁"的诠释是一种带有时代和个体特征的选择性诠释与创造性诠释,已经不可能与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贤对"仁"的诠释达成绝对的"视域融合",但杜甫的诠释在本质上仍是基于对孔、孟等儒家先贤人格与生平的深刻理解,是基于对儒家经典的创造性吸收和掌握,是基于崇高的"仁者"精神跨越了时空界限在灵魂层面上的共鸣与共勉,因此,经杜甫诠释的"仁"仍然深深地契合于儒家思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道"在老子、庄子哲学中都是绝对的本体和本原,是化生万物、决定万物的不可捉摸的抽象实在。老子、庄子强调"道"的至上性,主张具体对象和人类社会都应顺从"道"的法则——无为,这就间接否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进而导致了对现实社会存在价值及合理性的否定。《淮南子》以"气"解"道",以"因"解"无为",将老子"塞而无为"的...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诗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统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豁达通脱、疏狂不羁、乐观开朗的风格。通过苏轼的诗文学习体味国学精神,既有助于中学生古文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对经典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在宋明新儒学形成和演变过程中 ,道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 :北宋儒学家借助于道家本体思维模式对传统儒学进行新的诠释 ,创立了理学这一儒学新形态 ;南宋朱熹继续借助道家本体思维对原始儒学和北宋新儒学进行综合提升 ,集理学之大成 ;明初儒学家在程朱理学渐趋僵化之际 ,适时地吸收了道家思想以改造理学 ,使理学过渡为心学 ;明中叶王阳明对儒佛道思想进行融会贯通 ,集心学之大成 ;明代中后期 ,由于王门后学大量引用道家思想及佛教禅学来改造阳明心学 ,致使心学性质逐渐发生变化 ,终至解体。  相似文献   

16.
李贽的思想渊源为儒释道兼容并蓄,其自然人性论思想以自然之为美,自心不外于世俗之心,要求心灵自由与自然欲望满足的统一,以人的主体性确立和个体自由为目的而高扬人的自然本性和生命欲求。这一美学思想对文艺创作的深刻影响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相似文献   

17.
陈子昂诗歌有着浓烈的生命意识,他的诗歌对时空问题、人类自我存在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生命的本质与意义等问题有深切的关注,独特的视角。造成陈子昂此类诗歌特色的基本原因是其思想出入儒、释、道三家,人生经历大起大落,以及诗人独特的生存方式与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8.
诸子中,荀子思想具有很鲜明的分的特点。荀子的思维分类方式有着很深的儒家传统影响和现实参照。一是儒家对礼的遵循、维护对荀子有重大影响,二是荀子对现实学术争论的回应,三是荀子对人与人性的理论分析。荀子分的思想力图重整已经混乱的现实世界,为大一统理论的建立做了前期准备。荀子分的思想也是诠释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学的诗性智慧体现在古典诗学的言说方式上,它基于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汉语语源,经验主义的想象之经、儒道佛的文化之维、古代封建帝制的现实之度构成中国古典诗学的生长土壤,因此它的语词体系源于经验主义的想象性造语逻辑;它的逻辑尺度和感性想象受主体自身的现实境遇影响,三者的关联构成中国古典诗学的历史情状,也表征其人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