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3~2005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肉类快速增长,同时,中国在日本肉类进口市场上的份额也在提高。文章运用CMS模型分析了中国及其主要竞争对手向日本出口肉类的变动,并试图分解出各影响因素对肉类出口变动的作用程度。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日本肉类出口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对中国主要竞争对手的比较分析也表明,竞争力是影响各国对日本肉类出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12月15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主任、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2006年中国将取 消对统织品征收出口关税,并对关税配额 外进口一定数量的棉花继续实行滑准税。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5年年初 中国对纺织品开征了出口关税,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3.
根据1978-2004年的年度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计量方法,对国民生产总值与消费、投资、出口、进口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消费、投资、出口、进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消费、投资、出口明显促进了经济增长,而进口对经济增长影响并不显著,但它对出口影响显著.因些,中国经济增长是出口导向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进口对经济的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湖南1985-2005年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从定量的角度,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实证研究湖南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后,发现:湖南进口、出口与GDP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进口、出口、进出口总额增长都不是湖南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GDP增长是进口、出口、进出口总额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出口增长是进口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进口增长不是出口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 “九·一八”事变前,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26年至1931年间,东北的贸易总额(包括对内商业往来和对外贸易)约相当于中国本部贸易总额的30%。同时,东北是中国对外贸易中一个大量出超的地区。从1926年至1931年,出超额累计达12702.8万元。这样大的出超额,对于减少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是起了相当的作用。由此可见东北的出口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居于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东北的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即大豆三品(大豆、豆油、豆饼)及粮谷居重要地位。大豆三品不仅能够源源供给国内市场之需,而且很大一部分远销于国际市场,其中包括日本与欧洲市场。出口物资除农产品外,煤、铁出口量也很大,主要运往日本。从1926~1931年,东北煤的生产量为5667万吨,出口2700多万吨,约占48%左右。鞍山和本溪的生铁产量为175万吨,出口为148万吨,占85%。 在进口贸易中,表现出半殖民地的经济特色,工业产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由外国进口,其中多从日本进口。日本在东北进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从1925年至1929年都在40%以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实际上,在“九·一八”前夕,东北的对外贸易是以日本为主要对象国的。1927-1931年,日本对东北的贸易额约占东北总贸易额的40%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初30年是中国大豆出口的繁荣时期,欧洲、俄国、日本是中国大豆贸易的三大市场。欧洲大豆需求增加是因为油料不足和对新产品的喜爱;俄国进口大豆是因为远东地区粮食不足和交通条件的便利;日本一直是中国大豆的传统市场,对大豆有消费的偏好。但其国内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伪满洲国”的成立,对中国大豆出口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国际油价冲击和美国、日本等国家进出口贸易量的波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选取与中国贸易往来较多的1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欧元区主要国家、金砖国家及东盟地区国家,构建全局向量自回归模型,借助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国际油价及他国进出口贸易量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研究认为,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均有影响,油价上涨对中国进口产生一定程度的正向效应,对中国出口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向效应;美国、日本进口增加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显著的负效应,相反,美国、日本出口增加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显著的正效应,并且两者都对中国进口贸易抑制作用显著;中国外贸对贸易伙伴国进出口贸易波动的反应比对油价波动的反应更加显著。因此,国际油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中国进口,阻碍中国出口;美国、日本两国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显著,美国、日本进出口冲击均对中国进口贸易更具影响力,但是相较于美国、日本外贸冲击,国际油价对中国国际贸易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中国谷物贸易及其国际竞争力演变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和WTO数据库数据,对1995-2012年中国谷物贸易及其国际竞争力演变趋势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谷物贸易在1995-2008年以净出口为主,但从2009年起转为净进口且净进口量持续增加,各类谷物贸易近年来也都已处于净进口状态且净进口量也均在不断增加;中国谷物进口产品结构与出口产品结构均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近年来,小麦、大麦和玉米是主要进口谷物,玉米和稻米是主要出口谷物;中国谷物进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泰国、越南和法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朝鲜、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中国谷物在2008年以前曾具有国际竞争力,但此后已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中国小麦和大麦一直都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玉米和稻米曾具有国际竞争力,而近年来也已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出口的真实规模一直受到两个因素的干扰:出口复进口、虚假贸易。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和数据库,从中国出口特性及贸易伙伴进口的角度,分别估计了中国真实出口的规模区间,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一个重要结论是2012-2013年,中国出口规模被明显夸大,真实的出口增速在4%左右,远低于同期公布7.9%的增长水平,这直接使2014年相应时期的出口贸易增速被低估。  相似文献   

10.
香港昨日的繁荣,众口皆碑。那么香港回归后,香港的前途将会怎样?笔者希望通过回首历史的时空,探究过渡时期国内因素对香港经济的影响,从而为展望香港前途提供历史依据。一、国内因素在香港过渡时期经济中的客观表明1、中国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进出口市场。1978年大陆在香港的出回市场中排第对位,1985年上升为第1位,1993年香港出口内地货额占其总出口的33.35%,为出口美国的1.5倍,出日日本的6.5借。1985年香港从内地送回货额为589.63亿港元,内地上升为香港最大的进口币场,占其进口总额的25.5%,从大陆进口呈高增长态势,1996年…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中日韩贸易相互依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至2004年中日韩贸易依存关系可以用VAR模型从动态角度分析。模型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在目前的中日韩贸易格局中:(1)日本(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变化会导致中国对日本(韩国)的出口变化,但是反向关系却不存在;(2)三国间存在着日本→中国→韩国、韩国→中国→日本的间接贸易关系;(3)日本(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增加会带动韩国(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增加。这些结论意味着:中国在目前三国贸易格局中起到扩大日韩两国相互间以及三国对区域外出口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相关贸易指数对入世10年来中国家禽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对世界进口需求变动的调整能力进行测算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入世10年来,中国家禽出口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多样化水平和均匀程度在2006年后逐步提高,结构优化趋势明显;但中国家禽出口份额较大的市场并没有集中于世界进口需求份额较大的市场上,对世界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的出口反应较慢,中国家禽出口市场对世界进口需求的调整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要提高中国家禽出口市场与世界进口市场的匹配性水平,必须以世界家禽进口大国和新兴潜力市场为目标,加强市场开发和市场定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外直接投资(FDI)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因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各学者的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文章采用协整理论分析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1995-2007年)的关系,得出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进口在短期存在替代效应,在长期存在互补效应,并计量出中国FDI与出口和中国FDI与进口的误差修正模型。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美贸易失衡是理论界和政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中美贸易失衡与国际碎片化生产尤其是东亚国家(地区)之间通过碎片化生产形成的区域生产网络密切相关.在这种国际分工模式下,中国从日本和韩国等经济体进口中间品经加工组装后出口到美国,导致了中美之间出现日益明显的贸易失衡现象.实证研究表明,中间品进口显著促进了中国对美出口的增长,在信息和通讯行业这一现象尤其显著.因此,中美贸易失衡不仅仅是双边贸易问题,而是一种结构性现象.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也使得日本、韩国等国家(地区),甚至包括美国本身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大豆进口大国,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形成了向中国出口大豆的寡头垄断格局。但由于跨国粮商对大豆产业链的控制,中国在国际大豆市场缺乏定价权,卖方寡头垄断也被弱化。追求出口利益诱使巴西与美国在中国大豆市场竞争。从巴西大豆对中国的出口潜力、定价能力和政策动向3个维度考察了在跨国粮商控制下的中国大豆进口市场上巴西与美国之间的竞争关系。研究发现:长期内巴西对中国出口的大豆数量替代美国,短期内巴西出口旺季垄断能力加强且旺季持续时间延长;巴西积极调整大豆生产和贸易政策既提高了大豆出口自主定价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又有利于拓展中国大豆进口政策选择空间,改善中国从大豆进口中的贸易获益。最后,简要阐述了该结论蕴含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将农村金融"要素"引入生产函数,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实证1982~2009年中国农业贷款、保险发展水平与农产品出口、进口和进出口依存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在长期关系上,农业贷款、保险及财政支农对农产品对外贸易均具正向影响。在短期关系上,农业贷款对农产品进口和出口影响不明显,但抑制滞后二期的农产品进出口;农业保险对农产品出口和进出口影响不明显,但抑制滞后二期的农产品进口。在因果关系上,农业贷款与农产品出口、进口和进出口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且农业贷款对农产品对外贸易极为重要;而农业保险与农产品对外贸易并不存在任何单向或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前后中国对美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15~2019年的月度数据,对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前后中国对美机电产品的出口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VAR模型结合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中国对美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美国技术壁垒增多对中国对美机电产品出口的阻碍作用明显,美国国内需求增加会在短期内促进美国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人民币贬值对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可能存在“J曲线效应”,机电产品价格上涨反而促进了美国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美国经济景气情况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对美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较小。因此,注重机电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降低技术壁垒的影响,合理使用汇率政策以及稳定中美经贸关系,将有助于中国未来对美机电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球分工格局逐渐转变为以中国为重要枢纽的双环流格局,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进出口带来了新机遇。利用1996—2019年中国制造业进出口质量数据,考察了不同环流中中国制造业进口质量对出口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RCEP小环流中,中国制造业全部产品、零部件及中间品进口质量提高均可以显著提升其出口质量以及区域价值链地位,但最终品进口质量对出口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因而中间产品进口质量的提高是推动中国制造业在该区域出口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在全球大环流中,中国制造业进口质量提高对出口质量的提升作用相对微弱,但在RCEP小环流中进口质量的提高也可以提升其在全球大环流中的出口质量。因此,中国需加强与RCEP其他成员国的产业链分工合作,增加高质量中间产品进口,并借助在RCEP小环流中得到的提升作用,实现制造业在双环流中的高质量出口。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库近十年的数据,对稀土相关产品的国家之间、国际和国内的价格进行全方位分析,发现稀土产品整体价格劣势在2006年之后得到显著改善。但在国别市场上,中国对日本、美国的进出口产品价格表现平稳,缺乏议价能力,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国需要在大宗商品上争取定价权;而对德国的价格情况相对日本和美国较好,并在新兴市场如印度、西班牙和新加坡等国具有优势;因此中国需要区分不同出口市场,采取不同策略,在进口方面可以多从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寻求资源,并同时改善生产技术、征收环境税等方式,以有效地改善中国稀土出口劣势。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食品的深加工和化学化发展逐渐成为食品生产的主流,越来越多的食品添加剂被开发并被广泛使用.与此同时,因人为不当和非法添加所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也屡见不鲜,成为各国食品安全领域关注的焦点.日本是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及食品出口国,近年来,在WTO/SPS框架下,我国出口日本食品因存在不当、非法人为的添加物而受日本相关法规标准和监控措施的影响日趋严重,出口频频受阻,人为添加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出口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文章对2008-2010年扣留食品种类及原因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以期发现日本对食品安全关注的重点,进而对日本WTO/SPS贸易措施的发展趋势做出有效判断,同时寻找我国对日食品出口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解掌握并分析日本有关食品进口相关措施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做好应对工作,避免或减少对日食品贸易中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