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清代西域边塞诗是清代诗人在有感于新疆独特的自然人文氛围之下,情之所至、有感而发时作出的。清代西域边塞诗生动完整地表现了清代西域各方面的情况,不但有对独异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民风民俗的描写,还有对日渐加深的西域边疆危机及由此而采取的屯垦戍边政策的描写。除此之外,作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有不少汉人因各种原因来到新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在清代西域边塞诗中有着充分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从汉代羽人看神仙思想及其相关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是"羽人"形象的全盛时期,羽人不仅是一种图像形式,而且蕴含更深刻的意蕴.汉代流行的羽人形象是汉人认为能通过"羽化升仙",实现其"神仙"梦想最有效途径的明证.羽人形象之所以被汉人接受并得以流行,是因为浓厚的神仙思想为其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西域文化也是汉代羽人形象发展衍变的重要外部环境和诱因.  相似文献   

3.
唐代西域汉人的社会生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代西域汉人的社会生活薛宗正早在唐朝之前西域就存在着汉、魏屯田士卒遗黎所建的高昌国,在伊吾也有不少汉人。入唐以后伊吾改置为伊州,高昌改置为西州,又以可汗浮图改置为庭州。由于大批汉军的进驻,还创立了安西四镇(龟兹、焉耋、于阗、疏勒或龟兹、碎叶、于阗、疏...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昌人的衣食状况及人文风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晋南北朝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伴随周边少数民族竞相涌入中原,无数汉人却为躲避战祸陆续西徙。吐鲁番一带,土地肥沃,西汉时即已辟为汉军在西域的屯田中心,东汉、魏、晋沿袭开发,日渐成了饱尝兵刀颠沛之苦的人们向往的地方。大批来自河西、陇右等内地的汉人聚居,迅速在这里形成了以汉人为主体的社会,出现了汉人政权,其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亦自成体系。作为中原文化的负载者,在民族融合的洪流中,在东西交通的孔道上,高昌人的衣食状况和人文风习如何,笔者试作一概述,愚安之见处,尚祈方家斧正。“民以食…  相似文献   

5.
阿艾石窟保存有十余条汉文题记 ,题记里保存着珍贵的历史信息 ,是研究唐代龟兹文化、佛教、社会生活等方面不可多得的资料。本文对题记从分布、分类、内容、特点和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考证和辨识。通过考识 ,可以透视到唐代安西大都护府时期汉人在龟兹生活和中原大乘佛教西传西域的某些情况  相似文献   

6.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仅在少数王公贵族中作为福神而传播,至于民间,由于攻府有一定的限制,传播不广。后赵王度曾说:“佛出西域,外国之神。……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不得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所以佛教在汉魏时期的发展都很缓慢。至东晋十六国时,由于统治者多信佛教,对人民群众也不再限制,佛教就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后赵的石虎,明令“夷赵百姓有乐事佛者特听之”,政  相似文献   

7.
3世纪后叶以来,随着高句丽势力的南下,原居住在乐浪郡的汉人集团已经出现向带方郡南移的态势,而4世纪前叶乐浪、带方二郡的覆亡则加剧了汉人的逃亡。残余的汉人集团于带方郡故地的黄海南道北部逐渐形成聚居区,加之此时中国北方大陆的汉人新移民也不断迁徙至此,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朝鲜半岛西北部汉人集团势力在4世纪中叶出现短暂的中兴期。  相似文献   

8.
察合台的卒年为1242年,很可能是在1242年的年中,比窝阔台晚去世七个月。察合台卒年的确定有助于厘清14世纪史学巨著《史集》各主要抄本编写、修订的先后关系。察合台的驻地忽牙思在今新疆霍城县克干河以东,伊犁河以北。察合台汗国钱币上的"大斡耳朵"与波斯文史籍的Ulugh-ef为同地,很可能是察合台新建的忽都鲁(Qutlugh)镇。察合台身边不乏汉族官员。在太原府成为察合台的投下封地后,不少当地汉人迁移到察合台直接统治的西域中亚地区。察合台认可了已经掌握太原府行政权力的大家族对当地的治理权。同时,他向当地派遣达鲁花赤等监临官,还派使臣调查当地的艺能之士,征召到他的西域驻地。  相似文献   

9.
汉族传统社会结构与家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作为汉人社会集团结构的宗族和行会,经济层面的市场圈,宗教层面的祭祀圈的角度对汉人社会的结构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认为家族制度是构成汉人社会的基础所在。具体到汉人家族的研究应从可操作性的角度予以展开。即对汉人家族进行分层,分类,进而从观念家族与实态家族,本土家族与移殖家族以及家族类型这几  相似文献   

10.
《魏书》为北魏周边的民族设立合传,独为西域设立专传,表现出对西域的特别关注。史官仿照《汉书·西域传》的体例设立《魏书·西域传》,是对汉王朝疆域意识的继承。通过对西域的历史沿革、地理物产的书写,《魏书·西域传》传递出北魏对西域的疆域认同。以魏都为丈量起点,叙述西域诸国的方位;以华夏文明为标准,评判西域的社会风俗;以德抚为原则,处理西域与北魏的关系,这都是《魏书·西域传》具有王朝中心意识的体现。《魏书·西域传》的生成受到了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与此同时,其书写塑造了北魏位处中央的大国形象,配合了北魏建构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贾丛江 《西域研究》2006,1(4):12-22
本文探讨了两汉时期西域人采用汉式姓名的问题。认为王莽于西汉元始二年(2年)操作实施的“去二名”改制措施,是导致以后西域人改用汉式名字的直接原因;论证和复原了西汉曾经在西域实施过“去二名”措施以及东汉继续在西域推行汉式名字的史实;讨论了有关西域人采用汉式名字或姓名的模式问题;探讨了来源于汉地的姓氏观念在西域的植入和生根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汉书》记载西汉中垒校尉拥有“外掌西域”职权,后世学者对此却提出了质疑,有学者指出“西域”当为“西城”或“四城(门)”之误。但详查史书,未能见到证明中垒校尉掌“西城”或“四城(门)”的确凿史料。随着近些年西汉考古资料的大量出土,班固关于西汉中垒校尉“外掌西域”的记载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3.
对于西汉中垒校尉是否“外掌西域” ,传世文献记载不同 ,后世研究者观点各异 ,本文引敦煌悬泉汉简 ,认为其确有此职能。  相似文献   

14.
汉代西域译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骞凿空使汉朝与西域诸国开始了正式的交往,鉴于西域复杂的语言环境以及双方日益频繁往来的需要,汉朝在西域各国设置了类似中央的翻译官职———译长。这一职官在西域都护所属的绝大多数西域城邦中都设有,职位虽不高,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屯垦戍边的源流、屯垦戍边的目的、屯垦戍边文化价值三个方面对两汉时期西域屯垦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揭示。  相似文献   

16.
西汉时期基本上具备了开发地方经济的条件,成为历史上中国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西汉“弛山泽之禁”、“如粟拜爵”、屯田林垦等政策的引导下,促成了地方开发、诸侯开发、商人豪强开发等多种形式。开发的成效显著,培育出了经济中心、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但也造成了西部自然资源的巨大耗费和导致灾害频繁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青  唐娜 《西域研究》2007,(2):101-107
对西域珍异物产的渲染与神化是中土对西域世界重新构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枣子从西汉时期即已成为仙人食物,随着秦汉以后对超世仙境的探求重点从东方濒海地区转向塞外西域,仙道食物中的枣子也经历了从中土枣到西域枣的演变。在西域植物大量引入中土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土士人在西域枣优良品性、命名及生长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夸饰、附会,使得西域枣获得了仙境果品的奇异特性,西域地区本身所具有的神秘性在西域枣的仙道化过程中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峰 《北方论丛》2012,(1):82-87
汉宣帝是西汉中期颇有作为的君主,由于他治国有方,汉朝国力在其统治期间呈现持续恢复与发展势头。但受特殊身世及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在他统治期间,也出现了乞灵鬼神、任用宦官外戚、诛杀功臣贤臣、奢侈享乐等诸多弊政。这些弊政在经济上耗费了国家大量财富,在思想上使国家对舆论的主导权日渐丧失,在政治上导致官风由进取转向保守和外戚宦官专权,所有这一切都加速了汉代由强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西汉儒家心目中的历史主要是政治史。他们一致认为 :历史变动不居 ,变动的历史之中又有“道”等不变者在 ,历史的变动有进、退、循环和盛衰交替等趋向 ,历史变动的形式有因革、禅让和武力征伐等 ;历史变动的原因有多种 ,其中 ,人的因素是主要的 ,而在人的因素中 ,西汉儒家突出地强调了君王和道德的支配作用 ,而君王和道德都是天意的呈现 ,因而 ,天意史观、君王史观、道德史观是西汉儒家最基本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20.
西汉初年,儒家的总体趋势是为汉代大一统政权服务,也体现一定的抗争精神:发挥天下为公观念以批评皇位传子的事实,宣扬汤武革命的合理性以警告统治者。西汉中期,这一抗争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从哲学上对皇权作出限制和对统治者提出禅让的要求。西汉后期,儒家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公观念为依据,发挥天命无常的思想,对皇权提出猛烈的批评和严重的警告。西汉儒家知识分子对皇权的抗争,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