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穆旦被经典化的话语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由文学史缺席者变为“经典”诗人,经历了一个“重新发现”、不断阐释的话语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他以“九叶”诗人身份重新“出场”,其诗歌被策略性地赋予爱国主义、现实主义本质;80年代中后期,文学史著作将他叙述为“九叶派”代表,即接受了西方现代派形式影响的“中国民族的诗人”;进入90年代不久,其反叛性、异质性和现代性得以凸显,被列为百年诗人之首,升格为新诗现代化的“标志性诗人”。穆旦阐释史是一个富有思想史意味的文学事件,一场经典“再造”的话语活动。  相似文献   

2.
陶潜——李白诗歌的一个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与陶潜都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前人对于他们的创作成就论述颇详 ,但对于李白如何歌咏陶潜以及陶李二人思想文化和艺术审美上的契合之点却很少论及。本文力求通过这一角度窥探李白咏陶诗的意义 ,并寻求其身上陶潜情结所独具的深厚内蕴。一翻阅《李太白诗集》,不难见到李白对陶潜本事的多方沿用。他在寄赠友人的诗中 ,或以陶潜比况旧友 ,或以陶潜引为自况 ;陶潜既是他心灵相通的知交 ,有时又是他作为嘲谑的对象。这表面看似矛盾的心里 ,实际上又统一于诗人极其复杂的行为当中 ;诗人可以借陶潜之眼睛体察社会 ,也可以借陶潜之情愫…  相似文献   

3.
迺贤的<上京纪行>诗描绘了奇异的塞外风光,反映了草原民族独特的风俗人情.而少数民族诗人以汉语来写异域风俗人情的诗,在此前的文学史上实不多见.迺贤不仅是元代的一位少数民族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的一位葛逻禄氏诗人,他的<上京纪行>诗,就成为文学史上唯一一组葛逻禄氏诗人所写的反映异域风俗人情的诗,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4.
我们可以认为曹操和文学有一种特别的亲缘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君主中间,他是唯一一位在文学方面保持着两项长期不败的纪录的人物: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所创作的诗篇属于中国文学史上那些最最富有生气、雄浑嘹亮的作品之一。他还是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他被描写为一个十分阴险狡诈,但同时又是极具雄才大略的杰出的政治家。如果说他的第一项纪录在进入20世纪之后,终于被另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毛泽东  相似文献   

5.
许地山,原名许赞坤,笔名落花生。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著名作家,而且在台湾文学史上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他的文学创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和台湾文学的宝库。1893年2月14日,许地山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府。他的父亲许南英是晚清进士,一位在台湾颇有影响的诗人和爱国官员,  相似文献   

6.
吴投文既是学者,又是诗人,作为学者的他还兼有文学批评家、理论家、文学史家与大学教授的多重身份。他的《百年新诗经典解读》就是以多重身份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经典诗歌进行了解读,显示出他的多重素养和广阔的视界,取得了良好的解读效果。  相似文献   

7.
陶潜是我国晋代一位杰出的诗人,生前政治上倍受压抑,生活上饱经折磨,死后其诗歌遭到冷遇,很少有人问津,直到八十多年后,钟嵘《诗品》才对其诗歌作出了评价,将其置于“中品”,却受到后人的不少责难。尽管如此,钟嵘是第一个推崇陶潜诗歌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钟嵘对陶潜诗歌的评价弥足珍贵,更加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一)陶潜绝非浑身静穆的隐逸诗人 杭州诗人龚自珍,写过几首关于陶渊明的诗,其一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将大隐士陶潜比之于诸葛亮,满腔豪情壮志,具有济世匡国之心,不是龚自珍的发明。南宋著名将领和诗人辛弃疾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贺新郎),“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水龙吟)。  相似文献   

9.
陈元胜 《学术研究》2002,(8):154-154
中国文学史上众多的作家、诗人,其籍贯古今地名考察,有助于古代文学研究知人论世,还历史以本来面目。钟嵘《诗品》评论汉魏晋至齐梁122位诗人(外加“古诗”),其中不少诗人的籍贯,或在《诗品》注释中,或在古代文学作品选本上,或……  相似文献   

10.
现在公认的那些现代诗歌经典,是近百年来传播接受与经典化的结果。经典化是多重力量参与完成的动态过程,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批评、选本与文学史著。批评选择有意味的新诗文本予以解读、阐发,揭示其内在意义;选本在浩如烟海的文本中遴选出供读者阅读的新诗范本;文学史著以"史"的权力,确认重要诗人诗作在文学史上的位置。三者既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特点发生作用;又往往相互合作,形成结构性力量,推动着现代诗歌经典化进程。批评、选本和文学史著作为中国现代诗歌传播接受与经典化的三重向度,受传播接受场域制约,与现当代多重话语建构联系在一起,因而以它们为主导力量所遴选、塑造出来的那些现代诗歌"经典"是否可信,便成为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中国文学经典时,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并没有采用现成的中国文学史中作品,而是采取"史"的角度与"他者"的眼光,在跨文化的视野中,选取他眼中的中国文学经典来研究,即将目光对准在传统的经典作家与作品身上。在编选经典作品与研究经典文本时,宇文所安这一前后左右贯通的手法,不仅是对中国文学史的挑战,同时也为中国学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穆木天传略     
穆木天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相当影响的诗人、学者和翻译家。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对他缺乏了解。现在,到了恢复历史本来面目,让人们知道穆木天的时候了。穆木天(1900—1971),原名穆敬熙,一九○○年三月二十六日生于吉林省伊通县靠山镇的一个地  相似文献   

13.
<正> 在文学史或学术史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一个作家在某方面的卓越成就,却同时掩盖了他在其他方面的光辉,而不显于世。例如,诗人陆游的诗和词,是脍炙人口,誉满古今的,但对他的历史著作《南唐书》却很少有人问津。以《昆虫记》而知名于世的法国科学家法布尔(1825-1915),其实同时又是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昆虫世界的荷马”,公认“他的额上理应佩戴上一顶双层的灿烂  相似文献   

14.
试论陆游的蜀中诗胡蓉蓉陆游是我国南宋时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为国家、为人民忧虑了一生,奔走了一生,歌唱了一生。陆游又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作品特别丰富的一位诗人,存诗九千三百多首。他的创作可分为早年、中年、晚年三个时期。中年,在川陕八年,共写诗一千多首...  相似文献   

15.
李贺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是被人误解的诗人之一。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迄今仍无定论。现在试谈我们粗浅的看法如下: 李贺不是唯美主义诗人五四运动以后,甚至在不久以前,许多人仍把李贺当作唯美主义诗人看待,因此要谈论李贺,就不能不以他到底是不是唯美主义诗人为起点。我们知道,唯美主义者的信条是“为艺术而艺术”。他们把美当作至高无上的东西去追  相似文献   

16.
在千千万万的古代诗人中,陶潜是颇受推崇的一位。他身处窘境,却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充分表露他所宣扬的“忧道不忧贫”的高贵品德,显示出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他的诗文,平淡自然,不事雕塑藻饰,洋溢着纯真的感情,从而贴近读者的心扉。钟嵘《诗品》对其评语是:“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像我国古代大多数诗人那样,陶潜毕生郁郁不得志,为此写下《感士不遇赋》,替古往今来未能充分施展才能之士鸣不平。他身居下位,但死后却备受称颂。南朝宋颜…  相似文献   

17.
<正>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一位杰出的诗人、著名外交家、维新运动启蒙思想家与重要领导者之一,他对近代中国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然而,相较于海外、港台而言,大陆研究黄遵宪的专著并不多见,因而,最近由三联书店出版的青年学者郑海麟博士所著《黄遵宪与近代中国》(以下简称“郑著”)一书,自然引起学术界同行重视.是为一部颇具价值的学术著作.郑著一共十一章四十三节,三十二万字.从分析黄遵宪家世、家庭、青少年所受教育特别是黄氏早期诗作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始,至黄遵宪的晚年思想及其影响止,纵论黄遵宪一生几个阶段:青年诗人;外交家生涯;回国后的社会政治活动;参与戊戌维新运动;晚年思想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是我国二十年代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诗人,文学史家对他评价历来不一,毁誉参半。其实他是一个思想敏锐而又才华横溢的诗人,正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指出的那样:“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①徐志摩是一位具有多种才能的作家,但是,他首先是作为一位诗人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他一生发表了二百八十首诗歌,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花雨时斯。它是指1921年至1922年间,这时他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他曾指出:“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编纂的主流文学史著,倾向于高评徐志摩诗歌,有的甚至将其诗高评到可与鲁迅小说比肩的程度;而立足于阶级论的文学史著则对其低评或否定。这种低评或否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时期成为文学史著的唯一声音。新时期以来,回归审美,使徐志摩的文学史形象建构重新回到了十分有利的文化场域,但其文学史声誉却再也没有回归曾经的高点。徐志摩诗歌宽厚稳固的读者基础具有相当的耐时间性,这使他成为民国诗人在当代最具读者基础的一位。这一情况值得玩味,因为那一时期的一些重要诗人,比如郭沫若,其文学史的高评与读者基础的弱化在当代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背反趋向。  相似文献   

20.
陈与义是两宋之交最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一位值得重视的词家。研究他的生平思想及其创作实践,不仅可以使我们明确他作为一个诗人和词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而且能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两宋之交这个特殊历史时期一代作家创作的基本精神和风貌提供一条重要的线索。可是,对于这样一位较为重要的作家,我们的论者似乎历来很少注意,特别是他的《无住词》十八首,就更是几乎无人“光顾”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因此,本文准备权就陈与义的生平思想倾向和它产生发展的原因及其在《无住词》中的文学表现等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