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丛书"之一的<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放眼大文化视野,立足文化史学的角度,运用互动式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盛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的过程、内容和意义,史料丰富,结构合理,对唐文化传播史和日本文化辨证吸收唐文化精神的历史做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自古以来就有着友好交往的历史 ,其中的文化交流更是源远流长。两千年来 ,中日两国的文化彼此浸润、互补短长。直到今天 ,两国在许多文化方面的共同痕迹仍是清晰可见。在中日两千年的交往历史中 ,日本学习并吸吮着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 ,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日本文化。本论著以唐代文化 (以盛唐文化为主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问题为研究对象 ,对唐代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文化现象做一些解释和说明。论文的主体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简略论述盛唐时代的社会现象 ,着重反映盛唐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良好的周…  相似文献   

3.
《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是日本伟大的女诗人、女作家,从小研读汉文典籍、学习唐文化,在文学创作中或多或少、或简或繁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唐文化,可以说紫式部和中国唐代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紫式部对唐文化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漆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漆器距今已有7000多年。中国古代的漆器制作积极而广泛地影响到周边国家漆器技艺的产生与发展,特别是在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日本仰慕唐朝的文化,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中日文化的交流也达到了高峰,唐朝对日本社会生活及文化艺术产生的影响延续至今。其中漆器的制作技艺也随着丰富的文化交流也传入日本,并对日本漆艺的产生与发展有深刻影响,本文主要就唐代漆器制作技艺对日本的传播与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把体现与传播潮汕文化研究成果主要载体的《岭南文化书系·潮汕文化丛书》作为研究对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该丛书与网络的融合,是网络传播时代里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传播与接受的样本。通过对读者评论的分析,发现选题与销售现状是影响丛书进行文化传播的因素;对中国知网"文献"栏目中专业检索的统计与分析,丛书在学界的接受范围主要在潮汕文化的区域研究当中,且以文献引述、观点引述、学术争鸣为主要接受形式。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美文化关系研究相对滞后.20世纪美国作家赫西的长篇小说<召唤>,表现了文化交融与冲突过程中的复杂现象.中美文化关系的研究,在方法论上应改变沿用已久的单向度的"影响/接受"模式,要以现代文化观念为依据,在宏观把握的前提下注重具体个例的考察,关注双向互动的异质的文化交流,希望以此把我们的文化关系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江岚《唐诗西传史论———以唐诗在英美的传播为中心》第一次依据两个重要文化现象———《神州集》的出版与美国唐学会成立将唐诗西传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并对文本误读与唐诗还原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论述在多种文化比较的背景下展开,作者在深刻理解英美诗歌情韵的基础上对唐诗西传史作了周详的描述。著作融贯中西文化,体现出深思明辨与学术首创性,是全面系统研究唐代诗歌传播的重要论著。  相似文献   

8.
2004年9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所通过并有72位境内外著名华人学者签名的<甲申文化宣言>,"向海内外同胞,向国际社会表达"他们的"文化主张",无疑是本世纪初页我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对如此郑重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宣言,已引起学界的热切关注,并见仁见智地在媒体进行讨论.本文认为<宣言>有拒斥先进文化的倾向,因而不利于中华民族争取民主、公平、人权的进程,不利于我国在融入全球化中与世界接轨.  相似文献   

9.
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动因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间形成了唐代和近代两个高峰:唐代中国法律文化到日本,晚清日本化的西方法律文化到中国,这种交流和影响不仅深入历史还在影响未来。因此从信息传递、政治需要、社会发展、战争胜负、国际竞争、民族尊严和法律优劣诸方面,对古代日本输入唐代中国法律文化和晚清中国输入近代日本法律文化的动机与原因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这种交流的双向性和典型性既是比较法律文化分析的范例,也为当下中外法律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史和思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阿倍仲麻吕是唐朝时期的日本遣唐留学生,是中日古代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特殊人物;王维是中国唐代的著名诗人与官僚。从有关的诗文可以考察到其两人交往的史实与友谊。阿倍仲麻吕与王维的交往是其与唐代文人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和证明,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国文化向外输出的多种形式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