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伍联群 《南都学坛》2007,27(6):67-70
一般认为陆游入蜀是为了实现其报国的理想,但他实际上是为求官和逐禄而来到夔州。他任职夔州通判,地位并不低微,生活也无忧虑,但却时刻充满忧愁苦闷的情绪。夔州时期的陆游也并非是慷慨激昂的志士形象。观照陆游在夔州的整个时期,他始终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夔州恶劣的地理环境给陆游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二是夔州落后的人文环境给陆游带来精神上的哀愁;三是政治上的斗争给陆游带来的压抑和伤感。  相似文献   

2.
遭逢际遇和生活环境的变迁,往往引起诗人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的变化。当考察杜甫诗歌艺术和审美特征的发展演变时便会发现,无论壮游齐赵、困厄长安、辗转秦中、流亡陇右,还是寄寓草堂、滞留夔州、飘泊荆湘,各个时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特色,从而形成了“浑涵汪茫,手汇万状”的总体风貌。综观杜甫入蜀后的诗歌创作,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足以代表杜诗的主要成就,尤其在艺术方面更为人称道。如方回云:“老杜集成都时胜关辅时……一节高一节,愈老愈剥落也。”胡应麟说:“中岁工力并到,神情俱茂,兴象谐合之际,极可嘉赏。如老杜之入蜀,……皆篇篇合作,语语当行”。黄子云言:“少陵早年所作瑕疵亦不少,……至入蜀后,方臻圣域”。蜀中诗作,主要包括成都草堂和夔州两个时期。夔州  相似文献   

3.
杜甫入蜀后创作了一系列吟咏三国历史人物的诗作,影响深远.本文分析了杜甫三国诗的艺术成就及现实意义;对杜甫居住成都与夔州时期的三国诗作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相济的良好模式,以及蜀地丰富的三国历史遗迹,类似三国时代的唐代动乱的社会现实,是诗人情感寄托的基础.文章还对杜甫三国诗作对后世的思想、艺术创作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民国夔州诗是夔州诗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在它身上既有社会转型时期的深刻烙印,也携带着历史文化传统的脐血。它把山水情怀与历史反思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它把杜诗情结与人文关怀融为一炉,继承发扬了杜甫夔州诗现实主义精神;民国夔州诗中燃烧着抗战烽烟,辉耀着民族之魂,在大后方抗战文学中独树一帜;它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文化人格和诗艺品格;创造了风采灿然的诗歌意象,表现了独具魅力的峡江风情;民国夔州诗既不乏名人之作,也涌现了不少乡土诗人,形成了一个颇有实力的本土诗群;它受新诗崛起及“文学革命”的影响甚微,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生态,保持了独有的地域特征和诗美风采。  相似文献   

5.
唐代大诗人杜甫,值天宝之乱、饥寒流落,由陇入蜀,卜居成都西郊浣花溪,旋又入梓州(三台),寓阆州(阆中)复离蜀南下,寓居夔州(今云阳),两年后去夔出峡至江陵。计诗人寓居四川,前后近九年(肃宗乾元二年至代宗大历三年,即公元759—768年)有二子,长宗文、次宗武。其后代子孙之在蜀中者,实为宗文一支,代远族繁,徒居数地,可考知者,约有三处,一是成都,一是眉州青神,一是江津。大贤子孙,千年不替,现分别考订如下。  相似文献   

6.
知识之窗     
“中南海”的由来 “中南海”的”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是花园的意思。因它地处北京中南方位,故把这一带风景游览区称为“中南海”。此名始于元代,一直沿用至今。“四川”因何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今四川是巴国和蜀国所在。秦统一后,分全境为三十六郡,巴郡和蜀郡是其中的两郡。汉朝分全境为十三州,今四川属于益州。唐朝地方区划为道,今四川大部分属于剑南道,以在剑阁之南得名。宋代地方区划为路,先在今四川设西川、峡西二路,后又改设益州(成都)、利州(广元)、梓(三台)、夔州(奉节)四路,合称  相似文献   

7.
兰翠 《东方论坛》2021,(1):22-29
刘禹锡自“永贞革新”失败后,先后在朗州、连州、夔州等偏远地方任职多年.每到一处,他都积极融入当地文化,主动了解风土人情,以平等包容的心态对待辖区的少数民族百姓,热情而客观地歌咏他们独特的风俗习惯.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研究多民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展示了他超迈时人的平等客观的民族观念.  相似文献   

8.
陆游于一一七○年(南宋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两年后到南郑抗金前线,不久“细雨骑驴入剑门”,先后作过蜀州(今崇庆)、嘉州(今乐山)、荣州(今荣县)地方官,其间至少“四到锦城”。一一七五年(淳熙二年)后,陆游定居成都,任他的诗友、成都府路安抚使兼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的参议官,一一七八年暮春东归江南,前后在成都住过六年。这一时期,正是他“四十从戎驻南郑”,获得诗家“三昧”后,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也是他“画策虽工不见用”“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比较颓放,自号“放翁”的时期。他写了不少爱国  相似文献   

9.
杜甫夔州诗有不少写到食盐。如写于云安(云安唐时属夔州)的《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二:“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客居》中的“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写于奉节的《负薪行》:“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夔州歌十三句》其七:“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柴门》诗中的“风烟渺吴蜀,舟辑通麻上”,《滟滪》诗中的“寄语舟航恶少年,休翻盐井掷黄金”等等。此外,象《最能行》中所描写  相似文献   

10.
刘禹锡在朗州(常德)十年,文学创作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受傩祭、傩戏表演中唱词的启发,创制了“竹枝词”的民歌形式.刘禹锡在夔州任职之前,已经在朗州、连州(广东连县)盘桓17年之久,早已创作了许多竹枝词.因此,说竹枝词产生于刘禹锡在夔州(重庆市奉节县)任职以后,既与史载不符,也与实际不符.  相似文献   

11.
夔州诗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联系地域背景所具有的生态意义和环境效力,以"山水"为中心考察了杜甫夔州诗中的自然写作,揭示出杜甫夔州诗作"夔州风骨"的成因和特点。诗人将夔州山水作为一种强悍、蛮荒的异己力量加以描写,形成了区别于神韵派山水诗的"风骨"倾向。这一山水诗写作上的突破和探索主要表现为作者通过现地化的视角,在强化山水地方特色的同时,体现了矛盾性的道德主题和纯粹化的审美诉求之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夔州的一枝奇葩——夔州竹枝歌舞.夔州竹枝歌舞是由古代巴渝舞经踏蹄舞嬗变而来,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歌舞形式.夔州竹枝歌舞在歌、舞、乐方面蕴涵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它既是一种文化意识,又是一种历史见证,更是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唐代宗大历元年(七六六年)初夏,杜甫强支其衰病之躯自云安(四川云阳)往夔州(四川奉节),先居夔州山间及西阁、亦甲等处。次年春,得夔督柏茂琳照顾,就营瀼溪西岸之柑林,遂自赤甲迁居瀼西草堂;同时租耕公田于瀼溪东岸之东屯,故亦偶往东屯小住。同年秋,与有姻戚关系之吴郎自忠州(四川忠县)来,杜甫乃以瀼西草堂借与居住,自己则移居东屯之茅堂。《简吴郎司法》诗“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骑安置瀼西  相似文献   

14.
明代夔州府,处于朝廷与蜀地联系的“中间地带”,形势险要。明廷为加强对川东夔州辖区的管理,以地方教育设施的重建为契机,辅之以书籍、图画的“颁赐”,将“中央之手”伸入地方社会。由此个案,可见国家与地方在教育事业中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黄山谷被加以“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诋熙宁以来政事”的罪名,贬官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他于绍圣二年(1095)四月二十三日到达黔州(今四川彭水县)。三年之后,因其表兄张向提举夔州路常平,为“避亲嫌”,他又被诏安置戎州(今四川宜宾)。到了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被起复为宣德郎、监鄂州在城盐税,接着又改奉议郎、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又改知舒州,他才于当年十二月由戎州出发东归。除开旅途往返,他在四川住下来的时间是五年零八个月,实际入川岁月是六年多。  相似文献   

16.
唐代大历年间,杜甫寓居夔州,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创作了430多首夔州诗。杜甫及其夔州诗从类概念上说,总体包容于三峡文化的"大范畴"。杜甫的夔州诗用诗性化的语言描述记载了三峡文化的各个方面。杜甫及其夔州诗极大地推动着三峡文化的生成,影响着三峡文化发展。这是杜甫留给三峡人民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7.
以杜甫寓居夔州时期社会关怀为研究对象 ,阐释了杜甫社会关怀的忧国意识和忧民意识 ,认为其忧国意识表现为对国家前途和李唐政权命运的关心以及对外敌侵逼和盗贼蜂起的严重焦虑 ;其忧生意识表现为反对李唐王朝诛求政策和对饱受战乱摧残不能自存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在此基础上 ,指出杜甫夔州时期社会关怀的特征是以夔州而知天下 ,居夔州而悯天下。  相似文献   

18.
以杜甫寓居夔州时期社会关怀为研究对象,阐释了杜甫社会关怀的忧国意识和忧民意识,认为其忧国意识表现为对国家前途和李唐政权命运的关心以及对外敌侵逼和盗贼蜂起的严重焦虑;其忧生意识表现为反对李唐王朝诛求政策和对饱受战乱摧残不能自存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在此基础上,指出杜甫夔州时期社会关怀的特征是以夔州而知天下,居夔州而悯天下.  相似文献   

19.
夔州作为南宋夔州路首府,乃宋蒙(元)战争中南宋诸路首府之最后沦陷者,其战事之久、抗击蒙元之坚决,实堪宋郡之表率。元军占领夔州,基本完成对南宋疆域的征服,加速了统一全国的步伐。了解宋蒙(元)夔州战争,对研究南宋后期川东抗蒙(元)历史意义重大。就宋蒙(元)之战中夔州宋军战备状况、夔州战事本末、支撑夔州长期抗蒙(元)诸要素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宋蒙(元)夔州战争真相。  相似文献   

20.
夔州时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高峰期.晚年杜甫在夔州虽只生活了三个年头(766—768年),却作诗四百余首,约占一生诗作总数1/3。如何评价夔州诗作,对于正确认识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前几年,有论者认为杜甫夔州诗在思想性方面比以前差了,认为这是杜甫在痛苦中更多地考虑到自己的遭遇的缘故。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