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清末编练新军的艰难历程中,张之洞大力推进各项军事改革,成为地方督抚西法练兵的楷模。张之洞由改造山西旧军到组建广胜军,逐渐由一介清流而历练为"知兵"大员。张之洞创练自强军,在饷章制度、新军训练和军事教育等方面积极效法西方。清末新政时期,张之洞整军经武励精图治,将湖北新军编练成为规模仅次于北洋新军的一支现代化的劲旅。张之洞的军事思想及其实践,对清末军事早期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七月上旬,湖北省中国经济史研究会在武昌召开了“张之洞在湖北的济经活动”学术讨论会。武汉地区一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省市、地方志的有关同志莅会并提交了多篇学术论文。与会者认为对于张之洞的学术研究,是湖北经济史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因为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以封疆大吏身份治鄂十七年,在湖北武汉设钱局、练新军、办学堂、兴商务、修水利、建工厂,影响很大,至今武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期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儒臣"自居,却为救国在"卫道"与"开新"之间痛苦抉择:欲"卫道",必"保国";欲"保国",必"开新";而"开新",又会威胁到"卫道".张之洞在"卫道"与"开新"之间走出了一条"中体西用"之路,巧妙的融"卫道"与"开新"二者于一体.本文将简要介绍张之洞"中体西用"的产生背景和过程,并结合历史事实简要评价张之洞"中体西用"的历史进步意义与局限性,使人们对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有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随后,2008年11月,省委、省政府适时地作出了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两圈一带、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至此,湖北17个市州(区)的经济发展蓝图全部纳入其中,标志着区域发展战略覆盖到全省,湖北发展进入区域协调共进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王维江 《社会科学》2008,(1):143-154
知人论世,要评价后来的张之洞,应该先了解"清流"张之洞."清流"时期张之洞的交友方式和政治行为,已经表露出他的志向,在于官场速化,而不是其他.他不具备一个划时代人物所应有的人品和理想主义精神.这样的人品和政治抱负,决定了他是旧体制的维护者,而不是新时代的开辟者.  相似文献   

6.
姚会元 《江汉论坛》2003,4(12):84-87
张之洞与清末其他重要封疆不同,在其身后出现"张之洞现象",即久不被人们和历史忘记,何以如此?本文从张之洞所从事的实业、教育,从他所具有的观念、人品,从不同时期名人、伟人对他的评价等方面对此作综合性探究.  相似文献   

7.
郑观应"道器"与"体用"论属于两组不同概念,两者异同并存.其中,"道"的范围要比"体"的范围广,"体"主要指政教制度,而"道"除了政教制度,还包括伦理道德."器"和"用"则相同,指持艺.郑观应"道器"、"体用"论与张之洞"中体西用"论的差别,在于两人对西方宪政等根本制度认知不同.郑观应思想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是其最大的历史价值在于启蒙.  相似文献   

8.
梁慧  曹流 《社会科学家》2005,(4):128-130
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在人们日益注重生存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今天,如何利用武汉丰富的"江"、"湖"水体自然资源优势来发展生态旅游,已是武汉的当务之急.本文以武汉东湖和杭州西湖之间的比较为例,总结武汉湖泊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相关学者提出的"大东湖群生态旅游圈"构想的进一步思考,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都市湖泊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江满情 《江汉论坛》2003,53(4):87-90
清末,张之洞督鄂新政与湖北的财政状况密切相关。张之洞督鄂时,湖北已经初步形成了“地方财办地方事”的地方财政,这是湖北新政的财政前提。新政期间,湖北近代商业的发展和张之洞的重税政策,使湖北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不断为新政提供财源。但由于张之洞始终未建立起近代财政制度,尤其是预算制度,湖北财政的收支缺乏统筹规划,这对湖北新政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厘金是晚清因应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而征抽的临时性税捐,但事平之后,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启动的洋务运动大规模兴起,因而使厘金具有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积极意义.湖北省在张之洞的主持下,兴办洋务事业有声有色,成就较大,其中厘金的作用不可忽视,它有力地支持了湖北的早期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继《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之后,陈钧先生近期又推出了他关于张之洞的“湖北新政”研究的新作——《世纪末的兴衰——张之洞的晚清湖北经济》(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9月版),从研究的内容和思路看,陈著两书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前书注重从历史哲学意义上对张之洞的经济思想与实践进行反思,后者则更精细地叙述历史过程的同时,侧重对张之洞的“湖北新政”作文化哲学意义上的价值重估,这便是作者在导言中开宗明义所讲的“重估也许比建构更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经济日益崛起的时代,结合湖北省已有文化资源的现状来看,大力发展湖北文化事业及文化相关产业,应该被确定为新世纪湖北文化发展的主要战略.湖北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思路是对湖北文化资源现状作出必要的优势分析与文化价值研究与判定,对"特色文化"优势进行资源整合.湖北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对策主要是以特色文化为重点发展对象;以文化名牌为龙头工程;以多元合作为发展途径;以文化集团的组建为契机,打造湖北文化经济的"航空母舰".  相似文献   

13.
启示一:建设"两型"社会是我国新世纪确定的重要战略任务.足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 "两型"社会不仅只是武汉城市圈的核心概念,也应成为湖北"一带两圈"社会事业发展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探讨张之洞办企业的活动对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所起的客观作用.引进先进机器设备——武汉地区工业生产力的一次飞跃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武昌和汉阳筹办了十一个近代企业:汉阳铁政局(1890)、湖北枪炮厂(1890)、湖北织布官局(1891)、湖北缫丝局(1894)、湖北制麻局(1898)、湖北纺纱官局(1898)、武昌制革厂(1903)、白沙洲造纸厂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在湖北,前后不到二十年,创办了十一个近代企业.在这过程中,他煞费苦心,创造办企业的条件.其中,最困难的是解决资金问题.张之洞是采取哪些方法筹集办厂资金的?(一)财政拔款.从中央财政拔款到地方财政自筹资金.张之洞办的十一个企业,除湖北毡呢局是官商合办的外,其余十个企业均是官办.既是官办,就要靠政府财政拨款.可是,当时清政府国库空虚,难以应付.1889年,张之洞估计建个炼铁工厂要200余万两,当时清政府每年有200万两铁路经费预算.炼铁厂是  相似文献   

16.
张之洞与清末经济特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玲 《中州学刊》2004,(2):107-109
1898年清廷欲破格选拔人材,依照博学鸿词科之例举行了经济特科,张之洞首荐人材,后因戊戌政变发生,经济特科仅举荐人才而没有进行考试.1903年经济特科再次举行时,张之洞为钦定的阅卷官,拟题、阅卷、评定由其总成.经济特科最终仅取中27人,而且任用俱不优异,身为阅卷官的张之洞也受到猜疑,深感"闷闷".  相似文献   

17.
潘顺利 《学术界》2008,5(2):113-117
四个现代化的经济建设目标是周恩来在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完整地向全国人民宣布的.在此之前,没有"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也没有"四个现代化"的定型表述,党内没有形成统一的四个现代化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结合--兼论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思念 《江汉论坛》2005,(3):112-114
现代化进程提出了对于文化建设的新认识,传统文化成为综合实力的体现.在湖北现代化建设中,开发荆楚文化的经济与精神价值,推进地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的实践,对"弘扬荆楚文化,振兴湖北经济"形成新的启示.振兴湖北,不仅在经济,也在文化.认识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为建设"文化湖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网上枫桥经验"是互联网时代"枫桥经验"的现代化延伸,对促进社区警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该文探讨了"网上枫桥经验"提出的现实缘起,进而从理论维度对"枫桥经验"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检视和理论反思.研究表明,"网上枫桥经验"对社区警务工作的有益启示主要在于延伸社区警务治理空间、再造社区警务治理流程、优化社区警务治理模式和完善社区警务治理机制等方面,藉此推动社区警务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以维持礼教为由反对日本法学家起草的新刑律草案,论者以之为囿于"中体西用"说的表现,往往有顽固保守之评.不过若仔细检视其事及其主张,不难发现张氏反对的内容其实相当有限,其主旨显然不是要全盘推翻草案,而是在效仿西法、收回法权的同时亦可维持守约式的礼教.然而庚子以后尊西趋新之风极盛,加上商约条文放大了收回法权的愿景,不但传媒舆论几乎一面倒地支持新刑律,就连朝廷对张氏的诉求也阳奉阴违,核订新刑律实际秉持"完全以世界为主"的宗旨.可见张说在清季最后几年逐渐丧失了实践的可能性."中学不能为体"的时代已经来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