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的文章理论体系及其美学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轼在欧阳修的奖擢下跃入文坛,正是北宋古文运动将要取得实绩之时,而这个实绩之主要体现应该说就是苏轼的文章写作和文章理论批评,正是苏轼为北宋古文运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苏轼的时代已经是古文的时代,骄文的违反辞达,仅剩下一点未珍之余风,而古文的违反辞达,则有“求深”、“务奇”两种弊端,成为新的“时文”,可称之为“古体时文”。所以,革除这一新的文弊,便成为当时文章批评的主要任务之一。苏轼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他的文章写作和理论批评主要就是围绕着这一问题而展开的。针对唐代古文运动以来倡导古文者在观念主张…  相似文献   

2.
<正> 一个才华出众、视野广阔而执着于现实的作家,对于自己时代的边防危机和民族矛盾是不能不予以深切关注的。苏轼正是如此。他不但是人民疾苦的真切同情者,而且是热忱的爱国者。但是由于苏轼向以出色地歌咏祖国壮伟河山、抒发个人生活激情著称,因此人们对于  相似文献   

3.
"斯文有传"是苏轼对欧阳修传承弘扬中国古代文化做出卓越贡献的高度评价,也是欧阳修赋予苏轼的文化使命。孔子是"斯文"最早的整合者与承传者。在欧阳修、苏轼的时代,"斯文"主要代指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古代文化。苏轼一生弘扬儒家之道,使"斯文有传",是他平生最为看重的功业。  相似文献   

4.
北宋时代程颐与苏轼的矛盾表现为洛蜀两党之争。苏轼曾上奏章给宋哲宗,表示“臣又素疾程颐之奸,未尝假以色词,故程之党人无不侧目。”在另一奏章里又重复弹劾程颐之奸。在这儿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个自诩为继承孔孟千余年不传之绪,又为好些达官贵人所推崇的道学家程颐,竟被指摘为奸人,苏轼的弹劾究竟有无事实根据呢?北宋以后的思想家如朱熹、王夫之等是揄扬程颐而贬抑苏轼的。李贽则讥讽程、朱  相似文献   

5.
《琼州学院学报》2015,(6):10-14
苏轼是对韩国汉诗影响深远的诗人。高丽、朝鲜时代的韩国诗话对苏轼的接受全面而深入,包括对其文艺观念,文学渊源、学习态度及文学史地位,作品风骨及意格,诗歌作法,生平际遇及轶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对苏轼的接受中,韩国诗话的观照视野受到儒家文化、中国诗话及中国诗坛风气的影响,且处处以苏轼为参照系考察韩国汉诗,呈现出主体性及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流播之广、影响之大、评论之多是古代题画诗中的唯一。它既受推崇,又被诟病,至今尚有不少论者还在阐释它。我们结合苏轼生活时代的绘画风气以及苏轼本人的绘画审美价值立场,审慎阅读诗中的语词,并把这两首诗作  相似文献   

7.
围绕苏轼词作的本质内核,第一部分分析了苏轼人生体验的三个层次:对人生自由的表层体验,以入世法寻求自由,现实中无法实现;在矛盾中寻求自由的精神家园,展示了苏轼对人生自由的探索过程;只有做到物我双忘,才能实现心灵超越和精神自由.文章分析了追求人生自由调的意义,它来自时代又超越时代,反映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第二部分从对“以诗为调”和苏词风格的辨析中,阐述了苏轼词的基本艺术特征:自由.从而将“人”、“文”统一于“自由”这一基点。  相似文献   

8.
杨子怡 《船山学刊》2012,(4):121-127
苏轼一生辟佛而又交佛、融佛,看似矛盾,其实有其复杂的深层次的原因。其交佛与辟佛都是有选择的,所交者均为融儒于佛之高僧,所辟者为有碍周孔之教且于治世无补之俗禅,苏轼此种作为有其时代文化背景。读苏轼诗文,无论前期还是后期,佛禅思想深深地渗入其骨髓之中。  相似文献   

9.
苏轼与柳宗元同为唐宋时代的散文大师,他们皆创作了较多的山水游记。仅就游记而言,苏轼的《石钟山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诸作,和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同是传颂不衰的佳作。但是,如果我们把游记文作为一种文体,进行一番历时性的考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古代游记是承接柳宗元《永州八记》再现自然山水的真实面貌的路子发展下来的。苏轼的游记尽管也有一些广为流传的佳篇,但作为一种文  相似文献   

10.
苏轼诗歌感喟人生的哲理特征张尹炫(韩国)宋诗紧承唐诗而来,因为有唐诗这样一座巍峨的高峰耸立在前,无形中给宋人的超越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在这种尴尬处境中,穷理尽性的时代思潮为宋诗别开生面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苏轼浸润于时代文化的思辨风潮,感应着宋诗理性化的...  相似文献   

11.
马丽梅 《兰州学刊》2010,(6):173-175
"以类相从"是中国古代类书的编纂体例。宋代是一个学术发达的时代,文人士子读书过程中,为了记忆的方便,也常常以类书为参考,"以类相从",如苏轼读书的"八面受敌法"。这一学术潮流方便诗人在用典时多个同类典故集中使用,用典更加密集化,促进了宋诗"才学化"特征的形成,但也造成了同类典故的混淆和误用。文章从苏轼诗用典的错误案例出发,分析苏轼诗歌中典故同类误用的现象,并从这一角度认识宋诗"才学化"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江西人民出版社刚出版的王国炎同志所著《东坡新论》,振奋不已,激发我写下了这篇书评。 东坡居士苏轼,作为一代文豪,饮誉古今;而作为一代哲人,却鲜为人知。《新论》不仅把苏轼这位文化巨人的家世、生平,著述以及学术成就等作了阐述与评介,而且将苏轼作为一位长期被埋没的学究天人的哲学家奉献给读者。 苏轼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给人们总的印象,苏轼主要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当苏轼的诗文广为流传时,苏轼的哲学著作却遭遇凄凉”。“经苏询、苏辙,苏轼父子二代人的努力,特别是苏轼几十年潜心研究而写成的哲学专著——《苏氏易传》”,以及苏轼撰写的《东坡书传》,长期以来“流传不广,影响不大”,而《论语说》甚至失传了。因此苏轼的哲学思想,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迄今为止,没有一  相似文献   

13.
宋先梅 《天府新论》2005,(3):124-127
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是主流文化士人群体文人意识最为浓烈的时代,文人更多地关注于自身拔节、绽放、凋零、陨落的生命过程,表达属于个体的、经验的,由形而下的生命事件而上升为整个人类命运的叹息和感伤."学究天人"的苏轼,敏锐地把握了这股时代精神的意向,并以"以诗为词"为突破,将这一时代的文化精神与词体这一方兴未艾的艺术形式完美地挈合,反映着时代精神并规定着宋代写作文化的走向,奠定了苏轼作为词人在词史上的里程碑地位.因此,对苏轼"以诗为词"的文体价值与文本意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21,(2):81-96
中华文化以人文为灵魂,从人文初祖伏羲到周文王姬昌,从孔子孟子到韩愈欧阳修,都在人文体系创建、社会历史实践和思想理论引导诸方面建树卓越。苏轼《六一居士集叙》从中华民族发展史高度,审视儒学作用与影响,以丰富史实系统阐释“孔孟韩欧”一脉相承的儒学谱系,认为儒学的创建与传承“功与天地并”,集中反映了苏轼的人文史观。苏轼着眼于人类生存,将人文思想与物质基础并列,具有里程碑意义。苏轼人文史观既以深厚儒学修养为基础,又得益于欧阳修熏陶与时代思潮濡养,不仅具有多方面的创造性特征,成为文化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而且引领了时代的文化发展,并给后世以深刻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5.
试论苏轼的美学思想与道学的联系张维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他在诗歌、散文、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卓越贡献是世人所公认的,人们在阅读苏轼作品时,不但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又能得到一种道的启示,可以说美与道共存于苏轼的艺术作品中。苏轨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而且是...  相似文献   

16.
邵伯温《闻见录》、邵博《闻见后录》均有关于苏轼的材料记载,但由于父子所处的时代政治背景及各自人生经历的差异,形成了对苏轼不完全相同的认识与评价观念。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邵氏父子虽然都反对熙宁新法及新法派人物,但在交往和评价新法反对派的问题上,两人具有明显差别,并因此直接影响到对苏轼评价倾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论苏轼与陈公弼、陈季常父子的交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与陈公弼、陈季常父子的关系相当特殊。苏轼任职凤翔时与陈公弼有矛盾,后来却一反常例为陈公弼作传;传闻贬苏轼到黄州是当政者想假陈季常之手加害苏轼,陈季常却成为苏轼在黄州交往最为密切的朋友;素有游侠之名的陈季常,却家有“河东狮吼”。真真假假的事实和传闻后面,表现了陈公弼对苏轼的严格要求、“爱人以德”,陈季常的侠肝义胆以及苏轼不记前嫌的风范,为人们的交谊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8.
在儒家教义为主、兼采佛道学说的哲学观、历史观、政治观的支配之下,在贴近百姓生产生活的为政历练之中,苏轼形成了具有强烈民本精神的法律思想。苏轼的民本法律思想主要从以人情为本的立法论、以民生为本的执法论、以民意为本的谏议论和以人道为本的刑罚论诸方面展开,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苏轼民本法律思想既有时代的针对性,也有一定的超越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瑰宝,对当代法治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与苏轼是我国东晋与北宋诗坛上影响最大的诗人。他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相距约七百年之久,然而,苏轼晚年却酷爱陶诗,在他贬谪岭海时,曾将“陶诗与柳文”,视为“南迁二友”,并且依韵“尽和其诗。”这在我国诗歌创作史上,确属罕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苏轼谪黄,在黄州经历了人生的蜕变。这在他的诗词中,有着清晰的表现。为研究他对庄子的接受情况,本文采用文献比对研究法,将苏轼黄州创作的诗和词,与《庄子》一书进行比对。由此,统计出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词,引述《庄子》一书的,占比24%;在黄州创作的诗,引述《庄子》一书的,占比20%。通过释读这些诗、词,发现苏轼接受《庄子》有三个特点:其一,苏轼黄州词接受《庄子》,侧重于消解人生痛苦;其二,苏轼黄州诗接受《庄子》侧重于自新,并以此完成人生的升华与蜕变;其三,苏轼接受《庄子》思想,往往儒释道相结合,尤其是释道相融为一,如盐入水,彼此难分。苏轼对传统思想文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做法,值得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