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园 《城市》2016,(6):61-65
在参考借鉴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菏泽高铁站选址的实际案例,探讨高速铁路车站选址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并提出在我国高铁快速建设时期针对各类城市进行站点选址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城市之间人员流动量逐年扩大。沪宁、沪杭高铁沿线客流量呈增长状态。各车站客流量呈明显的阶梯分布状态,且与经济活动能力成正比。根据高铁各站点客流量的空间分布,从车站功能、城市功能、城市定位等角度看,沿线城市应加强城际高铁站点附近的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商务服务功能建设,坚持城市发展的差异化战略。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打破区域分割,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是当前亟需突破的重点难题。综合考虑“互联网+”、高铁等新兴因素和区域政策、城市空间布局等传统因素对交通一体化的影响,深入剖析天津城市交通与京津冀区域交通在规划制定、功能设计、建设时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并从提升“全过程通勤”效率、积极应对三地间利益博弈、强化天津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完善天津港功能设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城市与区域交通建设发展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高铁快速发展带动下,高铁新城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本文基于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对比研究,从决策定位、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三个角度分析我国高铁新城现状建设问题成因并提出优化措施。在决策层面,实行站城一体化模式和城市更新策略;在规划设计层面,明确小规模、渐进式、缓节奏的思路和一体化、人性化、特色化的理念;在开发建设层面,落实公私合作开发策略,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平台,推行奖励政策,为我国高铁新城建设提供实效性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高铁站选址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合理性因素、工程可行性因素、交通便利性因素、土地利用和出行者个体因素,后三者是交通可达性的重要指标.该文基于对交通可达性模型的研究,选择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构建高铁站选址模型,模型反映交通便利性因素、土地利用和出行者个体因素.最后以东莞市为例计算2035年东莞市各交通小区的可达性,给出排名前5交通...  相似文献   

6.
"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上海要贯彻交通强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战略,强化"四大功能",加快构筑新时代综合交通体系,支撑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章围绕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人民城市"的目标,分析未来五年上海交通发展面临的新要求,提出"十四五"上海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在关于高铁新城的量化评价研究中已有大量成果,国外研究成果相对成熟但并不适用于我国高铁新城的发展评价。国内自2000年后在高铁新城量化研究上有一系列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方向较为分散,缺乏对高铁新城建设现状整体的评价体系研究。该文结合现有高铁新城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从用地、交通、设施及经济四个维度选用27项指标构建高铁新城建设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源数据技术手段对苏州北站、嘉兴南站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刘维新 《城市》2012,(6):18-20
在中国的交通建设中,高铁、高速公路、城市地铁是近几年的建设热点,也有人称之为"大跃进".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高铁、高速公路、城市地铁的建设,以及这些交通建设对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需要认真研究和科学论证的.  相似文献   

9.
该文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交通规划方法的发展概况,从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交通需求以及交通供应三者之间循环机制着手,指出我国现行城市交通规划方法的不足,提出城市生态安全、空间结构和城市交通系统三者的规划与建设一体化的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0.
张翔 《交通与港航》2022,9(1):11-17
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新城发力"是近期的战略重点,强调将新城建设成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结合"五个新城"新的发展形势,梳理新城慢行交通出行特征与存在问题,针对问题,围绕慢行交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网络完善、空间复合、系统融合、品质提升等方面提出慢行交通规划策略,提升慢行交通吸引力,为新城打造高水平的综合交通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