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于材料、视角等方面的限制,此前的多数山地民族聚落研究存在缺乏聚落空间整体观、历史研究稀缺等问题。本文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生成整体论,融合人类学、形态学等学科方法与材料,探索了对山地民族聚落人居环境开展历史演变研究的可能方法。文章首先厘清山地民族聚落"山体、河流、水田、山林、村庄"的人居环境范畴,并且认为应从河谷等区域层面进一步加深整体认识;其次,本文介绍了从民族志文本与聚落空间信息两者出发,再现或部分再现聚落演变、生成过程的方法;最后,文章认为,生存压力、生计模式与聚落空间这三者的辩证关系是聚落空间演变的核心问题,须在研究中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2.
采用核密度分析法、 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算法和重心法,结合1991年~2013年广州市八区的基础数据分析广州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空间非均衡发展状况及重心演变轨迹.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域内的集体建设用地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不同村域内的集体建设用地相对分散;研究区域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重心演变轨迹与城市发展的战略导向相对一致.研究结论揭示了广州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空间非均匀发展概况,实现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时间跨度重心演变规律,丰富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摸底式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韵  秦云  王睿 《城市》2015,(7):43-47
“新型城镇化”的宏观战略指出,城乡应互补发展,建设“美丽乡村”.近年来天津市范围内部分村庄发展势头良好,但此类村庄大多具备资源、产业、区位、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其发展道路并不完全适用于欠发达村庄.笔者以宁河县七里海镇北移民村为例,提出借力区域资源,梳理村庄发展道路;深入挖掘地缘要素,精细优化村庄空间品质;精明建设配套服务及基础设施;引入市场化手段创新村庄经营模式4个方面的发展策略,充分利用现状资源,节约建设资金,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村庄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达到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实现村庄良性发展的最终目的,并为自身条件一般,但距特色资源相对较近的欠发达村庄发展提供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总体结构、偏移增长、圈层结构以及不均衡特征等四个层面剖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从人口自然增长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四个方面探析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16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的性别比例较为均衡,老龄化程度较严重且城市群内部差异较大,学历结构要优于全国其他地区;(2)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偏移增长量呈现上升趋势,并逐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人口空间圈层体系结构,但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房价水平、环境质量和就业率是影响长三角人口空间分布的关键性变量。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获取2013年和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夜间灯光数据、LandScan空间数据和POI时空大数据,运用多种空间方法对比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主聚副散”“西多东少”的不平衡发展特征,且逐渐显现为多节点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对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影响力最大,而自然因素的影响力最小。据此,本研究提出建设多节点支撑城市群空间格局、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加强政府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等建议,以期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巫细波  罗谷松 《城市》2019,(7):37-45
基于从酒店门户网站获取的广州酒店POI数据,采用核密度、 Ripley’s K函数和负二项回归方法分析酒店空间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笔者根据研究发现:广州地区的酒店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均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在广州中心城区、重要功能区及生态良好的外围区域均形成了酒店高密度集聚地,但新兴开发区域的酒店则明显不足。由于广州各街镇酒店数量分布存在过度离散特征,相对于OLS回归和泊松回归,负二项回归模型更适合于POI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通过负二项回归分析发现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区位因素和经济活力对广州各街镇的酒店数量分布均有显著影响,过于密集的人口及接近城市中心的区位都不利于酒店的集聚,而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经济活力则有利于促进酒店集聚。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及新型城镇化政策为川西北少数民族小城镇带来发展机遇,同时城镇空间的地域特色面临现代化冲击,研究小城镇的空间演变规律,对城镇空间的文脉传承有重要意义。以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典型的小城镇鲜水镇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田野调查、定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重建了城镇100年的演变进程。研究表明:鲜水镇在时间上可分为茶马互市(1662年之前)、宗教带动(1662—1910年)、立县更名时期(1911—1949年)、和平解放(1950—1980年)、震后重建(1981至今)五个时期;空间上,呈现出城镇功能结构沿过境公路扩展、街巷自然生长、城镇风貌汉藏融合的特征。影响鲜水镇城镇聚落演变的主要因素中,"茶马互市"和宗教传播、过境交通、地震、多民族融合是城镇空间特征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8.
从人居环境系统视角出发,以2015年大连中山区年鉴和Land Sat8卫星图像解译的居住用地数据为基础,通过ArcGIS 10.2技术和突变模糊隶属度,实证探索了大连市中山区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中山区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较高但各区域内空间差异显著;研究区域内的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效率分为三个等级,高度集约利用、中度集约利用、低度集约利用分别占居住用地总面积的29.54%,30.54%,39.92%;中山区居住用地集约利用分布格局,形成以中部为中心向四周逐步递减的集约利用分布格局。最后,以期为大连市城市相关规划与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值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轨道站点地区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土地空间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地区,因此对轨道站点的周边地区规划研究显得尤为紧迫。本文选取了重庆轨道交通的六个中心型站点作为研究对象,使用GIS对站点周围800 m范围进行矢量化绘制,获取基础的量化数据。分别针对站点地区的空间效率以及空间质量的建立客体紧凑度和主体紧凑度评价指标,对每个站点的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然后,进一步从宏观层面研究不同指标结果的影响机制,发现地理环境、区位因素、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是站点地区空间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轨道站点地区空间的优化策略,为轨道站点地区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激进的旧城改造和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特别关注经济效益而缺乏足够的文化关怀,致使城市空间的整体性文化特色遭到很大破坏。就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城市规划的新维度——城市空间文化规划,试图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城市规划体系。同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城市空间文化规划中目标体系的建构,其中宏观层面指在城市整体层面上落实空间文化发展战略,构建城市空间文化的主题和网络;中观层面指在城市次区域或街区层面上提出一套有针对性的城市空间文化目标体系;微观层面指在地段和空问单元层面上落实具体的空间文化目标,结合具体的空间地段塑造场所精神。城市空间文化规划不等于广义的城市文化规划,其主要任务是将城市文化要素落实于城市空间,从空间规划上给予保障与配合;其基本思想是主张建构自觉、明确文化导向的城市规划设计体系,将文化内涵更明确而有机地融入物质空间对象。在今天,通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城市空间的历史遗产保护已成为共识,但新城空间的文化品质和新老城空间之间的文化衔接往往被忽视,而启动城市空间的文化规划,可以全面实现城市空间文化的复兴和振兴。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超大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以广州为例对道路交通安全现状、问题和改善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对过去20年道路交通事故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2019年交通事故的深入挖掘,得出交通事故的变化趋势,以及空间分布、涉及车型以及所在道路类型等分布特征.通过分析不同道路类型、车辆类型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相应改善对...  相似文献   

12.
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村落是我国乡村聚落千百年来的文化遗存,它们既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结果,又承载着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研究以秦巴山区的14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分析考证、GIS空间分析和相关数理统计方法,探讨秦巴山区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在时间分布态势上,各地区对于传统文化遗存的重视程度有提升,区域内保留至今的仍以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村落为主,具有多元丰富的民族特色;二、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型特征,集中分布在通江县、昭化区、汉滨区、文县和嵩县等地区,形成以四川地区为主要集聚区,其他省份有次级集聚区的"单核集聚、多区共生"空间格局;三、由于秦巴山区复杂的人地关系矛盾,形成了以复杂自然地形主导、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互馈的耦合机制,影响了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3.
姜培锋 《现代交际》2014,(7):111-111
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它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具有如下特征:人类知识编码化、定量化、系统化;生产者知识化;知识创业者生产化;经济发展可持续化;资产投入无形化;社会组织信息网络化;世界经济一体化;支柱产业高科技化;经济决策管理知识化。可见,知识已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的枢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国图书馆正处于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乃至于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转型阶段,本文将追溯图书馆宏观层面发展模式,以期为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原则"开创了语用学研究的新途径,也被证明是说明性语篇连贯分析的一种新视角。以奥巴马2012年竞选总统的演说为语料,用目的原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劝说语篇的连贯程度与特点。结果证明:在宏观层面上,目的原则有效地揭示出语篇的整体结构布局的特点、理据以及宏观连贯特点和层次;在微观层面上,目的原则有效地揭示出段落内部呈现出四种目的关系即支持性目的关系、澄清性目的关系、对比性目的关系和复合性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主流的互联网地图均提供了路况信息,但对于城市规划、交通管理而言,仍存在难以长期量化评价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的问题,尤其是无法根据规划、管理的需要进行定制化区域交通运行评价。通过Python语言调用互联网地图的路径规划功能,处理得到有效、精细的道路网络和路段自由流速度等信息。根据路径规划数据和主要路段的交通流量数据,采用相关规范算法,实时计算得到研究区域内城市道路和区域交通运行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路段和路网的交通态势实时辨识,以路径规划获取全路段道路状态,增强了系统的完整性,以流量为权重的区域指数实现了区域交通状态的可量化和定制化,完善了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6.
移动定位大数据包括手机信令数据、移动互联网LBS数据等类型,是表示个体活动时空特征的轨迹数据。在移动定位大数据中依据轨迹点的时空特征规律能识别出个体活动的居住、工作、游憩等特征点,计算上述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获得居住、工作、游憩等功能之间联系的流向和流量特征,获得传统数据无法反映的城市功能空间分布以及城市功能联系的时空特征。由此,移动定位大数据支持建成环境规划设计有密度出发和联系出发两种应用途径。联系出发的途径能支持区域城市关联、职住空间关系、城市中心体系、设施服务水平等方向;密度出发的应用途径能支持城市人口规模、街道活力分析等方向。移动定位大数据测算居民活动特征还只是一种推测,在应用方法上要避免"黑箱"方式,对移动定位大数据测算结果一定要结合传统数据进行校核,提高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王春兰  查波 《城市观察》2013,(2):159-165
随着都市区这类新型城市化空间形态的发展,对大城市外来人口问题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总量变动的探讨和空间无差别化的政策设计。近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外来人口分布正扩散到全市的各个区域,呈"面状侵入"的发展态势,其中远郊区外来人口增长最为突出。外来人口与上海市户籍人口居住空间的交叉、重叠、渗透将普遍出现在全市各个环带。外来人口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结构特征在都市区内部均呈现比较明显的环带差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大型居住区规划建设等对外来人口分布变动产生较大影响。二元城市管理模式下,外来人口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压力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为此应设计一套具有空间响应性的公共管理与服务机制。上海各类属性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环带差异特征,这些都是将来精细化政策设计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受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往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是在"城市"和"乡村"二元格局的宏观层面进行考察,鲜有从"县域社会"这一层面进行探讨.深度访谈发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县城儿童和村庄儿童具有异质性的家庭文化资本,具体体现在父母的文化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态度和动机、父母的教育期望、父母自身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时间和金钱)、父母与子女的代际互动以及父母与学校教育的互动等方面;在"影子教育"方面,县城儿童是"圈养"和"规训"的童年,而村庄儿童是"散养"和"游戏"的童年,体现的是区隔的课余生活世界.县城儿童和村庄儿童不平等的"双重"文化再生产机制阻碍了县域社会内良性、有序的阶层流动,使得县域内的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相似文献   

19.
乡村聚落的发展受到区域城镇发展的巨大影响。我国现阶段主要在县域范围优化村镇聚落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因此把握县域范围村镇聚落体系的空间演变规律与驱动因素是乡村规划的关键环节。文章从城乡互动的视角,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基于人地关系与用地转化测度建设用地演变的特征,探讨了城乡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发展演变过程分析驱动力,揭示城乡互动发展背景下村镇聚落的演变机制。结果显示城区主要为紧凑型增长,城区边缘及近郊村镇则为伴随着乡村城镇化的外延型增长,远郊村镇大部分为收缩型,有少量空心型。地理探测器的分析显示出乡村与城镇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明显差异:自然条件主导了乡村的发展;区位、社会经济条件则是城镇发展的主导因素。同时乡村发展又与城镇密不可分,产业协同与转型、人口迁移以及道路港口的建设是永川乡村就地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增减挂钩的相关土地政策则是城乡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应根据村镇聚落发展规律,分区分类精准施策;可构建与城镇产业协同互补的乡村现代农业产业链,培育多元发展引擎;并通过制度改革促进资本、人力、土地在城乡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基于大众点评网获取的餐饮业空间分布和评论数数据,应用空间句法模型对重庆地铁各站周边代表商业活力的餐饮业分布状况进行了空间分析。在已有对地铁客流量数据和地面交通流量数据分析的成果之上,交叉验证了空间句法模型对交通流量和使用功能两个方面分析的适用性。研究的结论显示重庆局域空间连接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自身可以反映出城市中心的等级和作为"超链接"系统的大尺度范围交通网络的连接机制。此外,基于大众点评网上的各站周边餐饮业分布和评论数信息,对比了重庆各地铁站点周边餐馆数量与评论总数和真实各站客流量及空间句法局域计算参数的差异,研究结论显示作为虚拟空间中的"超链接",网络信息技术与真实空间中的地铁系统类似,对城市空间的既有等级起到了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