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对全球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风险,需要思维方式和理论范式的转型.韧性城市是近十年来,国内外兴起的新的城市发展理念.然而,对于韧性城市的理论、 评价方法及政策实践还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笔者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分析了韧性城市的内涵、 理论基础及评价方法.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可基于韧性理论和IPCC风险评估框架,区分不同灾害类型,开展我国韧性城市的分类评价.笔者的研究有助于推进国内对韧性城市的研究和关注,并为我国正在开展的海绵城市和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合理的空间规划和管理导致了城市蔓延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并带来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以及公众健康等挑战。随着健康城市逐渐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理念,构建健康的城市交通要素和交通系统变得日益重要。然而,我国交通规划与管理范式仍以保持交通畅通,尤其以机动车的通行效率为主,而相对忽视了对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健康效应的关注。在健康城市理念和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剖析健康城市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并进一步理解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在支持健康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最后提出基于健康城市理念的交通规划启示。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管理发生了新的变化,其在行政管理职能方面更多注重服务和监督。但是由于过去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的社会发展中遗留许多问题。本文阐述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的发展历程,根据我国当前在建设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在新时期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之后,新时期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管理发生了新的变化,其在行政管理的职能上更多的是注重服务和监督。本文阐述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的发展历程,根据我国当前在建设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新时期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韧性作为现代城市应对不确定性变化和威胁的新范式,也是维持城市系统正常运行的有效途径,明确韧性城市的定义内涵、核心机制和评估策略对其实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总结韧性的研究缘起、核心机制和认知观点。其次,阐释韧性城市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从多个角度对其定义进行梳理,简要分析韧性与适应性、可持续性间的关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城市韧性归纳为两种类型:城市"特定韧性"和城市"一般韧性",在此基础上对韧性城市的评估体系和提升策略进行归纳。结果发现韧性模式的确为城市复杂问题的解决的有效范式,但仍需要在韧性分类研究和因地制宜的标准体系等方面进行继续提升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尽管国际合作和自主探索两条路径在韧性城市建设的重点设定及具体举措上明显不同,但总体上都对我国韧性城市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在宏观层面,政府对韧性城市建设的引导意识和规制能力仍在形成阶段,应进一步明确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在微观层面,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治理主体缺乏对韧性城市建设进程的感知力和参与度,尚未树立起韧性城市的发展理念。与此同时,两条路径的韧性城市建设实践都为解决当前复杂城市问题开拓了思路、提供了可能、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石晓冬  黄晓春  高雅  张佳怡 《城市》2023,(5):105-113
本文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提出的以“风险”为核心的决策理论基础,辨析了国际前沿适应理论,总结了国际机构适应性规划框架,分析了主要国际大城市的气候适应性规划案例,明确了适应性规划的五项重要内容。这五项内容包括:气候变化趋势分析与预测、风险与脆弱性评估、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适应性规划策略和适应性规划实施。提出了“预测-评估-规划-实施”的“四部曲”式气候适应性规划技术路线,构建了系统完整的气候适应性规划技术体系。在具体应用上,首先以北京为研究对象,对北京市域范围内气候风险区划及适应能力进行全面扫描,进而构建全方位、多险种的策略体系;然后进一步将视角从市域深入社区,并在社区尺度探索人与建成环境并重的气候适应性规划方法;最后在首都核心区进行具体实践。基于以上探索性研究,提出北京在城乡规划体系中体现气候适应性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面向社区高质量发展与数字化转型需求,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智慧社区的政策与实践发展脉络和演进特征,包括住区智能化探索、社区信息化基础建设、人本导向的社区智慧服务惠民建设、可持续发展数字社区建设4个阶段,并总结了当前智慧社区的发展困境。其次,提出了“数字友好”的智慧社区发展理念,基于对“数字友好”理念内涵的解读,从智慧社区的人本导向顶层规划、平台一体化协同机制、安全可信运维机制与动态更新机制等方面解析了“数字友好”智慧社区的实现路径。最后,提出了智慧社区应进一步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体系融入和应用示范模式推广等方向进行探索优化,以期为智慧社区的可持续、人本导向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学界公认的传入我国的时间大概为20世纪80年代,而经过深入挖掘,长春作为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中唯一一个寒冷地区的城市,在20世纪30代初即在东西方营城思想的共同引导下进行了城市尺度的生态规划及生态实践探索,是我国罕有的较早运用生态规划思想及生态智慧观建设实施的城市,将我国城市开展生态规划实践的时间向前推进了近半个世纪,为我国生态城市理论方法系统的完善提供了有力证据。通过对长春市经典的、已实施建设的"流绿空间"体系的提炼,也为我国城市生态规划实践研究提供一个典型的、鲜活的范式及城市案例。且在对长春市近百年来城市发展演进史的回顾基础上,从生态规划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与生态蒙昧嬗变进行解译,通过与同时期、同级别和同类型城市的生态空间特征进行差异性对比,剖析10余个历史时期长春生态实践历程中生态规划思想内核的特点及其变化,对长春市生态规划思想内核萌芽、波动和复兴的嬗变进行解读,能够为未来其他城市的城市双修提供新的生态智慧范式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建设韧性国土空间的重要性成为各国普遍共识。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风险及韧性的研究现状与现存问题,构建了基于城市安全治理五维体系的韧性城市建设理论框架,并以南京为例,开展了韧性城市建设实证研究。研究提出了在大城市韧性水平提升、韧性城市建设方面的若干策略与启示,为我国开展建设韧性国土空间研究与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萌  张茜  赵维姗 《城市》2021,(6):46-52
科学、精准、规范、鲜明的确立城市定位,对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空间安排等都是首要问题,也是城市各类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笔者以云南省曲靖市为例,探讨了新时期城市定位的表达范式和多维分析方法.在梳理城市定位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领域—值域"的城市定位表达范式,进而以曲靖市为例,具体阐述了新时期城...  相似文献   

12.
赵炜  雷成涛  张莉  卿粼波 《城市》2023,(5):63-72
在智慧韧性城市加速建设、基层风险治理能力亟待提升的背景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在社区层面的传导和实施技术需求更加紧迫。本文从社会培育、规划方法和智能技术三个维度剖析了城市社区防灾规划的相关经验,阐述了基于智能技术的城市社区防灾规划的重要作用,构建了以防灾分析决策、动态防灾空间、防灾管理服务为主体的社区防灾规划框架,明确了智能技术贯穿始终的规划流程,并以天府新区正大街社区为例,说明了城市社区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的程序逻辑、方法要点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王晶晶 《城市》2018,(3):48-58
低碳社区是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社会的基础.笔者旨在对我国的城市低碳社区研究背景、基本议题及理论框架进行文献梳理,分析归纳当前的研究谱系,继而探讨如何推动城市低碳社区研究的深入.近十年来,我国的城市低碳社区研究从介绍西方经验、解读低碳政策向研究我国具体问题转变,使我国学者对城市低碳社区研究的自主性逐渐觉醒.未来更深入的城市低碳社区研究可有以下几点方向:一是加强对经验的深层剖析和理论归纳;二是建立基于我国经验事实和情景的本土化理论框架;三是推动多学科研究向跨学科研究演进.  相似文献   

14.
社区被视为体现城市韧性的典型代表,也是近年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议题。2020年的新冠疫情是对城乡韧性的集中考验,社区更成为直面病毒的主战场。作为社区的基本组成单元,各个城市的居住小区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自组织能力为未来社区韧性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成都市作为全国千万以上人口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其小区的防疫响应是全国小区的缩影。本文试图通过对成都小区防疫响应的总结,对提升社区韧性建设提出规划层面的思考,包括从空间导向走向人本导向、利用移动社交平台推动公众参与、增强规划弹性应对发展变化、将风险管理意识融入规划全过程以及运用智慧技术助力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论述社区及城市社区概念和涵义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城市社区的研究历程,阐述了城市社区地理学的空间性研究现状,尝试性地探讨了我国在城市社区服务、治安、文化、经济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讨论了我国当前在城市社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概述了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的前沿问题与趋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社会治理"政治话语和社区多元化权力的结构格局,从网格化管理模式与社区自治的运作关系研究入手,构建了当代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模式,首次提出了"多元复合化治理"的新概念。文章通过梳理和总结网格化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及所面临的时代性挑战,并基于行政权力与社区差异化利益诉求对立所造成的基层社会制度性"断裂"这一事实,提出了突破网格化管理理论和实践困境的创新行动逻辑,进而尝试建构全新的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可操作性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努力克服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负效应",促进社区治理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7.
针对滨海城市雨洪灾害“孕灾机制复杂、风险暴露度高、承载体脆弱”等典型特征,应用多源数据与智能分析的雨洪灾害智慧识别技术,提出了多尺度规划协同的韧性防灾布局的规划思路,建构了应对滨海城市雨洪灾害的“宏观—中观—微观”多尺度智慧—韧性海绵城市规划方法。结合闽三角城市群—厦门市—杏林湾片区三个典型尺度,进行规划应用探索,包括流域—城市群层面的孕灾环境与承载体脆弱性解析、区域生态海绵系统格局建构,城市层面的雨洪脆弱性评价、承洪韧性空间结构布局、土地利用规划与避灾场所布局,街区层面的分单元差异化承洪韧性规划设计及雨洪风险智慧监测与导控,为滨海城市雨洪灾害的智慧识别与韧性防控提供系统化的理论方法及实践应用支持。  相似文献   

18.
汪长城  张红喜 《城市》2015,(8):46-49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行各业在新常态下将迎来新的挑战和变革,城市发展自然也将进入新常态,并将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城乡规划作为优化城市布局、合理安排城乡空间结构的重要依据,在新常态下,更是要协同城市职能体系发展一体化和区域空间发展目标的战略实施。因此,从大环境的变化特征出发,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应打破以往传统的思路,在多规融合中引进规划新思路和新技术,将城市发展战略和各领域发展目标任务与空间布局、管控有机结合,以适应新常态。这是当前和今后城乡规划工作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规划界面临的工作重点;如何适应新常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是规划界工作的难点。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限制或扩展了人的行为,以此牵引空间需求并塑造城乡形态。而城乡规划的本质即是人类社会对空间需求的集体意志,是权衡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等无边界因素之后的集体选择。城乡规划在新时期融入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但由于边界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明朗、效果不直接、责任难认定等原因,在积极贡献的同时,承受了较多质疑甚至不实之责。为了更加清晰地认知空间规划及其政策,可以借鉴西方城市发展和规划理论探索经验,重新认知和区分规划领域学理、法理、机理的内涵与差别,同时,探讨提升空间规划政策绩效的路径,大体包括推动经验判断转向情景演算、识别实施传导机制、划定可试错的领域并完善纠错机制以及促进规划政策全过程的知识积累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柴玲  暴向平 《公关世界》2023,(5):130-131
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发现存在着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理论、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性、培养环节脱节的问题,使得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不相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立足地方及企业人才需求,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不断探寻改革发展路径,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路径,改革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