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丙申金秋,在北京胜利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为更好地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我们送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2016年,迎来了全面从严治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2.
在深入学习实践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我们送走了"十三五"的最后一年——2020年,迎来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本刊编辑部向全国广大读者、作者和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各界同志们、朋友们致以新年的问候和诚挚的感谢!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擘画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过去的一年,随着十九大各项重大部署和"十三五"规划的全面推进落实,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面前。  相似文献   

3.
新年献词     
正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我们送别了努力拼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阔步前进的2013年,迎来了蓝图绘就、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而又充满希望的2014年。值此辞旧迎新、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日子里,本刊编辑部向全国广大读者、作者和多年来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各界同志们、朋友们,致以新年的问候和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4.
5.
改革开放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实现权力运转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法治体系概念的由来出发,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理论从法律体系发展到法治体系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并对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涵以及如何在制度实践中有效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出了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的看法和建议。认为当下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法治工作的重点,并且要正确处理法治体系化思想中如何贯彻落实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的问题,指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涵作为全民普法工作的核心内容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作为资产阶级的话语体系,自由化思潮在我国改革进程中以人道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论等样态先后呈现。这些理论样态,尽管时机选择不同,但诉求不变,都是意图歪曲、消解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尽管话语表达不同,但本质不变,都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伪装与变种;尽管渗透领域不同,但意图不变,都是使社会主义中国改旗易帜而走上邪路。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应对自由化思潮挑战,须保持警惕性,以防范无时不在的意识形态渗透战;须保持批判意识,以揭露自由化思潮的理论本质;须保持政治意识,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须保持阵地意识,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10.
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热潮中,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08年。值此辞往迎来的时刻,我们满怀激情地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认真严肃地思考新的一年的任务。在2007年本刊的新年献辞中,我们曾提出要处理好今与昔、实与虚、破与立、编与读的关系,做到旗帜更鲜明,面貌更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不仅是哲学、伦理学和法学领域的学术问题,也是国家治理领域的政治问题。“以德治国”是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对“以德治国”这一重要思想的深入探讨,以及当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分析传统中国处理德刑关系的历史经验入手,以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为主线,重点论述“以德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构中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强调“法德兼治”符合当代中国法治需求。  相似文献   

12.
13.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我国的法治体系尚未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需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推进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先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因此,完善法律规范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对立法先行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做了几点思考展望:一是以"以人为本"法律观引领法律体系的完善;二是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三是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构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法体系具有的法制建设和法学发展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回顾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法体系建设过程,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法体系不但要继承中国粮食政策与法律史上的本土资源,还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粮食法治建设经验,而且对于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法体系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也必不可少.提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法体系的基本框架,涉及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战略大环境的转变、法律方式的拓展、法治整体规划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话语生成呈现出并行、衔接、均衡的特点.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语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思想内涵得到新的发展,映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全面依...  相似文献   

16.
解放思想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推动了改革的方法论创新。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继续解放思想,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激发广大人民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活力,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7.
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进展,2013年国家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马工程"咨询委员会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进行了重新修订。新教材中对法治教育的内容做出了重大调整,打破了原教材的体系结构,并对内容进行了删减和增添。笔者将其总结为"三个转变",即从"法律制度"到"法律体系"的转变、从"法治精神"到"法治理念"的转变以及从"法律意识"到"法治意识"的转变。高校法治教育内容的新变化对高校法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公民法治素质的培养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只有对法治教育的新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把握,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高校法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内法规的溢出效力是党内法规超越管党治党的传统界限,而能够调整国家事务、社会事务,规范非党组织与党外人士的一种约束力。党建的“必需”理论、党的领导权理论、党政合作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证成了党内法规溢出效力的正当性,也为厘清党内法规溢出效力的边界提供了理论指导。党内法规溢出效力表现相当复杂,但在长期的法治实践中,实际上形成了AX型、AY型、BX型、BY型。为了充分发挥上述类型的指引、塑造、评价功能,应重点明确其内涵特征,并从中梳理出党内法规溢出边界的判断基准,即AX型的“必需”基准、AY型的党政共治基准、BX型的政治判断基准、BY型的直接管理基准。  相似文献   

19.
[提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明了新的时代特征,明确了中国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表明人民需求的范围在扩展、水平在上升,对国家治理的要求也在提高。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解决这一矛盾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以人民为中心”是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价值原则,要求精准把握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必须立足于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20.
党内法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之间的协同适用程度,是决定法治国家与法治政府建设进度的重要指标。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体系存在对应关系,但重要问题还是在于两者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其中衔接包括主体限缩后的衔接与监督处理措施上的衔接;协调则存在于同类情况不同表述方面的协调以及同一问题相关规定方面的协调。在此基础上,需要确定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衔接与协调的映射关系,注重协调目标趋同而非盲目求同,以制度创新解决特别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与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