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来,如何保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的质量,提高命题水平,一直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核心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根据教育测量学的一般原理,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测量特性、命题原则、技术方法和组织管理等四个方面逐一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目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工作中的三个热点问题──难度确定、及格线控制和题库建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2.
用动态认知逻辑特别是话语表现理论为主要研究工具,充分考虑语境因素,探讨命题态度句的语义解释,得出的结论是:(一)命题态度句的语义依赖于被报道的信念和解释者对信念主体的认知状态的表征的其它元素的交互作用;(二)对命题态度句的处理揭示了语义的动态更新过程。  相似文献   

3.
回顾近年来高考命题人员在作文命题上的思考,指出其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考生的机遇;提出除了应注意“ 指挥棒”因素之外,还要考虑到真实性、可写性、选拔性、标准性、同一性。  相似文献   

4.
历年高考作文命题,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研究材料。纵观近十几年(1990年-2003年)的高考作文,总会看出某些思路和趋势的东西。首先,它注重思想道德的教育意义,其次,越来越注重学生思维的创新,再者,表现出对现代科技和未来的关注。从命题内容来看,由偏向成人社会哲理视角转为学生本位的体察和感悟。虽然,高考作文命题者煞费苦心,力求做到新颖、有创意,能够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但命题的这种内在的稳定性是命题者首先要考虑的。本文联系近1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分析了作文命题的这种内在的稳定性,准确体会和把握高考作文命题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规律性的东西,对于作文教学和科学备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辩证唯物主义教科书告诉人们个界是可知的;认识是可以被转告的;真理是有用的,有用未必是真理。但通过对这些命题的进一步分析,我发现在对它们作肯定的理解的同时,还有充分的理由对它们作否定的理解。于是,就不由得要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一、人能胜彻底认识世界吗?现行的哲学教科书在批判不可知论时,指出人能够认识世界,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的教科书则进一步指出“人能够彻底认识世界”,并认为这是科学的可知论的命题。对此,我则不敢苟同。我觉得这是两个不同的哲学命题。它们不仅有量的差异,而且有质的不同。前者是辩证唯物…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逻辑中,否定命题和负命题有其相似之处:语句表达上都带有否定词,命题内容即命题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上,或是对事物情况具有的性质的否定,或是对事物情况存在的否定。如何辨析否定命题与负命题的逻辑特征,无疑对正确掌握这两种命题形式及推理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命题及命题形式的分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传统的分类方法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为了对命题的种类和形式作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明,笔者提出三个原则其一,不同系统区别对待;其二,主逻辑词决定命题形式;其三,种类服从形式.  相似文献   

8.
自康德以来的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在本世纪50年代受到了奎因的激烈批评。奎因认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是不存在的,相信这种区分只不过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信条。本文从维护传统的区分的立场出发,通过对奎因的批评的分析,指出了奎因的批评在三个方面的缺陷。结论是:奎因的批评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9.
命题形式是用符号来表示的,但命题形式是不是就是命题的符号化?传统逻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数理逻辑却使这个问题变得复杂起来。数理逻辑的谓词逻辑对非逻辑常项的引入,导致了命题的符号化和命题形式之间的相对分离,使命题形式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命题的符号化。命题的符号化可以借助非逻辑常项实现,但纯命题形式不包含非逻辑常项,在纯形式推演中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非逻辑常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新时期,面对国际和国内的发展形势创立的崭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思想成果:是指引我们党胜利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锐利的思想武器。这一理论体系极富辩证逻辑命题特色。从辩证逻辑命题的视角解析这一理论体系,对于我们深刻地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精髓,感悟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一脉相承的思维深邃、逻辑缜密的理论风格,自觉地实践这一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真和假两个概念在逻辑学中有不同的含义:一是在命题的特征中它们表达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否和客观实际情况相一致的问题;二是在同素材的四种性质命题A、E、I、O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中,它们表达主体对任何一个性质命题的赞成或反对从而相应的就是对其他三种命题的反对或赞成;三是在复合命题中,复合命题的真假是指肢命题的真假是否反映了由于逻辑联结项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逻辑关系的正误。  相似文献   

12.
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要蹲下身子平视学生,创造性地使用单元命题,活化命题要求,在命题与学生习作之间铺设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3.
在包含that从句的句子中,我们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句子仅仅是报道了某一个事实。对干这类句子的理解,我们无需考察主体的心智状态;另一类句子则相关于主体的心智状态。我们无法直接将它们对应干某一个事实。人们一般将后者称之为命题态度语句(报道)。在此基础上,我们区分了命题态度动词和其他的(that从句)引导动词。进一步,利用情境语义学和Remsey的相关理论,我们认为信念语句的解释可以由三个部分构成:信念者、被相信的命题(某一类情境)、支撑信念语句的说话者作出断定的命题(某些类情境)。  相似文献   

14.
命题三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论命题的分类 :在普通逻辑中 ,命题分成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两类 ,简单命题分成直言命题和关系命题两种。这种分类有无法排解的理论困惑。关系命题作为一种简单命题或命题 ,既不能研究非二元关系 ,也难以契合具体的二元关系。二论命题的作用 :命题在概念、推理、逻辑规律和论证中被公认为非主体部分。其实 ,概念是命题的浓缩和省略 ,推理是命题的转换和伸展 ,逻辑规律是命题的原则和要求 ,论证是命题的认定和解释。三论命题的性质 :基本命题形式具有公理的性质 ,人们在长期的经验中没有发现以它为前提衍生出假结论的事例。  相似文献   

15.
命题和命题显现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就区别说,命题是陈述句所表示而又断定的事实或道理,是静态的思维结构或图案之中的东西,不直接涉及思维主体,命题显现则指思维主体对命题的想象、理解、接受或思考、推演的动态的思维或思想过程。就联系说,命题就是命题显现的公开化、客观化或固定化,命题显现则是命题的心理化。没有命题,就没有相应的命题显现;没有命题显现,同样没有命题。命题与命题显现是论证知识或真理的客观性、批判各种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强有力的概念工具。  相似文献   

16.
传统形式逻辑直言命题理论存在着许多的弊端。一些现行的形式逻辑读本尽管做了些改进,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增加了新的麻烦。内涵命题与外延命题理论是当代形式逻辑的重要特色理论之一,它在解决直言命题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刻剖析直言命题中存在的弊病对传统形式逻辑的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蒯因和怀特反对把命题区分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蒯因用他的整体论否定了这种区分的合理性。怀特则认为,某些陈述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分析的或综合的,二者就如温度高低那样只有程度之分。普特南则用定律簇概念来说明为何某些陈述不能二分。在这方面他们都没有重视句子与命题的区别。按照文化共同体与命题的关系,可将一切命题分为三类。句子也许不能二分,但任何命题原则上都是可以二分的,只要是相对于适当的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充分条件命题与蕴涵命题产生的历史一样古老。在充分理解充分条件关系的定义基础上,完全能够区分充分条件命题与蕴涵命题。充分条件命题具有两个独立性,而蕴涵命题具有两个依赖性,它们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谁也不能取代谁。承认差异,让二者和睦相处,对于传统形式逻辑的当代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命题曾被定义为某些句子, 但句子没有固定的真值。 命题曾被定义为句子的意义, 但 “意义” 这个概念并不比 “命题” 更清晰。 还原论把命题定义为一种由可能世界、 可能的个体等组成的集合论性的构造物, 但这种理论意味着全部的逻辑真理表达的是同一个命题。 命题曾被定义为是一些态度 (如相信) 的对象和真值的承担者; 就是说, 命题是由它与其他对象 (如人, 真值) 的关系来定义的; 这种定义使人们有理由怀疑命题是否真正存在, 抑或是态度主体 (人) 的一种幻觉? 命题的内容可以千变万化, 但命题的内容却有共同的形式, 不仅命题逻辑、 一阶逻辑所表达的命题, 而且二阶逻辑等高阶逻辑、 非经典逻辑的命题, 都能纳入这种形式。 根据这一点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对命题的定义。 这样定义的 “命题” 概念更加清晰, 能让我们解决命题的同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的历史考察周春水,徐梦秋“在康德之前,哲学的发展曾使两个问题成为特别突出的──感官知觉问题和判断问题。”①前者涉及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后者则与主词和谓词的不同关系,亦即“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有关。对后一个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