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表题为《为什么他们要离开中国?》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前不久,一位长期居住在中国,娶了中国太太,并在中国生意很成功的英国人Mark Kitto在英文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人,为什么我要离开我热爱的中国?》的文章。他在文中说,在中国学习工作居住了近十多年后,中国的变化让他最终决定要带全家离开中国。像他这样热爱中国却要离开的洋人不止一个。  相似文献   

2.
对于“喜团聚,好饕餮”的中国人来说,出门在外,亲人和美食永远是心底最大的惦念。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5000万华人华侨,这个庞大的数字构成了中国的“海外军团”。他们中有努力求学的留学生,有尽心工作的白领,有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家庭主妇,也有辛苦谋生的技术工人。这些人可能巳经成为当地居民的一分子,也可能即将回到日日思念的祖国,或准备继续向另一个国家出发。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创新不是建立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要从全新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一项权威的研究报告指出,提升企业生产率的真正动力来自于竞争和创新。而索尼公司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他们对创新的领悟和把握,在索尼的企业文化中,为了追求梦想,必须永远创新,永远打破一切常规,永远尝试一切不可能的事。这也就是常说的“索尼的DNA”。作为主要参与随身听研发以及后  相似文献   

4.
向中国朋友敞开心扉中国朋友,我也能和你们分享一些秘密吗?当我来中国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梦想中国有一天不再需要外国专家,也不需要我,那将意味着中国不再是发展中国家。在中国使我知足常乐。但在我身边发生的事情又常让我难受,他们每天都叫我“老外”。这种称呼我听了不知多少次了。有时我对他们开玩笑地说,“我是新疆人”,他们都相信了。有时,当有人叫我“李同志”的时候,我非常高兴就像我的名字出现在单位的“精神文明”榜的名单里一样高兴。你们认为我在中国呆了10年,已经习惯“老外”这种称呼了吗?事实上,我永远不习惯,在…  相似文献   

5.
外国文教专家来华工作应注意些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华前的准备: 外国专家来华前应做好两项准备工作: 1、思想准备外国专家动身来中国以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前他们可能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参观过中国的一个或几个城市的风景名胜古迹,和中国人民的交往不深,对中国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也只是皮毛。这次,不同于以往的旅游,他们将在和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国度里与中国人民生活和工作一年或几年,中国人民是好客的,只要他们自觉地把自己融入中国人民中间,他们将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可能与中国和中国人民结下不解之缘。 2、物质…  相似文献   

6.
每个人做人办事的手段都是不一样的,可以讲,一个人就有一种手段.一个人就有一种靠自己手段获得成功的途径。手段从何而来?对于那些成大事者来说。他们善于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比较自己,从而避实就虚.找到自己人生的强项——自己究竟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并付出实际的行动。这个过程就是确立自己成大事的过程。不明白这一点.一个人永远就会沿错误的方向走下去。成大事的九种手段为:  相似文献   

7.
外教闪光点     
正外教们在中国任教,他们或严肃或亲和,或博学或幽默,或严谨或奔放,他们长于教学互动而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除此之外,或许你会发现他们身上其他的闪光点:可能是文化传播的使者,可能是令人感动的无私博爱,还可能是他们身上洋溢的乐于助人的侠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李庆生 《人才开发》2011,(11):28-30
杨丽萍出生在云南大理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贫穷,是她永远也抹不掉的童年记忆。因为家里非常拮据,他们买不起衣服,穿不上鞋子,更别说那些小孩子们最贪吃的糖果。  相似文献   

9.
我们这一辈子可能要在吃中餐中度过。这一辈子也许会永远生活在“中国情结”之中。这一辈子都会与那片古老的大地连在一起。即使加入了美国籍,把手放在胸口,凝视着星条旗,唱着“星条旗之歌”的时候,心里想到的可能还是中国。曾经看过一部非常好的电视纪录片《我们留学日本的日子》,讲述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生活。有一位看上去非常能干而精明的小伙子说:“我入了日本籍,叫日本名字,但我永远有一颗中国心。”这句话道出了我们这些人的情结。  相似文献   

10.
薛涌 《人才瞭望》2010,(4):76-77
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问题.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这种有问题的制度.造就了不合格的产品——大学生。正视前一点容易.正视后一点则很难。特别是大学生们,正好是独生子女一代.而且是在大事扩招的时代接受的高等教育。他们习惯于别人安排好一切,习惯于父母的宠爱、夸奖,不习惯于面对生活.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行。  相似文献   

11.
《人才开发》2008,(9):30-31
在动漫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今天.动漫业已成为众多国家的文化支柱产业.“动漫”在中国也早已是不陌生的词汇了。如今中国动漫几经沉浮.正面对又一个发展时期.广受社会关注。但在人们认为动漫将大有所为的同时.却有一些从小热爱动漫.有志于从事动漫工作的人放弃了他们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人分三界     
“人是三节草,三穷三富过到老”.毛泽东在湖南乡间的一句话。讲人是分阶段的.不可能总这样,也不可能总那样.一节一节.一段一段.穷到难时别馁,富到极时别躁。神.也不可能总在上头.鬼.也不会总在下头。关键是要提醒自己.在上头时别忘了,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建国50年来,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是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12亿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人才发挥了作用。建国之初,旧社会留给新中国的人才遗产不多,知识分子大约只有500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党对原有的知识分子的政策是团结、教育、改造,使他们能够适应建国后改造旧社会、建设新中国的需要。这一方针在贯彻过程中不可能没有任何缺点,但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与此同时,新中国大抓教育,培养新的知识分子,以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他们,很有成效。特别是在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会…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今社会中有这样一个人群,在人们眼中他们的外表“包装”得令人诧异:夸张的造型、怪异的服饰。但是他们的内心隐约中还充斥着理想与激情,他们的行为是那么特立独行,他们的价值观似乎也不被长辈们所理解和接受。对于他们来说,仿佛一切没有什么不可能。这让家长们,以及学校和社会对他们“另眼相看”,并一度感到无所适从。渐渐地,人们便以新新人类来称呼他们。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不难理解,可以说,是这个商业化的社会用现代科技手段塑造了这样一批人。  相似文献   

15.
我和薛林先生相识是在1993年秋.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吕进教授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主持召开的93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之后直至1998年,我们之间互有书信往来.尽管真正相交只有短短5年时间,但我对老先生的印象却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常常觉得我们已是相识、相处很久且永远也忘不了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可以被骗一生,一些人可以被骗一时,但没有人能让所有人被骗永远,一个民族不可能被长久地欺骗,更何况是中华民族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司马南在北京大学的讲演辞  相似文献   

17.
方六 《人才瞭望》2016,(1):91-92
回家过年,永远是中国人年底的主题. 从狭义来说,古人是没有"春运"的. 但从广义来说,从春节出现起,"春运"在古代就存在了. 为何过年时一定要回家 为何过年时一定要回家?据考证,可能与传说"年"是个恶兽有关.  相似文献   

18.
人一生下来就有很多能力,比如说生活自理能力。如果这种能力在婴儿时期的家庭教育中没有受到丰富的环境刺激,这种能力就会永远发挥不出来。但是如果父母重视婴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那婴儿形成生活自理能力后,由于在处理问题时能锻炼他们的意志,所以也为他们今后走向成功之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钮海燕  王启发 《国际人才交流》2006,(11):I0005-I0005
2006年9月30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亲切接见了荣获2006年中国政府“友谊奖”的49名外国专家和他们的眷属。温家宝总理首先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获奖的外国专家表示祝贺,对他们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表示感谢,并向所有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国际友人表示问候。温家宝对专家们说,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和平,需要友谊,需要朋友。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期盼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人民珍视并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坚持与各国人民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我们永远…  相似文献   

20.
两年前,我来中国作讲座,飞机上除了俄罗斯人之外,还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中国人,他们中有一个中国人提议一起唱一首叫作《莫斯科-北京》的歌曲,歌词与旋律从记忆深处浮现,整个机舱的乘客一起唱着:“俄罗斯和中国是永远的兄弟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