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问:由两个阿拉伯数字“1”所组成的最大数是多少?大家都能很快回答:“11”。又问:由三个“1”所组成的最大数是多少?大家也能很快回答:“111”。再问:由四个“1”组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恐怕很多人会脱口而出:“1111”。然而,这个回答是错误的。正确的回答应该是“11”,即”11的11次方”。人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呢?这是由于人们在思考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对同类问题或相似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沿着一个方向去思考,寻求唯一答案的惯性轨道。这种惯性轨道,在思维科学上叫做“思维定势”,或者叫做“求同思维”。本文就新闻记者的特殊思维方式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采访     
记者:“这届南非世界杯,你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希望刘翔能早日痊愈回到赛场,南非世界杯将是证明他实力的最好舞台。”“……我们换个问题,你最看好哪支球队?”“当然是中国队!”  相似文献   

3.
《人才瞭望》2003,(2):43-44
在众多的面试答辩试题中,有些关键的问题是一定要注意的,而且这些问题正是考官用来判定你是否有能力竞岗的关键问题。一、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有关这一主题的其他变化形式包括:“你认为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你的上司批评你最多的一点是什么?”“在你过去的上司中,谁会给你作最差的评价?为什么?”对于这种问题,竞岗者千万不要老老实实地自我剖析,在面试答辩中向考官呈交一份关于自己的缺点和工作中失误的“供状”,这是一种有勇无谋的鲁莽之举。但把自己标榜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在以往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从来没有失败经历的圣…  相似文献   

4.
庄子拜见鲁哀公。哀公说:“我们鲁国有很多儒士,可是却很少有人以先生为榜样。这是为什么?”庄子答:“这是因为鲁国真儒士太少了。”哀公问:“鲁国穿儒服之人到处可见,何言其少?”庄子答“据我所知,真正的儒士未必穿儒服,穿儒服未必是儒士!如你发布命令;‘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如穿儒服,则判死刑!’而后你看结果如何?”  相似文献   

5.
俗语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官者凭什么“造福一方”?凭自己的一头二臂?显然不行(即便有三头六臂也没有用)。靠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这也不够,因为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俗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明证。  相似文献   

6.
雷俊 《人才开发》2011,(1):10-13
“如果高盛邀请你回去,你会如何选择?”面对这个问题,已经升任沪上某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李诚只是略作思考,即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想我还是会选择留下。毕竟这是上海,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苏晨来班里找我的时候,我正在和林树抢夺最后一片可比。看他提着袋子,我提出疑问:“这是什么?”苏晨有些不自然:“裙子。”我两眼放光:“送我的?”苏晨咧开嘴笑:“地球人都知道裙子是不适合你的。顾晓染,许艳快生日了。你帮我在裙摆缝上三个字。”苏晨腼腆地低下头,“你懂的。”  相似文献   

8.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同科登第,在中国文学史上传为佳话。苏轼兄弟是如何创造这个佳话的呢?苏轼贬官黄州时曾说他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答李瑞叔书》),足以说明一个基本事实:一代大文豪的苏轼,青少年时代也和许多普通人一样,差不多将全部的学习精力都投入到“举业”中去。  相似文献   

9.
公司请来的大牌美国人力资源专家,先问了十几个培训参加者一个小问题:“你们说,开车的人进了加油站最想完成的事情是什么?”开车的人进加油站还能干什么呢?“加油!”超过一半的人都这样回答。从老师略显失望的眼神里,大家看出这显然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所以又补充了“歇会儿”、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同事们在闲聊时问我:“你八小时以内和人们一样照常上班,每年还能发表这么多文章,有什么诀窍没有?”我笑着回答:“说诀窍谈不上,我只有一个笨办法,就是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坚持不懈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作为一个普通的公务员,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者,但我自认为是一个勤奋的攀登者。1984年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我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自己的人生确定了一个目标认真读书写作,力争有所收获。在具体行动上,我要求自己八小时以内努力工作,八小时以外读书写作。撒切尔夫人在《政治错在哪里》…  相似文献   

11.
我是农民     
新官上任,为示亲民,与下属寒暄,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然后问秘书:“你呢?”秘书是长在城市的,谄媚道:“我是农民的孙子。”领导很满意,再问身边刚分来的一个朴实的大学生:“你呢?”该新同志憨厚地答道:“俺就是农民。”  相似文献   

12.
杜仁 《人才瞭望》2010,(4):95-95
书痴:指古代专心读书之人。陆游诗云:“白头尚作书痴在,剩乞朱黄与校雠。” 书库:是指博学饱识之士。《隋书·公孙景茂传》载:他“少好学,博涉经史”“时人称为书库”。  相似文献   

13.
周振 《人才瞭望》2016,(17):35-35
由西安出版社出版的《智慧树·同步讲练测》系列练习册,小学二年级下学期“语文园地三”第四题就古代民歌《敕勒歌》提出两个问题。其中一个是填空题“:这首诗歌里写了一条河,名叫_______;还有一座山,名叫_______。”如此设计,显然是把“敕勒川”认定为河流名了。然而,“敕勒川”是河流名吗?非也!  相似文献   

14.
真话不全讲     
前些时.温家宝总理看望季羡林,温总理说:我喜欢看你的文章。讲的都是真心话……季老则说:“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好理解,这也是做一个诚实人的起码要求.但为什么又要“真话不全讲”呢?既然是真话.为什么有的可讲,有的不可讲?  相似文献   

15.
感悟三则     
有人问农夫:“种麦子了吗?”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16.
在人海里徜徉,会碰上形形色色的人,碰上正常人尚可正常来往,那么,如果碰到“三季人”和“垃圾人”怎么办? 不必忙着回答,让我们先弄清什么是三季人,什么是垃圾人。 先说三季人。话说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天早晨正打扫院子,远处走来一个身着绿衣的人。那人问子贡:“你是孔子的学生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那人继续问:“那你一定懂得很多东西喽。我请教你一个问题,你知道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吗?”  相似文献   

17.
缷任总统后的克林顿曾到亚洲某知名大学发表演讲。其间,一个学生问他:“克林顿先生,在您看来,小布什总统攻打伊拉克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这是个并非容易回答的问题,它涉及到一些敏感的国际问题。但克林顿不慌不忙笑答:“我想这完全是出于嫉妒。”  相似文献   

18.
许多年来学术界对洪秀全的研究大多持肯定的态度.研究的方法注重脸谱化。翻阅出版的有关资料不难发现,对青少年时期的洪秀全总是以“才学优俊”加以概括,而对封建科举制则加以全盘否定。近年我带着这个重大疑惑搜寻有关信息,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洪秀全只是在他居住的附近村子里学习优秀而已,“才学优俊”是洪秀全村里的人对他的评价,而当时他所在的村子里又能有几个读书的呢?可见他“优俊”的范围之小。  相似文献   

19.
一语惊坛     
●灾害成为捞钱的资本,救灾成了上升的政绩。●这差钱,那差钱,就是三公消费不差钱:这失修,那失修,唯有政府大楼没失修。●“蒜你很”、“豆你玩”,这样猖狂,底气在哪?●内部“接班”,“近亲繁殖”,品质差:公开招聘,“远缘杂交”,优势大。  相似文献   

20.
考试失败,出人头地比别人慢一步时,我们都很容易想:“唉,我失败了!”但仔细一想:“究竟是谁决定失败?”大部分失败者的宣言都是自己向自己说的,我们看看各种例子即可知道,这真是奇怪,我们变为“完全失效”的时候,在第三者的立场看来却仍有可为。这是我们太夸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