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前中国的汽车模具制造业,虽然有一定实力,但只能登上黄山,我作为一个登山教练,目标是要助他去成功冲顶珠峰。  相似文献   

2.
1993年5月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了一条让中国为之自豪的消息,中国大陆与台湾联合登山队,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登顶的6名队员中,包括4名藏族队员,1名台湾队员和1名汉族队员。但是,当天晚上,在北京的中国登山协会,又接到一条令人不安的消息,西藏的4名队员和1名台湾队员,都于当天安全下撤到779O米的五号营地,唯独不见北京队员王勇峰。天已黑透了,还不见王勇峰回来。珠峰脚下5200米处的大本营里,坐阵指挥的大陆与台湾登山协会的领导非常着急,一遍一遍通过对讲机询问撤回五号营地的五名队员。一名藏族队员说在第一台阶…  相似文献   

3.
有人曾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一在大西北山区,有一个贫穷的老山农。一次偶然机会,发现了一个金矿,这个金矿作为国家开采价值不大,但他个人却发了大财。为厂表明自己有钱,老山农买了一部汽车.每到节假日他就将车开到附近的城镇,看到左边有熟人,就将车开到左边与熟人打招呼,看到右边有熟人,又将车开到右边与熟人打招呼。他的车忽左忽右。但却从没撞到一个人。为什么呢2原来他在车的前面套了一匹马。他不知道只要将钥匙拧动,汽车发动机的动力可以顶上几十匹马的力量,但他偏要用一匹蹩脚的马去拉车。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也正是如此,明…  相似文献   

4.
踏上三极     
在科学发展到人能登上月球,探测器能抵达火星的时代,人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又有多少还来知的东西?这是一个谜。这个谜深深地吸引着他。自他1963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跨进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大气物理所的前身)那一天起,他用了毕生的精力,破译地球之谜。青年时代,他攀上了珠峰;不惑之年,他去了南极;知天命的年龄,他到达了北极。他成为中国第一个完成地球三极科学考察的人。“地球是个小村落。”初次见到他时,他那种与自然相交甚深的泰然,让人心旷。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  相似文献   

5.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是“偶然的成功比失败更可怕”这句格言的生动注解。那个偶然撞树而死的兔子,成了守株农夫人生悲剧的转折点,他所遭遇的偶然性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只是短暂的惊喜,却让自己的一生成了千古笑柄。  相似文献   

6.
另一种成功     
姜仲华 《人才瞭望》2011,(11):81-81
美国人西绪弗斯是一名登山家。10年间,他已经成功地把世界几大高峰踩在了脚下。然而,在向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挑战时,他爬上了6000米的高度,却因为心脏原因不得不放弃登顶。就在西绪弗斯满怀失败的痛苦,准备回国的时候,他注意到了珠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群登山探险者欲攀珠峰,找了一位尼泊尔人做向导。向导凭借多年的带路经验,轻车熟路地引领大家向目的地进发。珠峰之险,世人皆知。可开始的时候并未遇到想象中的险阻,于是大家兴味渐浓,雄心逾涨,似有一鼓作气征服这世界首险之势。峰回路转,至一平坦处,此段正可高歌猛进,谁知尼泊尔向导却一屁股坐在山石之上,  相似文献   

8.
偶然机遇转行制琴 1950年,郑荃生于上海。出身于化工家庭的郑荃,思维也更接近于理工方式,动脑动手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从黑暗出发     
我有个朋友,是个登山专家,最近他送给我一本他出版的登山自传. 我发现他记载的登山时间,有的在白天,有的却在夜晚.我曾好奇地问他,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吗? 朋友说:“当然有.你没注意吗?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我们的登顶行动都是从黑夜开始的.”  相似文献   

10.
威尔逊是一名美国青年,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一家名为“赛洛克斯”的科技公司。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德国籍发明家约翰·罗梭。罗梭发明了干式复印机,威尔逊很看好这种复印机,就从罗梭手中把专利买下来,把它命名为“赛洛克斯914型复印机”,  相似文献   

11.
成功是稀缺的,但一定不是成功者偶然的获取.成功往往体现在个体,但每一个成功个案的背后,一定是成功者在其丰富人生中汲取多元智慧的集合。  相似文献   

12.
婚床     
她与他从偶然相识,一起走过那些相爱的甜蜜日子直到结婚。 构筑爱巢的预备工作,她和他都相中了一款宽大、时尚的原木婚床。 高价买来放置在卧室靠窗的位置,铺好被褥床单,放好雕花枕头,完了,两个人相视而笑,相拥滚到床上,爱意便在床上迅速蔓延开来,浓情溢满了房间……  相似文献   

13.
群体的智慧     
1906年的一天,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伽尔顿去一个乡村集市。 在集市上漫步时,他偶然来到一处“猜重量赢大奖”的比赛场地。一头肥壮的公牛被牵到展台上供大家品鉴,聚拢过来的人纷纷对这头牛的体重下赌注。  相似文献   

14.
认识刘震云可以说是10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刚从大学毕业只身一人到北京工作。出于热心,我的一位姑表从南方来信给我开了一份清单,全是他那些在北京工作的大学同学的联系地址。其中就有刘震云。信中还特意说,刘震云是写小说的,已小有成绩。我的这位姑表让我必要时跟他的那些同学联系,因为我在新闻单位、他并列的那些同学也都在新闻单位,都是同行,总会有打交道的时候。我当然很感激姑表的古肠热心,也乐于与他的那些同学建立联系。但我与刘震云的认识,却不是因为工作上的交道,而是完全出于对,1、说的喜好。大约是1985年初,我偶然…  相似文献   

15.
孙文帅 《人才瞭望》2009,(11):60-60
毕业前去北京的陶行知中学参加一次考试.在校史栏中偶然看到了一个《四颗糖》的故事。故事说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任校长时.有一次在校园里偶然看到王友同学用小石块砸别人.便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谈话.放学后.王友来到校长室准备挨骂。  相似文献   

16.
正约翰的全名是约翰·詹姆斯·韦顿,但他还有一个好听的中文名——乔远君。2008年,他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吉首大学,担任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的英语老师。2012年,得知约翰刚刚获得"潇湘友谊奖"的消息,想约他聊聊时,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也因此让我对他以及他与中国结缘的故事有了更多的了解。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第一次深入了解约翰就是因为这次采访。那时候,省里正在评选和表彰第六届"潇湘友谊奖"的获得者,他从4000多位参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6位获奖者之一。我有幸作为校报的记者约他做了一次专访,从那以后,我们几乎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17.
他敏锐地捕捉每一个新闻契机顾执中是上海市浦东南汇县周浦镇人,1898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木匠家庭。幼年时代,他家为了躲债,除夕之夜,常常东躲西藏。而童年的顾执中为了维持生活,他抱着家中仅存的一点东西出入高柜台的当铺,这种难堪的生活给顾执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这就是他后来充满着对旧社会的仇恨去从事新闻工作的原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名牧师介绍他到教会学校中西中学去读书,在那里他苦读了五年,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后来他又获得了到外国监牢、水上巡捕房等地方去教外国人学上海话的机会,他有条件接触外国人,英语说…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问任何一个欧美建筑系的学生哪一位亚洲建筑师他(她)最推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机会作会听到一个日本名字:安滕忠维。如果你再问他(她)今天世界范围内最崇拜哪一位建筑师,你恐怕又会听到安胜这个名字。奇特的胄是安滕没有受过正式的教育,更设学过建筑。1941年出生在日本大孤的安滕在成为建筑师之前是职业拳击手。不过他加入建筑师的行业也并非偶然。中学时代的安膝发现自己喜欢画速写,他进过画图学校。中学毕业后他并未进大学,却在许多建筑和室内设计公司取得了初步的经验。也许是从这时他开始认真地思考建筑,并为他日后决定…  相似文献   

19.
他,一个来自美国凤凰城的小伙子,自称具有混血儿最典型的特征——聪明、俊朗,更有着一颗爱心。一次偶然的旅行,打开了他中国之行的大门,从此开始了一段精彩的人生。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大龙(Michael Williams)。  相似文献   

20.
本来,我应邀专程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访问那些归国发展的留学生,却偶然听到吴维良的惊人事迹。他虽不曾出国,却开发出GDZ型锅炉烟气除尘脱硫净化器。这一成果,不仅能解决国内大气的粉尘污染,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更使我感动的,则是他为此所作出的巨大付出。 他于1945年的7月出生在天津的一个平民家庭。7岁,他到北京读小学;13岁,又返回天津读中学;高中毕业,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水运理工大学,专攻船体的设计与制造。随着年岁的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