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才瞭望》2006,(1):94-95
每每在朋友们的聚会上,都能听到对各自公司的牢骚,也不乏怀才不遇的慨叹,似乎每个人都对职业生涯有诸多不满,这种情绪曾经演化为一种流行病,甚至度成为许多职业人扮酷的时尚,似乎言必称“跳槽”才有职业风范,似乎干脆“下海”创业才够意气风发。  相似文献   

2.
取与舍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  相似文献   

3.
今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先后几次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一时间,举世瞩目,万民期盼。很多人都在想,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更加幸福”?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4.
在人海里徜徉,会碰上形形色色的人,碰上正常人尚可正常来往,那么,如果碰到“三季人”和“垃圾人”怎么办? 不必忙着回答,让我们先弄清什么是三季人,什么是垃圾人。 先说三季人。话说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天早晨正打扫院子,远处走来一个身着绿衣的人。那人问子贡:“你是孔子的学生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那人继续问:“那你一定懂得很多东西喽。我请教你一个问题,你知道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吗?”  相似文献   

5.
人有尾巴吗?若说有,你拉出来一个让我看看,若说没有,为何人一骄傲就说“翘尾巴”,人一失意就谓之“夹尾巴”,还有“畏首畏尾’,“摇尾乞怜”,“尾大不掉”那么多与“人尾巴”有关的说法呢?可见人是有“尾巴”的,当然这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罢了,既有“尾巴”,必有功能,“马尾巴的功能”,是赶虫蝇、挠痒痒、保持平衡等,而“人尾巴”的功能则另有不同。一曰“翘尾巴”以示骄狂。人因事业的成功,官位的升迁,钱袋的鼓涨,甚至上司的几句夸奖,都能把“尾巴”翘上天去。而人一翘尾巴,势必头脑发热,目空一切,狂妄自大,也就离失…  相似文献   

6.
据某报载,一病人到医院看病。大夫问 病人:“您每天按时出恭吗?”病人深感奇怪, 干吗看病还问是否“按时出工”呢?照实回 答,已经几个月没有“出工’”了。大夫大惊失 色,一个活着的人,怎么能几个月不“出恭” 呢!大夫接着问:“您不觉得难受吗?”病人 说:“怎么不难受,有什么法子呢,下岗了没 有找到工作。”大夫恍然大悟,他的“出恭”同 病人的“出工”是两件根本不同的事。 其实,早知有这种误会,何不用生活中 的大众词语“大便”呢!“出工”和“出恭”@冯天生  相似文献   

7.
拾遗 《人才瞭望》2009,(2):78-78
毕业10年后,大学同学聚会。有的成了博士、教授、作家;有的当了处长、局长;有的成了公司老总;也有下岗分流的,给私人小老板打工的;还有赔本欠债的。当年一个课堂里听讲的学子,如今差别这么大,有些人不服气,说当初毕业的时候,大家学问、本事都差不多,可有的人机遇好,有的人倒运、背时——可谓世道太不公平了。于是,有几个人就去请教当年的班主任。老师只是一笑,然后出了一道题:10-9=?  相似文献   

8.
仅在6年前,“国家干部”还是足以引人自豪又颇令别人羡慕的身份,而今天,“国家干部”观念已逐步被人淡化,打破这一笼统称谓,取代原有国家行政机关于部的,是一种更科学、更准确、更切乎实际的称谓──公务员。“国家干部”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种区别于农民一线工人以及非国有所有制人员的职业划分和人事管理机制在建国以来运行了长达40多年。有了“国家干部”这个身份,就有了“吃皇粮”的资本,就有了衣食可保的“铁饭碗”。如果你不具备这种身份,那么,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有多么过人的才华,你都会被“国家机关”拒之门外!就…  相似文献   

9.
犹豫的境界     
几乎每个人都有犹豫的时候,仔细观察,我们便可从中看出不同的境界。孔子无疑是个有智慧的人,可是他坚决习:淡魁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子路他请教如何侍奉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人死后会去哪里,  相似文献   

10.
刘颇偿瓮直     
唐代的一本杂记中有个故事。一个风雪载途的寒冬.渑池道中许多载着瓦瓮的车堵塞在路上.车多路窄,冰雪峻滑,进退两难。偏偏又“日向暮”.而“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这时.有一个叫刘颇的人催马赶来,看到咽喉要道被一辆装满瓦缸的车子堵住.问曰:“车中瓮直(直通值)几钱?”答曰:“七八千。”  相似文献   

11.
教授,无论过去和现在,也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一种尊严和荣耀。“文革”期间,即使把教授批得一塌糊涂,贬低之、嘲弄之、羞辱之,但在百姓心中,教授也还是值得尊敬的“有学问、有本事的人”,反复地批,也是批不臭的。  相似文献   

12.
原来工作高效的自己怎么变得磨磨叽叽了?原来才思敏捷的自己怎么好像江郎才尽了?本来很认真敬业的人怎么变得应付差事了?干了半天也得不到上司的重视,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了? “不在状态”的情况很多人都出现过,有的人持续时间短,有的人却能持续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出现这种情况的间隔期,有的人长一些,几年才出现一次;有的人短一些,一年会出现几次。怎样走出这种工作疲软的尴尬境地?不妨对症下药。 情况一:高效快速派变成磨磨叽叽派 个案:做编辑的石磊最近就“沉浸”在这种惰况当中。本来她是个做事非常有效率的人,但最近发…  相似文献   

13.
《人才开发》2009,(7):57-57
一个人在他的工作单位或街坊邻里“人缘”好,是指他谦虚待人,有责任心,讲信用,助人为乐,与周围的人关系良好,大家都喜欢他。能以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的前两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要求自己的人,必定是有好人缘的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打工”一族已遍布了都市人生活的诸多领域,同时都市打工也融入许多新的时尚观念。街头“打工族”:何惧艰难困苦现如今,我们随便上街走一走,就会发现在路边坚小木牌的“打工族”。这些人都各怀一技之长,“木工全活”、“水工全活”、“批888贴瓷砖”、“泥工全活”等等,而这些了作又确实是城里人讲行家庭装修、家具翻新等必不可少的活计。只要我们上街转一转,保准能遇上几拨。“喂,师傅,生意怎么样?”在郑州市一家影剧院门前,笔者刚一开口,就有七八个人围了上来…  相似文献   

15.
公司请来的大牌美国人力资源专家,先问了十几个培训参加者一个小问题:“你们说,开车的人进了加油站最想完成的事情是什么?”开车的人进加油站还能干什么呢?“加油!”超过一半的人都这样回答。从老师略显失望的眼神里,大家看出这显然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所以又补充了“歇会儿”、  相似文献   

16.
“师父,你在仰望什么?”小和尚问。 “我在仰望星星。”老和尚说。 “星星离我们是那么遥远.你够不着它,也摘不下它,看它又有何用呢?”  相似文献   

17.
<正>1我们对时间感到既亲切又敬畏。亲切在于,时间与我们如影随形。譬如,几点下课?下一个会议什么时候召开?约会是几点?婚礼何时举办?孩子何时出生?敬畏在于,时间似乎让一切事物渐渐趋于消亡。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物理角度来看,时间是物体位移对人的感官影响形成的一种量。它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它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接续的秩序。时间似乎朝着一个方向流逝,一去不复返,表达着物体的生灭排列。  相似文献   

18.
许多年来学术界对洪秀全的研究大多持肯定的态度.研究的方法注重脸谱化。翻阅出版的有关资料不难发现,对青少年时期的洪秀全总是以“才学优俊”加以概括,而对封建科举制则加以全盘否定。近年我带着这个重大疑惑搜寻有关信息,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洪秀全只是在他居住的附近村子里学习优秀而已,“才学优俊”是洪秀全村里的人对他的评价,而当时他所在的村子里又能有几个读书的呢?可见他“优俊”的范围之小。  相似文献   

19.
“赝品”人才,就是人才中的假冒伪劣,但又不是百分之百的假冒伪劣。这种人,虽然并非技术上的尖子,管理上的行家,写作上的能手,但本事还是有一点的。他们精通“交际学”、“关系学”,头脑活络,口齿令俐,交游广阔,手腕“精明”,纵横捭阖路路通,能量极大。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这种人也有需要,还可以派点小用场。不过,领导头脑一定要清醒,对他们要控制使用,让他们在鞍前马后做些具体工作,而不宜  相似文献   

20.
最近,有许多专家针对培训市场都作了一系列的评论,如王印久老师的“江湖讲师骗术之三招九式”、“讲师家的猫”故事背后的无知、张会亭老师的关于培训师的门槛等,仔细拜读过后感触很深,个人作为“半个”培训师,既有同感又感到悲哀,既想说点什么,又感到有苦难言。培训师,到底凭什么去培训别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