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钓鱼     
人一上了年纪就容易耳背,记得小时候在奶奶家,有天上午我爷爷准备去钓鱼,刚出家门就碰见了隔壁家的老大爷。老大爷对我爷爷说:“钓鱼去啊!”我爷爷说:“不是啊!我钓鱼去。”然后老大爷说:“哦,我还以为你要去钓鱼呢?”  相似文献   

2.
到家了     
我的一个邻居,喜欢喝酒,常醉。有一次,他喝醉之后上了出租车,司机缓缓开着车等他说去哪里。可等了半天也没动静,回头一看,他正脱衣服昵。司机吓一跳,连忙问:“先生,你这是干什么!”他说:“到家了,我要脱衣服睡觉!”司机赶紧告诉他:“这是我的车,不是你的家。”他呆呆想了一会儿,大声喊:“快,快回到我上车的地方去!”司机问为什么,他说:“我刚才以为到家了,把鞋给脱门口了!”  相似文献   

3.
(一)言语理解题 忠于题干法.忠于题干既是作答方法,也是作答原则.任何题目,任何方法都要遵循忠于题干这一原则,不能偏离题干的意思去作答.“言语理解”一定是对所给出的语段的理解,只对这几句话进行理解,超出这几句话意思的,就不是本题“言语理解内容”了.作答时,所有知道的信息仅限于语段内容,语段中说到多少就知道多少,没说到的就等同于不知道,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可能性理解和主观臆想加进去.这是出题者设计陷阱、迷惑考生的设题点,也是最容易犯错之处.这一方法要求考生只根据题干语段内容去思考、分析和判断,不加入个人的理解和主观臆想的信息,也不要进行过度推断.  相似文献   

4.
标准     
佚名 《人才瞭望》2014,(1):96-96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相似文献   

5.
做什么事都要成本,不说做生意,就是做官也要下得了本钱。听说某管理部门的一个头头,仅过年就要收几十万的礼金,看来这本钱不下是不行的,而且下的绝不是个别人。 做人当然也是要有成本的。这成本应分为两部分,一是必要成本,诸如知识积累、技能培养、体质锻炼等,另一种则属于无效成本,即做了不应有的投资。 这个话题是我日前看到人民网的一则报道想到的,报道的题目是《察“颜”观“色”——行家教你选月饼》。我不怀疑写这篇报道的记者的一番好意,但又想,我花时间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再花精力按图索骥去挑月饼,这等于增加了我购买月饼的成本。按说付出成本是要有回报的,可是哪家月饼厂商因为我花半天时间学习了采购月饼的知识而降低售价呢?所以为活着  相似文献   

6.
毕业那一年,我参加公务员考试。面试时,考官给出的问题是:如果有人让你做不是你分内的工作,你会如何去做?我当时的回答是:“如果是我能力所及,又不违规操作,我想我会去做。”  相似文献   

7.
某日 寺院要扩建殿堂,有一棵珍责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别的地万。方丈命他的两个弟子去做这件事,办好后回来复命。两人采到树前开始挖土移树,但刚挖了几下,一位小和尚就对另一位说:“师兄,我这把铁镐把环了。你等着,我去修一下再挖。” 师兄劝他移完树再修不迟,他说:“那怎么行?用这样的镐要挖到什么时候呀!”于是小和尚去找木匠借斧头,木匠说“真不巧,我的斧头昨天砍东西弄环了 就让我用菜刀结你修一下吧。”小和尚听了说:“那怎么行,用刀修得又慢又不好,让我去找铁匠把你的斧头修一下吧。” 小和尚带着斧头去另一个村子找到…  相似文献   

8.
王祖远 《人才瞭望》2009,(10):66-66
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想尽办法也找不到工作。父亲说:“没事干就跟我去挖沙卖吧。”年轻人不甘心地说:“我读大学.不是为了挖沙的,我要等待机会。”  相似文献   

9.
生活开心果     
经验 “老公,买这件还是那件?” 老公默默起身付了两件的钱,说:“别说了,老婆,以我多年的经验,你问的根本不是一个选择题.” 师承何处 一胖子去按摩,可是换了好多个按摩师他都不满意.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一个合心意的.  相似文献   

10.
“原来”这个词在明朝之前是不存在的.那时通用的是“元来”.“元”是起初、开始、本来的意思.改动是朱元璋猜忌的结果. 朱元璋看到“元来”心神不安,“元来”不但冲撞了其名,还暗含他灭掉的元朝回来之意,这不是元朝要复辟吗? 于是他决心要消灭这不祥之词,但这是常用词,即使现在消灭了,过去的重要文献书籍中还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11.
也许是一种巧合,我在一位同事的案头看到了潘朝曦先生的一幅竹画,画上题有一诗: 画坛千古总无聊, 死气沉沉意不高, 今日独开新世面, 且教纸上卷狂飙。 如此大胆,近乎“狂傲”的诗句,让我兴奋不已,这是何许人也?我急于要走近他。 在一个明媚的日子里,我走进潘教授的办公室。潘教授现为上海中医大学教授,上海中医疑难病门诊专家,上海回  相似文献   

12.
(一)一次在清华食堂吃饭,对面坐了两个女生,听到一位对另一位说:“我还没吃饱,想再吃一点儿。”另一位说:“你要什么?我去买。”前一女生说:“就是那种扇形锐角饼,你帮我再买两块儿。”我暗想:清华女生确实不一样,我们平时只是称那种饼为三角饼。  相似文献   

13.
善留的智慧     
高月 《人才瞭望》2014,(12):83-83
一文友文章被“劫”.立马告知.并呈上“证据”。可以想象她的愤怒。晚上看到她发过来的信息:懒得理。谢谢告知!如此平静,实出我的意料。问之,她调侃道,哪有时间去计较.再说抓小偷不是我的特长.写文才是。聪明的人把时间留给自己.去创造东西:愚蠢的人把时间花在“小计较”上,去争抢东西。  相似文献   

14.
举重与举轻     
有两个意思相对的成语:“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望文释义,显然前者指的是对重的事物也能轻轻摆弄,后者则指轻的东西则要隆重对待。有人认为这是不同人应有的性格差异。大致皇帝、总统、元帅、董事长等等是“举重若轻”,宰相、总理、将军、总经理等辅臣是“举轻若重”。  相似文献   

15.
苏晨来班里找我的时候,我正在和林树抢夺最后一片可比。看他提着袋子,我提出疑问:“这是什么?”苏晨有些不自然:“裙子。”我两眼放光:“送我的?”苏晨咧开嘴笑:“地球人都知道裙子是不适合你的。顾晓染,许艳快生日了。你帮我在裙摆缝上三个字。”苏晨腼腆地低下头,“你懂的。”  相似文献   

16.
我最初来中国的时候,一位“中国通”朋友告诉我说: “在中国旅行一星期可以写一本书,呆上一个月可以写篇论文,呆上一年的话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 它的意思是中国国土辽阔,风物万千,情况复杂且层次多样,越是深刻地了解她,越是长期地接触她,就越发弄不清楚她。自古以来就有为数众多的所谓的“中国通”,但他们对中国的预测从未应验过,这大概就是最好的证明吧。 虽说我在南京大学教书,要说知道的,也只能是日语专业学生的一些情况。让我写点什么,我也只能在极为有限的所见所闻的范围内写一点点。日本有句成语叫“吹火筒看天”。…  相似文献   

17.
一份礼物     
毕业前,学生给老师送小礼物表达谢意。查理的老爸是卖酒的,他带来一个大盒子,老师看到盒子在漏液体,就用手指蘸了一滴放在嘴里品尝。老师:“是香槟?”查理:“不是。”“白兰地?”“不是。”最后,老师说:“我不尝了,你说你带了什么?”查理小声说:“一只小狗!”  相似文献   

18.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运动的先驱波德莱尔,有一首诗叫《应和》。这首诗启示我们,有的声音不是靠耳朵去听的,有的图画不是靠眼睛去看的,有的香味不是靠鼻子去闻的;甚至腐烂的可以是馨香的,丑陋的可以是美丽的。那么,就是说我们的耳朵、眼睛、鼻子的功能是有限的,甚至会欺骗我们。那么,要想去听到耳朵听不见的声音,去看到眼睛看不见的图画,去闻到鼻子闻不到的香味,要获得假象后的真实,我们就必须去“感应”,也就是去与自然“应和”。我们不妨称之为“发现”。所谓诗,就是“忽然的发现”。  相似文献   

19.
“自作孽不可活”出自《尚书》。在《太甲中》这一篇中,这句俗语的原文为:“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huàn)。”“违”是避开的意思,“逭”是逃避的意思。全句意思为;上天降下的灾难还可以避开,自己作的孽却逃避不了。《孟子·公孙丑上》一文中这句话则作“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习活”,意思更加清楚。  相似文献   

20.
标准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