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效引导舆论,是党报肩负的重任。面对新媒体迅速普及、各种观念不断碰撞等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党报要主动适应媒体格局变化,推动纸媒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整合独有资源优势做好时政新闻,提升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更好地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2.
正处于单位社会向社区社会转变的中国,需要通过不断提高社区的信息共享度来型塑新的社区信息秩序和社区人际关系,并通过这一型塑来保证舆论引导能在其社会运行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增长的坚实座架.所以,舆论引导的社区化,不仅是舆论引导力的提升途径得以切实落地化的需要,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还是全面提升基层社会在突发性事件之处置过程中的信息反应力和执行力的需要.而社区化路径下舆论引导力的提升,既是舆论作为社会势能向动能方向的积极转化,也是其可能的负面动能的被规制,同时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落地,进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得以探底的基础路径.  相似文献   

3.
推进党报理论宣传品牌建设,是提升党报理论宣传影响力、提高党报舆论引导能力的必经路径。结合《宁波日报》理论专版"学苑"的探索和实践,党报理论宣传品牌建设,应从以下四个路径推进:找准读者定位,是培育党报理论宣传品牌忠诚度的重要前提;强化品质铸造,是提升党报理论宣传品牌影响力的核心要素;培育特色栏目,是铸造党报理论宣传品牌美誉度的有效载体;重视人才队伍,是增强党报理论宣传品牌持久力的支撑保障。  相似文献   

4.
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夯实基层新闻舆论主阵地,是关涉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舆论阵地建设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思想,其核心观念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困境突围的方向,即在新闻传播规律的遵循中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传播效力;在"正确舆论观念"的贯彻中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在全面"党性原则"理念的坚守中加强新闻舆论影响力;在"人民中心"观念的深入践行中提高新闻舆论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夯实基层新闻舆论主阵地,是关涉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舆论阵地建设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思想,其核心观念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困境突围的方向,即在新闻传播规律的遵循中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传播效力;在"正确舆论观念"的贯彻中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在全面"党性原则"理念的坚守中加强新闻舆论影响力;在"人民中心"观念的深入践行中提高新闻舆论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夯实基层新闻舆论主阵地,是关涉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舆论阵地建设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思想,其核心观念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困境突围的方向,即在新闻传播规律的遵循中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传播效力;在"正确舆论观念"的贯彻中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在全面"党性原则"理念的坚守中加强新闻舆论影响力;在"人民中心"观念的深入践行中提高新闻舆论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在为公众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发挥着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是一种最有代表性的舆论载体。本文通过对广播媒体的传播特性、当前我国广播媒体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提升广播媒体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我国广播媒体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如何提升舆论引导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网络舆论的监管,不能只依靠行政监管和技术手段进行硬管理,应重视说服、影响和引导等软手段.作为数量最多的报纸品类,地方党报凭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完全可以且应当承担起对网络舆论引导的社会责任.地方党报应发挥舆论"预警"功能,自觉检视网络舆情;时网络舆情中的重大问题,应通过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公开真相,传递权威观点,主导社会舆论;加快推进地方党报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发挥党报立体介质的传播优势,引领和影响网络世界.  相似文献   

9.
张一凡 《国际公关》2023,(23):119-121
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一直是各级政府部门关心的话题,涉及政府公信力建设和舆论引导力提升,也关系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本文选取部分地方舆情危机作为案例,对地方政府舆情危机应对作简要评价,针对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应对舆情危机、提升舆论引导能力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思维被认为是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新兴思维方式。将互联网思维与舆论引导工作有机结合,对提高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力大有裨益。用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要义即受众思维、迭代思维、大数据思维、融合思维纠正当前舆论引导工作中的错位与偏差,提出改善和创新舆论引导工作的相应策略与建议,提升政府、媒介、公众三大主体的舆论引导效果。  相似文献   

11.
校报作为高校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其影响力是舆论发挥应有作用的基础和体现。对正确认识高校校报舆论影响力及如何发挥高校校报舆论影响力进行了探讨,指出高校校报要实现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的统一,在办报过程中要突出实用性,从而提高高校校报的舆论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党报肩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领社会舆论的重要使命,笔者认为办好党报、特别是要闻版必须正确处理好正面宣传与客观报道的关系、宣传任务与新闻发现的关系、报道求稳与新闻提速的关系、导向作用与市场占领的关系。同时,要注意做到三个创新,即选题新、文风新、版面新。  相似文献   

13.
《解放日报》于1942年进行了改版,它确立的“党报模式”成为党报发展的原则和基础;将它放到“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再梳理,在说明其形成必然性的基础上,逻辑地勾勒出其内在特点。这样的梳理和回顾对处在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情境下的党报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历时地描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中国革命”特点、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并为此开展“整风运动”的过程;指出《解放日报》改版是顺应整风逻辑改革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党报的基本特点,进而党报以“党性”为基点、在着眼于宣传的基础上发挥指导功能;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党报的指导原则———全党办报、真实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摸索出通讯员队伍建设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加强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建设,是提升治理能力、有效应对意识形态网络舆情严峻态势的需要,也是塑造清朗网络空间、切实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是各级党政机关面临的重要任务。当前,在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还存在舆情监测、预警、引导机制不完善,舆情预案演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从监测预警、引导处置、预案演练等方面入手,构建立体化舆情应对长效机制,以提高意识形态网络舆情监控引导力,保障政治安全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从庚戌新军起义到黄花岗起义,再到武昌起义,革命党的形象在《香港华字日报》中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最后革命党人赢得报纸称赞,这一变化多因革命党人的表现及革命军军纪良好。报纸通过革命党与盗匪的比较,革命军与清军的比较,凸显了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崭新的形象。这些报道也反映出社会剧变中民心趋避和社会舆论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报纸成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要的媒体资源.因没有对新闻及时立法,清季爆发的“苏报案”等报案,令清政府感到措手不及.晚清的报案不同于康乾之时的文字狱,而报案的发生反过来促进了中国的新闻立法.但清季的新闻立法并没有起到实效,而革命党人巧妙地利用了报纸宣传革命,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诸如“国风报案”与山西巡抚被免、“大江报案”与国内舆论以及辛亥年间的假新闻,等等.因此,晚清由报纸主导的社会舆论很大程度上引发了革命,更顺应了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与报纸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策划是新闻策划的重要分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报纸策划扩展为实体、行为、形象等多层面的快节奏策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报纸策划 ,有两重追求目标 :一是扩展市场占有率 ,二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我国报纸策划有两个突出特色 :一是全员参与 ,二是同业协同。包括报纸策划在内的新闻策划 ,是可以彪炳史册的中国新闻界的一个创举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地方新闻网站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作为党和国家的"网络喉舌",其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具备诸多其他网络媒体不可比拟的权利和优势。但在具体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地方新闻网站不仅未能有效发挥这些舆论引导优势,反而呈现出舆论引导观念滞后、舆论引导艺术不精以及舆论引导技术落后等问题,使其社会整合力大受限制。所以,地方新闻网站理应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地方性话语优势、注重深层意识形态植入、整合信息资源等方式,提升其舆论引导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大学校园的舆论群体相对于社会上的舆论群体有其特殊性。研究大学校园舆论群体的特性,是高校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这一舆论群体有着敏感性、趋同性、舆论与个人成长的关联性、辐射面广等特点。在校园舆论中,校报处于一种独特的地位,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的动力。在校园舆论的动态变化中,校报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主导性功能,成为校园舆论积极有效的参与者、指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