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近代西方道德情感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 ,道德理性主义根深蒂固 ,理性几乎成了道德的同义语。十八世纪英国产生的道德情感理论 ,一反道德理性主义的常态 ,提出了丰富的道德情感理论 ,它标志着西方伦理思想由伦理理性主义向道德情感主义的重大转折。在此对近代西方道德情感理论产生的条件、主要理论主张、理论得失进行了全面论述 ,旨在为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提供某种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2.
现代道德建设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思想 ,而且要借鉴国外文化中的优秀道德思想。本文试着重从康德道德哲学中对理性的深刻论述中探究现代道德建设的基础。主旨在于说明现代道德建设要从社会人的理性本质出发 ,要发挥理性在现代道德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 ,要强调理性原则在现代道德建设中的至上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道德基点上的整体主义和道德归宿上的禁欲主义,构成了中国封建道德的大构架。在人文视野下重新审视这个大构架,可以断言:封建道德总体上是否定人格独立、对感性生命的“被动道德”,缺乏人文向度。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显然不能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应从中国封建道德中寻找理论资源。我们认为,当代道德文化建设恰恰必须从对中国封建道德进行人文解构入手,彻底实现传统道德理性向现代道德情感的还原。只有让人文精神融入当代道德文化建设之中,才能建立起充满人性的“主动道德”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与大学生道德文化具有内在关联性.中国梦是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提供方向、目标和理论支撑.同时,大学生道德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加深对中国梦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理想信念认同和行为认同.面对当下部分大学生理想空虚的现象,有必要通过推进课程改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加强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以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围绕道德基础问题,学界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并形成了两大阵营:道德理性派和道德情感派。理性派认为:真正的道德基础是道德理性,而道德情感则是"丛林杂草",需用道德理性对其进行规约;情感派则认为:集中体现着人的生命意志的道德情感才是真正的道德基础,道德理性主义对道德情感的长期压制不利于道德的完善。其实,两派存在着一种"交互性"的误解:理性派所批驳的其实是人类的"物质贪欲",而非情感派极力维护的"道德情感";情感派要批驳的是作为外在利益的有效获取手段的科学理性,而非理性派所倡导的"道德理性"。双方都犯了"分析不彻底,合题不充分"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其实,从追求人类道德实践之至善这一共同基本立场看,二者其实是一种"理不离情,情不离理"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道德理性主义根深蒂固,理性几乎成了道德的同义语。十八世纪英国产生的道德情感理论,一反道德理性主义的常态、提出了丰富的道德情感理论,它标志着西方伦理思想由伦理理性主义向道德情感主义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7.
道德建设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设,因为只有诉诸情感信念的道德,才是现实的道德。传统道德的理性主义特质导致了道德理想设计与道德实践的悖离,实现道德向自由情感的回归是当代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分离也要求用道德情感来消解,塑造人己两利的现代人性;普遍伦理的呼唤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以基本道德情感为基础的精神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传统优秀伦理资源的丧失,二是西方消极思想的侵害,三是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要消除道德失范现象,从客观上来说,我国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和道德教育同步进行;从主观上来说,应当努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知识,坚持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我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避免道德失范现象,人民才能生活在安宁、祥和和富足之中。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对当前农村道德建设的现状的理解,应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客观分析,并且要关注农村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实践,才能抓住农村道德建设的主脉,使农村道德建设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道德制度文化作为一个子系统对整个道德文化的建设意义重大,道德制度文化作为道德制度的文化形态,理所当然离不开对道德制度的考察,文章就我国当前道德制度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道德建设也应该突出道德实践的地位。道德建设中的道德应该是道德情感、道德思想和道德实践的统一体。其中,道德情感是基础,是一种感性认识;道德思想是与道德相关的理性认识;道德实践是体现。同样,道德评价也应该基于对于道德实践的评价,不应该只纠结于对于道德情感和道德思想的揣摩。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蕴含着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两重维度,现代性的道德困境也在这两重维度展开。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对理性主义的强调导致了"道德中立"和"道德无涉"现象的产生,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对感官原则的强调致使"道德情感主义"和"价值个体主义"的出现。理性道德论和德性伦理学分别从理性和德性对现代性道德困境加以分析,但两者都只抓住了真理的一个方面。"规范—德性—德行"的现代性道德体系的建构是对二者的调和与超越,它强调理性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德性,再由个体德性外化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德行。  相似文献   

13.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敬重是道德法则直接规定意志带来的一种情感,因此是理性自己造成的,也是唯一一种主动的情感。敬重,作为道德情感,本身属于现象界,但它的根据则是本体界的道德法则。敬重,在有限的理性存在者身上就表现为对其人格中的人性的敬重,同时也是对其尊严的认可。人在这种道德情感的激发下不断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迈向崇高,人性也因此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4.
道德情感虽然是一种心理活动形式,但其社会属性的本质不会改变,生理和心理是其发生的基础。在道德情感发生的过程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向善行为和人际共生的需求是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这三方面的表现既有直觉的道德行为,也有非直觉的道德行为。这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在情感、事实、理性中,需要从道德智慧的角度审视道德情感的发生,在代际变迁的多元化时代用道德智慧实现生命的价值,在对立统一中实现平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康德将他的理性批判事业推广到宗教领域,限制宗教于纯然理性界限之内.“道德上恶的人能否弃恶从善以及如何弃恶从善”成为批判的宗教哲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匍匐在信仰之下的理性依靠信念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只能在纯然理性界限内联系道德信仰由实践理性来解决的问题.康德通过批判实践理性,证明了道德情感是一种尊重理性自律而产生的对道德法则敬重的情感,又以“动力一关切—准则”三个连贯的概念分析道德的纯粹性,并依据“责任”概念批判基督教伦理原则——“爱的诫命”,最终基于人之有限性原则证成人只能在实践理性所限定的道德领域实现弃恶从善的心灵转变.康德所完成的批判考察,理性地解决了宗教与哲学、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为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奠定了必要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16.
信仰是一种对终极价值的关切。康德从理性出发,把信仰建立在理性本身对超验的渴望与追求之上,并认为只有在实践理性领域才能达到。康德认为借助于纯粹的实践理性,道德是自给自足的。但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人的道德现实又是非纯粹的,道德的最终目的在自身的纯粹性中不能实现,故必须超越道德的纯粹性而进入到道德的非纯粹状态,并尽力寻求人的现实与人的理想之间的某种统一。康德把纯粹道德导向道德信仰,是保证道德意志的最终目的——至善的实现。康德的道德信仰理论对解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机、对我们的伦理道德建设都具有直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试图对休谟在道德起源问题上的情感主义方法做一分析 ,认为休谟在运用同情或情感类推这一实验推理方法上有其独有的理性和机制上的特征 ,休谟以个人价值构成的社会化即情感类推的理性功利机制来阐明道德的形成 ,并以此消解个人与社会及阶级矛盾 ,这一情感类推、泛化的情感主义方法为后来之功利主义者继承与光大 ,并对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摘要]保持党的纯洁性既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研究的重要对象。同属道德范畴与政治范畴的语境,纯洁性不仅是执政党建设的内在道德要求,也是执政党伦理建设的理性基础。纯洁性建设与执政党伦理建设具有“执政为民”的共同旨趣,纯洁性自我净化的主体性与执政党伦理的自律性要求相通,纯洁性追求的价值理性及情感共鸣与执政党伦理浸润的公共理性体现一致。在实现路径上,基于伦理学视阈从“是”与“应该”、实践理性与道德评价、自律与他律等重要关系,把握保持党的纯洁性的价值与事实、理性与现实、“应然”与“实然”,具有重要的政党理论价值和道德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道德重建的主体之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重建在以经济的繁荣为物质保障、民主与法制的健全为制度保障、教育的普及为文化保障中 ,重在注意个体的道德责任 ,从观念上改变人 ;从主体的维度看道德重建包括恢复对道德的信仰、对自我的信心和社会的信任 ,这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性基础工作 ,只有观念上确立了道德信仰才能确保道德重建的高速有效进行。如此 ,人类才能超越现实 ,走向崇高。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完善,计划经济基础上,意识形态控制下的价值体系正在解构,但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和健全。在这种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期,出现人们行为的"畸变",客观上需要一种科学道德理性来校正和克服。但这种科学道德理性的构建需要一种文化智力前提,并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上实现。因而,构建道德理性过程中就要始终树立治德先治愚的观念,坚持道德主体性原则,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树立治德先治穷的观念,坚持道德客体性原则,反对在道德建设中的唯心主义、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