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哲学 关于《尚书·甘誓》(学术讨论) 1、论《甘誓》书 于省吾 2、《尚书·甘誓》“三正”考辨 李民 3、《尚书·甘誓》“五行”说质疑 杨升南 《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2期 殷周时期的神权及其特点 陈士强《复旦学报》(社科)1980年第5期 殷周之际宗教思想的变更及其对哲学思想的发展的影响 余敦康 《中国哲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2.
《费誓》为《尚书·周书》中的一篇,《书序》及《史记》都称该篇为鲁侯伯禽所作,但后人有不少对此疑而不信,今人则因春秋时期的鲁僖公曾与淮夷争斗,以为《费誓》作于此时。其实,鲁国与淮夷之间的冲突是长期的,周初尤烈,周成王十三年,周公去世不久,鲁侯伯禽曾经会王师“伐戎”,《费誓》可能即作于此时。至于费地所在,后世学者由于不明今山东鱼台境内古费地的存在,遂多误指其为后来鲁国季氏费邑之“费”。实际上,伯禽之时,鲁国势力未至此。《费誓》之“费”应指古费国之“费”,在当今鱼台境内。  相似文献   

3.
赵培 《北方论丛》2023,(3):25-34
唐叔虞就封之处为故唐尧和禹夏之虚,其地在晋南之翼城。出土及传世《夏书》篇章中,多见晋文化留痕,显示出早期《书》篇流传过程中的“夏虚诵古”特征。就《甘誓》而论,除了殷商之时已写定篇章,流传至春秋时晋国而被改移修饰外;亦有可能,今传《甘誓》为夏虚一直口传之篇章,至战国时始形诸文字,因为口传方式的不稳定性,使得传承者自动将其“六人”改为“六卿”,《甘誓》篇遂成今日面貌。相较而言,在改换之处上,《明鬼下》所引之篇具更多商周写定文本的痕迹。《厚父》篇属于《夏书》,观此篇亦可见出夏代口传文献之代代相传;其文体特征近同周初文献,则提醒我们此篇写定时间或在周初,抑或是经过周初之转写。《书》篇渊源甚早,且其流传同夏虚所在关系密切;《书》类文献的区域性传播,提醒我们早期可能存在一种《夏书》《商书》《周书》分编的文本形态。  相似文献   

4.
《尚书》(简称《书》)共25700字。德字出现223次,民字出现274次,奴字仅见于《泰誓下》“囚奴正士”一次。可见当时社会对德很重视,平民占社会成员的绝大部分,奴隶则微乎其微。《书》中德字频繁出现,凡说到开国首领治安之道与王朝丧亡,无不突出德的作用。如说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则分别有“克明俊德”、“玄德升闻”、“黎民繁德”、“咸有一德”、“克明德慎罚”、“不敢替厥义德,率惟谋从容德”(《尧典》、《舜典》《大禹漠》《咸有一德》《康诰》《立政》)。说桀纣丧亡,则有“有夏昏德”、“秽德彰闻”(《仲虺之诰》、《泰誓中》)…  相似文献   

5.
一《尚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汝。”旧注均谓“商”字应作“计量”解释,《辞源》(修订本)亦如是作。今按:“赏”字金文通作“商”,《彦鼎》:“尹商彦具三朋。”尹、彦,人名。《庚壶》:“商之以玉。”商、赏上古同隶阳部书纽为双声叠韵字。“我商赉汝”之“商”应读为“赏”,犹今语之“我赏赐你。”  相似文献   

6.
狄固贪忄林 ,王又启之。 (僖 2 4 P4 2 5 )杨注 :以狄女为后 ,是开导启发其报之无已。按 :杨先生以“开导启发”训启 ,未是。《僖 2 3》“臣闻天之所启”杨注“启 ,开也 ,引申为赞助也 ,详杨树达先生《积微居金文说》” ,此注是也。《襄 31》“天似启之” ,《闵元》“天启之矣” ,《宣 3》“天或启之 ,”诸“启”字义同。《僖32》“天奉我也” ,《昭元》“天所赞也”、“天赞之也” ,又“天命不 ,”《昭 1 3》“天方相晋 ,”《书·泰誓》“天佑下命” ,《孟子·万章篇上》“天与之”。奉、赞、  (佑 )、相、与 ,皆赞助之义。也作“开”…  相似文献   

7.
《尚书·甘誓》记伐有扈氏事。谁伐有扈氏,经文未明言。《史记·夏本纪》说“有扈氏不服,启伐之。”《淮南子·齐俗训》高诱注说,“有扈,夏启之庶兄也。以尧舜举贤,禹独与子,故伐启,启亡之”。以为伐有扈氏者是夏启。《墨子·明鬼下》引用《甘誓》全文,而篇名作《禹誓》,以为伐有扈氏于甘者是禹。我们认为前说符合历史实际,《甘誓》所记伐有扈氏者不是禹。禹容或有伐有扈氏事,但是这次不是他。自《甘誓》本文看来,作誓者口气严厉,态度决绝,誓与有扈氏作殊死战,显然只有杀益夺权,用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因而遭到有扈氏激烈反对的启才能如此。  相似文献   

8.
苏轼《东坡书传·多方》云:“自《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多方》八篇,虽所诰不一,然大略以殷人不心服周而作也。余读《泰誓》、《牧誓》、《武成》,常怪周取殷之易;及读此八篇,又怪周安殷之难也。”可知周以“小邦  相似文献   

9.
明清音辨书中常见“假借”这一术语,其涵义和性质与“六书”之假借并不相同,与今人的假借理论也有差异,或指“六书”之假借,或指形体讹误,或指音变构词。本文通过对明代张位《问奇集》和清代毕沅《音同义异辨》二书中“假借”的考察,认为明清时期音辨书中的“假借”不过是一种术语借用,有其特定的涵义。  相似文献   

10.
用人问题,实际上是个用才向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优秀的部分”(邓小平1981年1月12日会见日本国会代表团的讲话)。在这个传统中,汉武帝的用人制度,很有研究和镜鉴的价值。 一、历史的传统 用人(才)问题,历来对政权建设有直接的久远的影响,关系着国家盛衰、王朝兴亡。古代人对此早有认识。《书·泰誓》有云:“舜有臣三人  相似文献   

11.
云南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省思茅地区普洱立有一块古今少有而独具特色的碑刻:“民族团结誓词碑”,碑文全文是:“民族团结誓词,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文下签名的是傣族、拉祜族、基诺族、哈尼族、回族、僳僳族、佤族、汉族、白族等各族各界的代表人士48人.最后落款是“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功臣政治及其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臣政治是中国传统政治形态的基本特色之一。《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说,“自古帝王之兴,曷尝不建辅弼之臣所与共成天功者乎!”汉并天下,“始论功而行封”,“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于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据《汉书·高后纪》高后二年又颁布诏书,希望功臣的政治特权可以世代相继,传之久远,诏曰:“高皇帝匡饬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本原则的沿革与概念诚实信用原则最早可溯源于古代罗马法上的“善意”与”衡平”。到了古代德意志法上则表现为“依据诚实信用方法作誓”。但那时诚实信用还没有成为民法的原则。到1863年萨克森民法第八百五十八条则明文规定:“履行契约除依特约或法规外,应依诚实信用原则,依诚实人之所为者为之”。至此,诚实信用以民法的原则出现,并迅即通行于世。  相似文献   

14.
论汉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汉赋的评论分歧是很大的。毁之者如西汉的扬雄,视汉赋如同“童子雕虫篆刻”,因而誓曰:“壮夫不为”(《法言·吾子》)。誉之者如南朝的沈约则说:“周室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簿云天,自兹以降,情志愈广。”(《宋书·谢灵运传论》)但对汉赋最推崇的莫如近代学者王国维,他视汉赋为汉代四百年文坛的总代表,并把它放在与唐诗、宋词、元曲并驾齐驱的地位。解放以后,人们对汉  相似文献   

15.
“阴阳”、“五行”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尚书·甘誓》及 《周易》《老子》等古文献,随着甲骨的发现,我们可以将这一古老理论追溯到三千年前的 商代,资料显示当时“阴阳”、“五行”理论在山川地域、筮卜祭祀、方神风神、季节物候 诸方面均有较为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太史公书》著录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春秋》家。前人对此多有解说,或认为“刘氏之世,史书甚寡”,或认为当时“史家亦未别为一类也”,或认为“经史同源”“六经皆史”。然三说均不得其要。《太史公书》著录在《春秋》家之下,本质上是因为《春秋》与《太史公书》是源与流的关系,《太史公书》的写作理念继承自《春秋》,司马谈的临终嘱托和自身经历也是司马迁继承《春秋》写作理念的重要原因。《太史公书》的写作方式继承自《春秋》,司马迁在写作中使用了《春秋》事、文、义相结合的方式。《太史公书》的春秋时期的史料继承自《左传》,但是《左传》是为解说《春秋》而作的,显然《太史公书》也间接继承了《春秋》。著录在《春秋》家下的其他史书,它们与《太史公书》也具有源流关系,散在其他门类下的史书则与《春秋》并无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7.
“道”与陶渊明伍方南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在老子书中,“道”这个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的统计),可以说整部老子书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这个字作为老子哲学的载体或符号,其涵义极其繁富而又异常复杂。纵观老子书中对...  相似文献   

18.
古时校书,也称校雠,后又称校勘。“勘”字本有核对、查问的意思,和“校”字连成“校勘”一词,初见于《北史·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国、刘燮等校勘石经”。以后唐的韩愈,宋的欧阳修等文学大家也都用到了这个词(韩称“点勘”。《秋怀》诗:“不为觑文字,丹铅事点勘”)。于是“校勘”这个词也就用来代称校书或校雠了。及至校书成了一门学问后,学者便以“校勘学”名之。  相似文献   

19.
依据《左传》《国语》等史料,春秋时期各类盟誓共计250次,其中"誓"有21次,通过分析研究这21次"誓"出现的具体语言背景、文化内涵及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属于盟誓的"誓"也叫"约誓";二是为战前动员令的"檄誓";三是聘问过程中约束行人的"诫誓"。它们各自的使用条件、所需人数、所体现的宗教色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各有差异,而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先秦“名”家公孙龙,其人其书,古今交毀,古毀之为“奸人”、“怪说”;今斥之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诡辩”。古人由于历史局限、阶级偏见,自不屑言。今天,如不对之作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或拾古人牙慧,或囿于成见而加以种种不实之辞,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