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鹘人生活在古代东西文化交汇的西域,并受各种文化的交互影响。回鹘人早期使用古代突厥文字,鄂尔浑回鹘汗国建立后改用粟特文,并在粟特文的基础上创制了回鹘文。  相似文献   

2.
新发现的颜真卿撰《康阿义屈达干墓志》是一方唐代突厥世族的粟特人墓志。康阿义屈达干是安史之乱前后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关联着唐代两个最大的政治动乱,对唐王朝而言,他是外族忠臣的代表。《康阿义屈达干墓志》记述的康氏的名字和族源,涉及突厥内乱与康氏归朝、康氏与安史之乱、康氏与代宗幸陕等重大历史事件与民族问题。颜真卿为康氏撰写墓志与康氏之子康没野波在平原之战中保全颜真卿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古代突厥文由象形、契刻符号发展而来,为古代北方突厥等许多游牧民族所自创。文章陈述了阿拉美文起源论和粟特文起源论不能成立的理论依据,并从突厥文的音、形、义几个方面论证了它的起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突厥语大词典》11世纪维吾尔族伟大的语言学家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一部名著,在突厥民族人民的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东方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它保留了许多关于古代新疆和中亚的历史、地理以及突厥古代文化传统方面的宝贵资料。《词典》充分证明了当时南疆喀什地区虽基本上突厥化,但古代居民的语言(一种东伊朗语)尚未完全消失,仍然有并存并用现象。《词典》写道“……粟特人、坎吉特人像阿尔古人一样操两种语言(突厥语和本族语)……吐蕃人和和阗人都不大懂突厥语……在喀什有说坎吉特语的村子,在城里的人则说王朝(喀喇汗王朝)突厥语”。还说当时伊斯兰教的北部边界是库车,东部是且未。乌斯米  相似文献   

5.
粟特人信仰祆教,四、五世纪以来,粟特人通过丝绸之路不断来到中国,从而促进了祆教在中国的传播。结合国内粟特人考古资料探讨入华粟特人与祆教的相关问题,可以看出,粟特人信仰的祆教,随着粟特人来华,得到传播。祆教在数百年的传播过程中有所变化,并对中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唐史孝章家族在九世纪时崛起于魏博藩镇,显赫一时。然而由于史料记载的歧异,其族属存在着奚族说、粟特说、突厥说和回纥说的争论。综合辨析各种史料记载的史氏家族族属信息,可见诸说均有扞格难通之处。考察史氏家族与灵武、建康的密切关系,以及以北海为望的原因可知,其很可能为粟特人。新出土《史孝章墓志》所载史氏出身信息亦证明其来自中亚,进一步印证其为入华粟特后裔。史氏家族迁至河北后与当地的奚人关系密切,应是两《唐书》记载其为奚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古代西域的粟特人经商活动与集聚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粟特人在古代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和西域各民族的形成中起到的特殊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粟特人与青海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粟特人是中古时期以善于经商著称、并主要活跃在“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商业民族之一。近年来 ,随着安伽墓、虞弘墓、史君墓等一批粟特人墓葬在中原一带的考古发现 ,引起学术界对粟特人来华活动路线、居住范围、文化传播及影响等若干问题的热烈讨论。然而 ,粟特人的足迹是否踏上了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是否到达过中国的西南边疆 ?这些问题却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文献与新出考古材料的分析 ,认为汉唐时代粟特人不仅已经活动在青藏高原 ,而且通过具有重要交通意义的“青海道” ,与中国西南地区很早便有可能产生了商贸交往 ,拓展了对粟特人活动范围及路线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公元654年阿拉伯军队第一次越过阿姆河侵入粟特。705年哈里发朝廷任命屈底波为呼罗珊总督,开始了阿拉伯征服粟特的新阶段。 90/708—709年屈底波第四次进攻粟特地区的捕喝(布哈拉),突厥军队以及康国王突昏(即阿拉伯文史料中的粟特王(melik)、撒马尔罕城主Tarxun)率领的军队前来援救捕喝。阿拉伯军队将突厥兵击退,可汗及其儿子都受了伤。屈底波派人与突昏秘密谈判,离间突昏与突厥人的关系,诱使突昏订约同意撤军和纳贡。屈底波夺取捕喝,缔结条约,以每年交给哈里发二十万迪勒姆,交给呼罗珊艾米尔一万迪勒姆为条件。屈底波率军返回木鹿(谋夫)。710年屈底波镇压了吐火罗的造反,将吐火罗叶护那都泥利(般都泥利)送往大马士革,作为高级人质。屈底波又重至捕喝,处死反阿拉伯人的篡位者,重立笃萨波提为安国王。笃萨波提为新生的儿子取名屈底波,以示效忠。屈底波又派其弟阿不都拉赫曼率军前往飒秣建(撒马尔罕),从突昏那儿收去了他答应交纳的贡赋。阿不都拉赫曼在把人质交回突昏以后,去捕喝与其兄屈底波会合,然后他们回木鹿过冬。  相似文献   

10.
关于蒙古人佛教文献遗产的研究[蒙古].毕拉游牧民族创造自己的文化时,从未把自己与外界隔绝,相反,他们受到了中亚细亚诸民族在内的其他民族的良好影响。其中,佛教给他们的文化传统留下了明显的印痕。史料证明,佛教最初是通过中亚诸国特别是和阗和粟特从印度传到蒙...  相似文献   

11.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入藏的13件粟特语文书,是近年来发现的最重要的一批粟特语文书。这组粟特语文书年代可能为8世纪末,内容包括经济文书、书信等,是研究这一时期在塔里木盆地于阗王国活动的中亚粟特胡人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其中的经济文书和内容最长的一封商业书信,考察了粟特人在于阗王国及周边地区的商业活动和商业网络、粟特人与于阗社会汉人、于阗人和犹太人等群体的互动,以及这些粟特人的宗教信仰等问题,由此揭示出中古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上最为活跃的粟特人在沟通不同地区之间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中古于阗社会多元文化汇融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突厥佛教始兴于6世纪下半叶佗钵可汗统治时期,曾受到中原、印度及中亚粟特佛教的交互影响。由于佛教戒杀生、戒争斗的教义与突厥游牧射猎、尚勇好武的习俗多有抵牾,故佛教在漠北未能扎根而不久便趋于衰亡,惟中亚西突厥人因受当地佛教的影响而流行的时间较长,延至8世纪中期,后随着伊斯兰教势力的东浸而衰亡。  相似文献   

13.
古代突厥如尼文字起源问题 ,历来是国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众说纷纭。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 ,突厥如尼文字源自阿拉美———旧粟特文一说 ,不仅得到了突厥学界一批学者们的肯定 ,而且还受到伊朗学专家们的有力支持。事实上这两种文字形体的基本线条是有差别的 ,它们不是整体的、系统的、派生方式的对应 ,不存在绝对借制关系。  相似文献   

14.
剺面亦称梨面、裂面、割面,是欧亚草原游牧民族重要的献祭行为之一,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兼有实现亲族联络、血缘凝聚与文化认可的重要功用。通过对新疆阿尔泰地区遗留的岩画、鹿石的释读,认为辫面习俗最初出现于古代斯基泰人,后来随着古代丝绸之路(公元前七一前四世纪)的开辟,斯基泰人在开拓与维护这一交通干线的同时,将这一习俗从最初的活动地域传播、影响到了河套地区以及蒙古高原,被匈奴、氐羌、契胡、突厥、车师、粟特、铁勒乃至后来的蒙古、女真等民族接受,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性文化符号,有其不可替代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的延伸与繁荣,不仅推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亚的民族也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昭武九姓——粟特人就是典型,以善于经商而闻名于世。粟特人沿丝路东进到了宁夏固原定居,为官与经商并举,在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彰显了隋唐丝路文化的繁荣。上世纪在固原城南中发掘过数座粟特人墓葬,出土过大量具有中亚特色的文物,见证了史姓家族的贵族阶层和官僚身份。宁夏北部灵州,同样有九姓胡人居住,出现过密集的商业集镇。宁夏盐池县窨子梁唐墓的发掘,再现的是中亚康国灵动优美的胡旋舞姿,反映了唐代丝绸之路的兴盛与工匠高超的石刻艺术。  相似文献   

16.
泛突厥主义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与古代曾经存在而今又消失的突厥没有任何联系,但泛突厥主义又有些奇谈怪论,对此必须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7.
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所谓昭武九姓,指的是中亚的粟特人。在古代,粟特人以善于经商和富于进取心而著称,利之所在,无远弗届。他们在长时期内操纵着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转贩贸易,足迹遍及欧亚内陆。他们在数百年的经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为古代欧亚内陆及其周边国家的国际商人。今天,从文献记载和丝绸之路上的某些文化遗址来看,他们不仅在发展东西转贩贸易上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在传播文化、促进多国之间的政治往来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就传播文化而言,人们都知道,中国的造纸术是通过粟特人的政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西晋末年民族大迁徙的浪潮,到五凉时期是中亚粟特人入华的重要阶段。河西走廊是粟特人东来入华的关键地段,这里驻留了许多前来从事贸易的粟特商人,甚至还形成了聚落移民。前凉时期,一些粟特人已经在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方面开始崛起。到五凉后期,仍然有粟特人的活动影踪,渗透到诸凉政权的各个方面。后凉政权中的粟特人势力不可小觑,如西平太守康宁自称匈奴王,起兵反抗吕光,拥有极大的军事力量。在南凉、北凉、西凉对峙时期,虽然相关的粟特资料比较少,但通过钩沉辨析,也能发现一些粟特人或参政、或经商的活动迹象,特别是北凉末姑臧城内大量粟特商人被俘,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都曾出现过一些被称为商业民族的民族,转运贸易和移民是这些商业民族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使他们在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中亚粟特人之所以成为商业民族,是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古代社会,特别是中古时期,粟特人是推动中原与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一支最主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中亚粟特人曾是"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商业民族之一,他们不惮艰险,致力于"丝绸之路"长途贩运贸易,辉煌一时。北朝隋唐时期沿"丝绸之路"入华的粟特人不断向东方开展贸易与移民扩张,并陆续进入中原内地,或从事贸易,或以技艺、军功入仕。因久居内地,渐染华风,不断华化。本文结合文献记载、国内粟特考古资料等,主要利用固原粟特史姓人墓地考古资料,梳理由丧葬习俗的变化所反映的入华粟特人的逐渐华化,及其葬俗变化背后所包含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