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2015年先后颁布指导协商民主实践的"四个意见"。意味着在政治和政策领域内,开始尝试构建中国式话语与实践特色的协商民主体系。中国式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主要针对两大民主背景,即中国已经进入公民权利时代和现代民主决策的双重趋势,解决执政的合法性与公众参与的非制度化两大基本问题,主要通过学习和吸收中国传统中的协商资源、西方的协商过程理性和中国协商实践中的组织资源,从协商民主的价值理性、民主实践和民主方法等三个维度,不断丰富中国式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中国协商民主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为文化基础,并展现出了优越于西方协商民主的文化特征:其内含人民性、统战性、制度性三大文化因素,承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文化使命。新时代的中国协商民主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党内外的文化安全挑战,需要进一步推进中国协商民主的文化生态建设,培育"发展型""参与型""引领型"的协商文化生态,提升中国协商民主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刘东杰 《领导科学》2020,(2):113-11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中国特色民主制度的发展,协商民主总体发展逐渐呈现出广泛多层的重要特征。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我国协商民主从政治协商到社会协商、从精英协商到大众协商、从权力协商到权利协商、从咨询协商到决策协商四个积极嬗变上,即协商民主社会色彩日渐浓烈、人民群众成为协商民主重要主体、协商民主主体间平等化成为现实、协商民主决策功能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4.
中国协商民主是中国特有国情的产物,它传承于中国传统优秀的"和合"文化,紧扣时代发展的主题,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制度化转化。当下,推进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契合。协商民主是一种法治,有利于实现社会的民主诉求;协商民主是一种善治,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协商民主是一种理治,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越来越为学界所关注,学界围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涵、地位、功能、价值、提升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发现当前学界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主体层次、参与层面、运行程序、制度体系进行解构性研究和深入探讨的理论成果还偏少,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践案例的分析与总结还不够深入,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同西方国家协商民主制度形态的比较还不够深入。这就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拓展研究空间,优化研究方法,开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系统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协商民主是指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协商程序的指导下,借助公共理性、合理的话语论证等实现对共识的追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部分,协商民主制度有助于促进社会组织与公民社会的成长,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有助于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一、协商民主是社会治理的有效形式(一)协商民主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协商民主的最大价值就在于通过公民参与,经由讨  相似文献   

7.
作为基层协商典型代表的乡镇与街道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乡镇与街道协商民主实践情况,是协商民主研究谱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文章在北京市乡镇与街道协商民主实践的大背景下,聚焦于B街道的协商实践展开讨论。研究发现,B街道协商民主实践的效果是明显的。其实践的启示与经验主要有四个,即确立关键原则、组建责任机构、完善协商制度、夯实保障体系。当然,B街道的协商民主实践也遭遇了一些其他乡镇与街道协商民主实践所遭遇的、具有共性的问题。为进一步发展B街道协商民主,至少需要从五个方面努力,即进一步增强协商代表的代表性、加大力度探索克服协商民主功能性限度"附带问题"的有效方法、引导协商参与者有序协商、逐步实现协商工作本身以及协商工作与其他基层工作的一体化、上级党政机构应给予基层更多的协商自主性和协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2015年先后颁布指导协商民主实践的"四个意见",意味着在政治和政策领域内,开始尝试构建中国式话语与实践特色的协商民主体系。协商民主强调在多元社会现实的背景下,通过普通的公民参与,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其核心要素是协商与共识。协商民主有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者约瑟夫·毕塞特1980年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首次于学术意义上亮出"协商民主"概念。我们需要科学认知协商民主之于现代中国的创新进路,力争以最小代价、最小阻力发力政府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理性执政、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0.
治理理论适用性研究,本质上探讨的是先进理论本土化的问题。基于此,治理的中国样态展示为现代政党权威的成功树立、协商治理的有序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治理依托话语与制度发挥作用,法治基础之上的制度化是保障政党权威、协商治理与传统文化的基本渠道。  相似文献   

11.
从协商民主的视角审视,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需要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人民政协政治协商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12.
协商理论方法的综述(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地综述j协商理论与方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研究状况,评述7相关文献,从几个方面提出协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趋势,特别指出效用偏好协商理论与方法和多目标协商理论与方法及其结合可能是协商理论与方法今后研究的主要领域,不完全信息问题是各种协商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重要内容.全文分上下两篇.这里是上篇.  相似文献   

13.
正首先,乡村基层治理需要选举与协商相互补充,同向发力。在中国,选举与协商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其次,乡村基层治理需要以协商弥补选举,巩固民意基础。选举民主虽然发展较为成熟,但部分地区的村民选举还是出现了形式化和  相似文献   

14.
企业制定转移定价的目的之一是对管理者的业绩进行评价,而转移定价采用协商方式进行,其目的则在于制定一个转移双方都满意的转移价格,从而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那么,协商方式是否会影响转移定价的业绩评价功能呢?本文运用实验研究方法就此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卖方成本上升时,协商式转移定价也会随之上升,它表明协商式转移定价导致了成本转移,从而对转移定价的业绩评价功能产生负面影响。本文首次研究了协商式转移定价对转移定价业绩评价功能的负面影响,为实施协商式转移定价的企业提出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表现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协商民主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产物,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合”思想、兼容并蓄、兼听则明、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等内容相契合,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我们应该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协商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确认"协商民主"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最新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本论文从理论角度研究了协商民主发展的背景、形式、试图达到的效果、益处以及与政治协商的区别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和明确了新时代推进协商民主的战略任务及其实现路径。战略任务是继续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实现上述战略任务的路径,首先,要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政党协商,作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直接协商,需要继续加强,支持民主党派加强协商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根据人们对财富价值的偏好,通过构造产权交易中所获利润的财富效用函数,建产了权交易定价的协商模型,导出协商交易价格的加权边际效用零和方程。通过案例的数值计算研究了交易人的偏好,交易底价,协商势力和信息量等参数的不对称性对均衡价格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产权买方财富拥有量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本文研究结论可为产权协商交易定价的机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显著特征,是培养公民民主意识的重要途径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本文对协商民主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西方多党竞争性选举民主的发展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协商民主理论试图在批判多党竞争性选举民主的基础之上恢复政治的公共之维。协商与选举具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协商并不一定能保证产生共识,选举容易忽视对公民私人偏好的公共转换,而一个兼具协商与选举的民主模式在保留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能够克服不足。此模式在人大代表选举和基层协商治理中有潜在的应用空间,可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