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养生学家吕坤在其著作《呻吟语》中写道:“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事从容则有余年。”大学问家梁漱溟的座右铭是“情贵淡,气贵和”。他一生淡泊,不尚奢华,几经大起大落的磨难,活到了95岁的高龄。在那个极“左”的年代,梁老曾写过一首题为《咏臭老九》的打油诗:“九儒十丐古已有,而今又名臭老九。古之老九犹如人,今之老九不如狗。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文化有。假如马列生今世,也要揪出满街走。”其笑对磨难的心态跃然纸上。所以能如此者,从容也。一代大师马寅初因“新人口论”而蒙冤获罪,遭到蛮横无理的批判,终被撤销北…  相似文献   

2.
寿星箴言     
《老友》2003,(8)
107岁寿星黄双风说:"我这一百多岁是大山给的,青山绿水育人寿。"百岁寿星马寅初说:"心理健康人长寿。"105岁寿星陈椿说:"我长寿的秘诀是可喜不大喜,可忧不大忧。"101岁将军寿星张学良说:"宽宏大量益长寿。"105岁寿星向多本说:"淡泊名利人长寿。"百岁老人孙越琦说:"做事无愧于人,就心安理  相似文献   

3.
苏步青是复旦大学名誉校长,我国数学泰斗,国际数学界的杰出人士。在他的百岁华诞庆祝会上,苏老神清气爽,脸色红润,笑容满面地向前来祝贺的人们表示谢意。那么,苏老的长寿之道是什么呢?豁达乐观。苏老说:“一个人要豁达大度,心胸开朗,精神愉快,对前途要有信心,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就会祛除疾病。一个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是不会长寿的。”苏老在“文革”中曾遭受无数次的批斗和折磨,都能坦然处之。在被下放到江南造船厂“劳动改造”时,他不仅参加劳动,还与青年技术人员一起对船体等进行各项技术改革工作,取得很大成功。…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人的平均寿命普遍偏低,但中国古代的文人似乎算是一个特例.他们中活到八九十岁甚至逾百岁的寿星不乏其人,孔子、庄子、孟子、墨子,都是当时的寿星. 而在现代,文坛亦不乏长寿文人,无论是去世的季羡林、冰心,还是依然健在的金庸、文洁若等,是宁静致远的平和性格所致,还是有独家秘方? 巴金:禁烟酒,被批斗的时候也运动 巴金是中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百岁作家.其长寿之道在养精. 巴金1927年23岁在巴黎开始创作,在《回忆》一文记有:我每天上午到卢森堡公园里散步.他这种运动生活,一直持续到中年和老年.即使在1967年9月18日,他被红卫兵非法揪到上海江湾,在《随想录·五十五·赵丹同志》记有:“准备26日开批斗大会一两天,我晚饭后照例在门前散步”.  相似文献   

5.
为于连正名     
<正> 《红与黑》主人公于连,自诞生之日起,命运就欠佳:冷宫冻却数十年,继而又被戴上许多顶肮脏不堪,且又不符头型的帽子,踉踉跄跄被推出宫门批斗示众,随后冲出法国,走向世界,经资本主义制度跨入社会主义国家,以反面教员的身份,出入诸国评论界,政治界和教科书。翩翩然一风流少年,几经折腾,面目苍白刻板,形象丑不忍睹,若真灵魂不死,冥冥地府中的司汤达,该会作何感想? 在这里,笔者无意为于连鸣冤叫屈,只想拣回那个随同“污水”一同泼出的“孩子”,恢复其本来面目。在指出他满身疮疤的同时,认清这是一块多瑕良玉。  相似文献   

6.
郑元绪 《可乐》2010,(11):31-31
小时候有两个发小,常来我家下棋。我对象棋“无趣”,就给他俩搬板凳、摆棋盘。老扁儿下得好,明柱眼见要输,就掀翻棋盘,一溜烟跑回家,气得老扁儿大叫明柱“玩不起”。 后来,我给“无趣”这词儿释义,第一条即“玩不起”。要做个有趣的人,“玩不起”心态是头号大敌。世界是一个游戏的江湖,总要全身绷紧,还不如趁早出局歇息。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长寿,是世界公认的一个事实。在日本人的长寿秘诀中,除了健康的饮食和完善的医疗体系,运动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日本老人喜欢上了“老年健身学校”,而“训练胜过上医院”这句常常挂在他们嘴边的话,也是对这所学校的最好评价。  相似文献   

8.
“文革”伊始,侯宝林被打成“黑帮”。一天,他穿着黑色长袍,被押上批斗台。“造反派”喊:“打倒侯宝林。”侯宝林闻声趴下。“造反派”叱问:“谁叫你趴下的?”侯宝林答:“你们不是喊打倒我吗?我不打就倒,响应你们呀。”此言引起台下一片哄笑。  相似文献   

9.
珍言 《社区》2009,(8):22-23
几米的个性害羞内向,不擅长用言语表达,身形瘦小的他,讲话有时嗲声嗲气,让人常常忘记他的年纪。一次几米走在大街上,有个小孩对自己的妈妈说:“妈妈,那个人用的手机跟‘阿公’一样耶。”一想到自己被视为“阿公”,几米不由得呵呵笑出来,他的独生女还在念小学呢。  相似文献   

10.
马寅初到处宣扬他的“团团转”理论是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概括了中国实际的变化,对大跃进和“八字宪法”的“科学解释”。自称是“中国化”的新学说。攻击批评他的人一概是脱离中国实际,扣名词,扣概念的教条主义者。我倒要探一探马寅初先生的“新学说”,看看它到底是“新学说”还是旧货色。  相似文献   

11.
吴波 《社区》2008,(2):12-13
梁漱溟,“中国最后的儒家”。走完百年人生,学人无不称颂其“敢于犯颜直谏”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美德。当年,马歇尔、司徒雷登称梁漱溟为“中国的甘地”。从记述梁漱溟的资料中,记者只感觉他是一个冷面的儒者。在这尊严峻冷面“佛”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副悲天悯人的胸怀,他还有无另一副面孔?  相似文献   

12.
小时候,我喜欢画画儿、下棋、练武术……可哪样都没持久。大人们说:“这孩子,挺聪明的,就是没长性。”有一年,院里搬来一位邻居,在根雕厂工作。他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另两根传说是在挖一个老树根时,被一种不知名的毒虫咬伤后坏掉的。我便叫他“三指叔叔”,他也不生气。他人挺和善,却不爱说话。因为好奇,我总爱到他那儿玩。每次去都看到他在做同一件事:用各种各样的小刀在削穴其实是雕刻雪一块足有一米来高、小水桶一样粗、又老又旧的大木头。三指叔叔告诉我,这是一块黄花梨木老料,很珍贵的,他要雕一尊“观音大士”像。一天傍晚,我又来到他家。…  相似文献   

13.
永葆一颗童     
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年逾八旬的一对金婚夫妇,问其为何能保持青春活力?置身于布娃娃、小狗、小猫等玩具的童话世界里,手里握着一只绒布娃娃玩具的老顽童满头白霜,却精神矍铄。她爽朗地回答:“一个人只要保持一颗童心,就能永葆青春活力。”这使人想到:在不服老的人眼里,黄昏也如晨光一样美丽,似彩虹一样多姿! 老年人保持一颗童心,不仅能沟通自己与儿童的感情,融洽彼此的关系,而且对自己活得轻松愉快,去掉暮气,以至返老还童都有很大的意义。一个人童心不老,他就会浑身充满朝气,生活充满快乐,就会有一个永远年轻的精神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成人不可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在每一个时代,他的固有性格不是在儿  相似文献   

14.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就教育我要做个好人。我“接触”最早的好人大概首推“雷锋叔叔”了。雷锋做好事是随时随地的,并且不图回报。在我的印象中,这就是好人的“标准”。等我年龄稍长,又知道了另外一些关于好人的议论。诸如:“好人不长寿,害货一千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也许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吧,现在想当好人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连我自己也远不如幼小时单纯。倒不是怕“早死”或被人欺辱,实在是社会对做好事的人那异样的  相似文献   

15.
本卞 《社区》2012,(2):14-14
梁漱溟曾说.假如有人向他的朋友问起他是怎样一个人,朋友回答“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是恰如其分、最好不过的。  相似文献   

16.
乡村建设理论在梁漱溟的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这一理论是将其多元现代化理论在实践中落实的途径。同时,在对乡村社会的思考中,梁漱溟提出了“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等他理解中国社会的特征的核心观念。并强调基于乡村建设的途径是培育中国人现代政治习惯,并建成现代国家的最为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面对中国文化的危机,梁漱溟超越文化上的夷夏之争和伦理矛盾的冲突,在广义的文化比较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梁漱溟认为,儒佛二学只是手段、途径、步骤的不同而已,二者本质上都是在解决人世间所面对的许多困惑与苦难,儒、佛对生命意义关怀的一致性,使其同为人类自己向内用功进修提高的一种学问。梁漱溟把大乘佛学的佛性说与儒家的仁心相沟通,在一定意义上,使佛家的“无我为本”与儒家的“有本不穷”会通了起来,这为其后的现代新儒家探讨心性开辟了重要的理路。由于梁漱溟思想上亦儒亦佛的二重性,儒家在相当程度上被佛化了。他的文化哲学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尽管如此,构成梁漱溟思想理论主体的仍是儒学。  相似文献   

18.
赵仰山先生是我省有名的摄影家,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他在太原市老军营一个宿舍大院住。进城办事,不乘车,也很少骑自行车,大多数情况是开“11”号来回跑。大家部说他身体健康精神好。我想,他肯定有一套健身之法吧。这不,最近他给我送来一本他编写的《长寿百岁》的书(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我说:“书,过后一定好好拜读。但我现在要说,你这样高龄,笔耕不已,就说明你是健康老人。” 书不厚,不过7万字。第二天,我便将它读了一遍。该书给人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作  相似文献   

19.
《北方人》2007,(2)
一日,我与上帝一同出行。路过一条河时,我看到水里有一个人在挣扎,我指着那个人问:“上帝,为什么你不去救那个人,难道他没有向你祈祷吗?”上帝回答:“不,他向我祈祷了两次,但我也救了他两次——第一次我让一根圆木从他  相似文献   

20.
1951年10月5日梁漱溟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两年来我有了那些转变?”其中特别强调地说:“我从不相信我是唯心论者,亦如我从不相信我是改良主义一样,正如此,所以总不喜欢旁人向我宣传革命,向我宣传唯物,--我何尝不革命?我未尝不唯物?”显然这种话是用来迷惑人的虚伪的遁辞,这种“转变”是自欺欺人的假转变。下面就来揭露和批判他的反动的哲学实质,及其产生的阶级根源与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