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建宏 《社科纵横》2013,(10):49-53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理念,深入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征、诱因、类型,全面梳理与探讨党和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流程,反思应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提出群体性事件应对需实现"四大转变"并构建良性运行机制,旨在提高党和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表达日益成为民众诉求表达的重要途径,网络舆情影响力日益增强,既给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也给党和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舆情引导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网络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民众网络参与,完善网络引导机制,加强网络相关法制建设,是有效提升党和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应对之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发生的诸多重大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往往是导致事件扩大化的导火索并推动其恶性化发展,实质上也成为了阻碍事件有效解决的绊脚石。当前,汹涌的民意表达构成了政府网络治理的民意挑战,迅捷多变复杂的网络对政府引导与管控提出了多方挑战。本文分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治理的挑战。最后,从战略认识、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完善官员问责制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应急和预防机制与舆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月生  于家琦 《社科纵横》2006,21(7):135-137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舆情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依据舆情变动机制理论,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应急和预防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机制。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之间的关联在于共同围绕着发生机制中的导火索或刺激因素并且都包含着舆情;它们的区别在于,不同阶段的机制有不同的运行方式。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应急和预防的不同阶段,舆情状态是不同的。舆情的状态不仅可以反映群体性突发事件处于的阶段,还可以决定或影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与终止。  相似文献   

5.
试析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莹 《社科纵横》2006,21(2):89-90
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包括法律制度、组织机构、情报信息系统及预警系统等要素。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6,(10):72-76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近些年出现较多的社会现象。舆情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从舆情的视角来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反映舆情的窗口,它反映了群众的情绪,集中表达了群众的社会政治判断,表现了民众主体与国家管理者客体的利益矛盾,具有深刻的舆情内涵。与此同时,它也反映出表达机制不完善,社会安全阀机制失灵,监督和参与机制不健全,市场经济管理与政府公共管理间存在真空的舆情问题。  相似文献   

7.
构建重大群体性事件源头化解机制的瓶颈问题,在党务方面集中表现为党的基层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弱化、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缺失与边缘化,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非制度化的社会控制能力下降;而在政府方面则主要集中于情报收集体制的不健全与信访制度的亟待完善。解决的对策为:在党务方面主要是通过化解干群矛盾加以实现,在政务方面则主要通过构建情报收集机制以及完善国家信访制度两个途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殷向阳 《社科纵横》2013,(1):163-164
网络的广泛应用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为高校群体事件的防控带来了挑战。网络环境学生群体性事件呈现突发性强、局部放大效应明显、网上网下联动、不可预见性强等特征。高校应从占领阵地、建立体系、构筑平台和提高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等四方面进行防控和应对。  相似文献   

9.
李萍 《探求》2010,(5):70-75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其中一些地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纠纷,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新诱因。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探讨有效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思路,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及广大环保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促进了信息发布的繁荣与泛滥,每一个人既可能是信息滥用的始作俑者,又可能是信息滥用的受害者。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个人信息滥用的重灾区,在程度上可以区分为递进的三级,即对正式发布文本中个人信息的集成;挖掘并发布当事人的日常生活隐私;将当事人的真实信息与虚构和想象结合在一起,以抹黑当事人。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个人信息日益严重的滥用,需要强化互联网个人信息发布规则,建立针对个人信息滥用的纠正机制,强化快速而有力的司法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5,(7):27-30
2012年宁波部分市民游行反对PX项目,时隔两年后的2014年4月广东茂名再次因市民反对PX项目导致群体性事件。本文指出宁波在处理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认为应该深刻反思政府具体处置的方式方法,得出PX事件的启示,并就国务院与地方政府今后上PX项目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6,(5):61-65
新媒体的发展影响了群体性事件的演变,但也为应对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党和政府应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客观认识新媒体的作用,以互联网思维为引领,主动出击,在事件的潜伏期、初发期、爆发期和衰退期,充分利用各类媒体,通过平等、开放的信息互动交流,疏导公众情绪、缓释社会压力,实现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13.
孙静 《创新》2013,(2):93-98
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作为现代社会结构的衍生物和反应物,不满与怨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和情感的基调,在对待具有某类特征事件时具有被泛化的情感记忆。情感是社会的多棱角,从中折射社会事实,聚焦社会冲突。群体性事件就是由特定的刺激类型被还原为不公、腐败等原型后所激活的各种思维、情感认知和行为模式。对群体性事件的情感认知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及时疏导不满情绪,引导良性的社会情感认知。  相似文献   

14.
依意识形态观念去看待并处理群体性事件,会基于对参与者忠诚性的排斥而将群体性事件定位于先在的恶,并试图在实践中消除群体性的权益诉求方式。现代多元社会中群体性事件的出现乃社会常态,应在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的指引下和法治国家的框架内,实现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态度和处理方式的转换。主体间性是群体性事件处理的思维进路,坚持处理者与参与者平等原则,重在改进政府工作并深化与公众的理性沟通。群体性利益诉求乃群体性事件处理的核心,应通过认真对待权利及回应型处理具体事件等化解和保障群体性利益诉求,以达发挥群体性事件外部正效应之目标,并促进法治秩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宗室群体性事件是明代类型众多的群体性事件当中的一种,和其他群体性事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宗室成员是事件的行为主体,王府校尉、仆从只是受命鼓噪而已,没有其他阶层民众的卷入.明代宗室群体性事件大致可划分出权利争取型、发泄愤恨型、骄横暴戾型三种不同的类型,具有非和平性与非政治性、权利正当性与行为非理性、宗室群体性事件的行为主体多为宗室中下层等显著特点.明政府对宗室群体性事件处理的重要方式即是革禄、夺禄、停禄,皆为治标之策,非为治本之良药.这不仅于消弭宗室社会矛盾、挽回宗室人心毫无助益,而且只能进一步加剧矛盾和对立.而重惩事件拨置者及王府仆从、军校虽能对其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他们对身份特殊的宗室并不能起到多少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廖和平  曹汉林 《创新》2009,3(1):83-87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呈现,有些往往以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形式出现,正确认识这些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曾秀兰 《探求》2011,(3):107-112
从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看,群体心态在群体性事件中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在群体性事件中,群体心态在目标上指向同一,行动一致;认识上缺乏理性,轻信谣言;行动上易受传染,盲目从众;情绪上夸张狂暴,言行激烈。对群体心态的整合与引导,应做到:在事件潜伏期,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渲泄机制,及时疏通群众中的不满情绪,排放社会中积累起来的各种冲突因素;在事件发生期,要及时疏导聚集人群、加强信息公开权威发布、震慑恶意破坏者;在事件平息后,要注重培育公民精神,强化公民意识,塑造理性、开放、宽容的群体心态。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结构调整的特定阶段,所产生的各类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数量迅速增长,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促使制度创新,创造群体性事件软着陆的有效机制,以实现社会稳定和谐,是目前国内一些学者、专家关注的焦点。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科学分析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深入探讨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措施,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