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多维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力政治的困境,同时也是国家行为体间安全认知的困境。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成因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国霸权造成的安全困境,二是东北亚地缘政治结构导致的大国关系困境,三是区域安全机制缺失带来的东北亚地区安全秩序困境,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动,建构了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困境,使得东北亚地区至今仍没有形成地区安全的集体认同。各国利益的矛盾掩藏着军备竞赛和地区冲突的危险,安全困境的幽灵困扰着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2.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盟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示范效应为国际关系理论摆脱传统现实主义范式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但是,新功能主义理论提出这一模式却无法在东北亚地区有效展开.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能够更好地解释欧盟一体化模式在东北亚地区遇到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即霸权国与崛起国的结构性矛盾是东北亚一体化的根本障碍.大国间对于相对收益甚于对绝对收益的关注、对政治安全甚于对经济福利的关注的叠加,使得该地区始终无法摆脱现实主义政治中安全困境的魔咒.东北亚现有的结构性矛盾显示,中国是东北亚崛起中的大国,美国防范中国在东北亚的影响,东北亚其他国家利用美国平衡中国的地区影响.中国必须承担更多的地区责任并致力于发展一种适合东北亚的合作模式,推动东北亚一体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观念因素在国家的对外决策中的影响与作用。结合东北亚地区各国意识形态、政治文化与历史记忆的异同分析了造成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观念因素,并从建立跨文化认同、超越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差异、选择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实现东北亚地区安全的观念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21世纪以来东北亚地区安全局势的基本理解与分析,结合21世纪东北亚地区安全局势变化的演变历程,可以认为东北亚地区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安全机制建构缺失。从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层面对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缺失中的安全状态进行评估,可以形成对东北亚地区安全治理以及安全机制建构的相对全面的认知。通过互信互利的同步实现、建构共识性认知与实现安全困境破解是重构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进而达到较高程度的安全治理的必要过程与条件。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安全发生了重大变化。东北亚各国都致力于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大国关系重新调整,使得东北亚地区乡全形势出现了新的态势。东北亚地区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一、东北亚地区安全状况1.东北亚地区安全状况总体趋缓冷战的结束使本地区军事对峙全面缓解。东北亚地区曾集中了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中的多种矛盾。SO年代这里曾爆发了冷战之下的热战——朝鲜战争。美国通过与日本、韩国结成军事同盟遏制苏联与中国。中苏在60年代关系恶化后,两国在这一地区进行长期的军事对峙。苏联解体结束了两个…  相似文献   

6.
东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大国利益纵横交织,形势纷繁复杂,热点问题频发的一个区域.冷战结束以后,东北亚地区战略位置凸显,合作机制缺乏.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大国,中国国家核心利益与东北亚地区局势密切相关.冷战后东北亚地区由于受历史原因、战争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大国关系交织博弈等因素的影响,安全局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目前,解决朝核危机是当前东北亚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构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是解决东北亚安全问题的努力方向,而中国应在东北亚区域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重塑区域国际关系,进而促进东北亚地区安全局势朝着更加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地区安全研究方兴未艾,但是适用于地区安全研究的理论不多,学术界对地区安全的研究多半是以欧洲为榜样,以比较的方式切入其他地区的安全研究,以此来分析实现某一地区安全的条件和实践进程。本文以布赞和维夫的“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为框架,分析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安全动力和安全需求,以避免冲突形成、建立多边安全机制和形成安全共同体为实现地区安全的路线图,分析了东北亚地区大国渗透和地区内分裂并存的特点,得出结论是:东北亚缺乏直接建立安全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和共有观念,东北亚地区安全走到了历史的关键时刻,即在达成地区安全共识的基础上建立多边安全机制的时刻。  相似文献   

8.
安全困境与后冷战时代的中美关系——兼论台湾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全困境是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 ,本文通过分析安全困境发生的原因 ,提出了安全困境的两种模式 :一般性安全困境和结构性对抗安全困境 ,在此基础上对冷战后中美关系中存在的安全困境的性质和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指出冷战后对台湾问题的思考应该放在中美安全困境的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9.
朝核危机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影响东北亚地区安全稳定的潜在挑战.为缓解这一危机,相关各方正在通过六方会谈机制寻求解决办法.这是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各国首次就安全问题进行多边合作,是为构建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框架进行的一次有建设性的尝试.实现东北亚的持久和平与稳定必须要完成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框架从合作模式到制度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东北亚国家之间缺乏有效的安全对话和沟通,阻碍了国家间的战略互信,围绕朝鲜发射卫星事件而导致了地区紧张局势升级,凸显出当前东北亚地区安全结构的失衡以及重启六方会谈的必要性。通过重启六方会谈,可以为东北亚各国提供一个沟通和对话的平台,增进彼此互信,以此来缓和地区紧张局势,维护地区稳定与和平。  相似文献   

11.
考察全球性与地区性集体安全模式的实践可以发现,强机制的集体安全模式不适用于目前的东北亚地区,但对于构筑各方认可的东北亚安全安排,实现东北亚的长久和平,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成因是复杂的,可从国际体系、地缘政治结构、国家战略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分层梳理.实现东北亚区域安全,对国际社会和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进步,对地区共同的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发展利益,具有战略意义.安全前景值得期待,但必将经过艰难、长期、痛苦的多次博弈.  相似文献   

13.
目前,美国在东亚安全中发挥了一种主导性作用。美国凭借自身超强的综合国力,东亚各国的互不信任而缺乏建立安全机制的条件以及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存在而掌握了东亚安全的主导权。美国在东亚安全的主导权,其实质就是防范与遏制挑战美国霸权的地区性强国的崛起和美国所谓的"邪恶轴心国",以更好地服务于其全球战略,使21世纪继续成为"美国的世纪",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  相似文献   

14.
美国是霸权稳定模式的积极倡导者.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维护在东北亚的利益,通过不断加强其同盟体系、介入地区安全事务以及发展与地区非同盟国的安全联系等方式,企求建立起以霸权稳定模式为基础的政治、安全秩序.而与此同时,东北亚不断变化的地区形势使这一模式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合作安全"作为一种新型的多边安全机制,适合东北亚地区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弥补霸权稳定模式的缺陷,必将在未来东北亚安全问题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并有可能成为维持地区安全与稳定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单边东北亚战略、日本国内的危险倾向和朝鲜半岛问题的复杂性是影响东北亚多边安全体制建立的三大因素 ,其中的核心障碍在美国。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 ,才能实现东北亚地区有保障的真正持久和平。  相似文献   

16.
阻碍朝鲜半岛国家关系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朝核问题的解决将对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在变化了的安全状况下,会产生建立共同安全合作机制的要求。从近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不仅孕育着东北亚共同安全合作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也存在着广泛的现实性、可能性。面向21世纪,东北亚共同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已经成为东北亚各国合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以合作求安全--中日两国东亚安全利益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允   《南都学坛》2005,25(3):116-118
避免东亚陷于安全困境,不仅是中、日两个地区大国的责任,更是两国的国家利益所系。历史上的东亚格局总由一国主导,现在面对强大的日本和崛起中的中国,东亚的结构性困境日益明显。然而在朝鲜半岛、台湾及东南亚等地区问题上中日并非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相反两国存在着共同的利益。能否基于责任与谅解,理性地把握这些利益的一致性,以合作方式谋求安全问题的解决,关系着中日乃至东亚地区的福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