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列举的科技英语中隔位结构的三种类型,从修辞和语法的角度,分析了隔位结构的具体特征以及产生的误译,突出了科技英语在形式的结构上匀衡缜密,严谨妥贴的特点,同时说明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正确理解和翻译科技英语。  相似文献   

2.
探讨现代汉语中常见句式"每 数量词 VP"和"每隔 数量词 VP"及其表义离合性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主要从语用、语法及语义等领域进行具体的阐释和论证,如语用逻辑重音、副词性修饰性成分的参与、"隔"的语义虚化或弱化等等,简要概括可以进入该格式的量词的等值度和等值梯度的分布情况及规律。  相似文献   

3.
<正>"文之不饰者乃饰之极"出于刘熙载的《游艺约言》。饰者,《说文》释为"刷也",有修饰、装饰之意,此处是形容文不修饰就是修饰到了极点,这是一种叙事的真实,此意极合宝林先生所著《刘熙载书学研究》,蕴醇儒学问于大雅文章。杨宝林先生是一位集古典文献学专家、唐宋文学专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当代著名学者和艺术家。胡崇炜先生曾这样评价他,"书如其人,质朴中不  相似文献   

4.
“不隔”不仅是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原则之一,而且是中国哲学、中国宗教、中国政治、中国法律等领域的最高原则之一。以“不隔”之思维方式去看待、理解天地万物的观点,可名曰“不隔主义”。“不隔主义”至少涉及三方面:人与人的“不隔”、人与物的“不隔”、物与物的“不隔”;强调此三重“不隔”,正是中国哲学所以区别于西方哲学的根本特征之一。此种“不隔主义”可以为当今人类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开辟新的途径或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正售后部新来了位姑娘,叫甜甜,人如其名,声音含糖量十个加号。甜甜上任以来,售后部的工作反馈越来越好,恰好这时销售部有一位助理刚刚辞职,在售后部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甜甜获得了这次晋升的机会。销售部与我仅一窗之隔,我也终于有幸目睹甜甜芳容。8时,伴随着一声嗲嗲的娇笑,一个粉嫩的身影闪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果戈里两位文学大师,生不同时,地隔欧亚。可是,他们的两位骄傲的产儿——《狂人日记》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在世界艺术之宫里相视而笑,形影不离。正如普希金历描绘的“他们交溶了,浪花和岩石,诗和散文,冰和水”。然而浪花与岩石,诗与散文,冰与水毕竟不一  相似文献   

7.
回家     
《阅读与作文》2009,(7):9-11
几年前我在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从一位遇到的姑娘那儿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它也许是那种隔几年就会改头换面地被重新传播一次的神奇的民间传说。然而我仍然愿意想象它是个某地某时真正发生过的事。  相似文献   

8.
译介西湖诗词中的“隔”与“不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借用王国维判别和衡量艺术境界优劣的标准──“隔”与“不隔”,从用词的“隔”与“不隔”、用典的“隔”与“不隔”、译花时的“隔”与“不隔”,以及“造境”和“译境”的“隔”与“不隔”入手.结合导游工作的实际经验,对部分有关西湖的古典诗词译作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评析。  相似文献   

9.
在言不尽意、立象尽意观念的作用下,中国古代文人推崇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境界,形成一种朦胧雅致、含蓄隽永的美学风格和"隐、遮"的美学特征,这也造就了中国诗歌之"隔"。本文将从"隔"之意、"隔"之源、"隔"之度、"隔"之美这几个方面综合评析"隔"的非凡魅力。  相似文献   

10.
对传统上有关王国维"隔"与"不隔"说的研究观点进行分析,认为"真"说、"自然"说、"形象"说都存在一定的缺失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隔"与"不隔"与普通读者接受反应效果的关联问题,认为王国维提出"隔"与"不隔"说的切入点在于读者和接受者,是其站在普通读者接受反应的角度向文本和作者提出的审美要求.最后指出"隔"与"不隔"作为一种审美价值范畴是否合理是值得思考的.  相似文献   

11.
历尽了人生的坎坷,看破了世态炎凉,苏轼用诗人的心灵感悟陶渊明的平淡放达,也用诗人的语言准确地诠释了陶渊明的思想情感,故尔虽隔六百余载,两位诗人的心灵却是一脉相通。文章试从人生经历、个性感悟和语言特点分析陶苏之间的袭承关系。  相似文献   

12.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观点,并由此提络其他论点而形成其较为完整的文艺思想体系。应该说,这对文艺创作是有重要贡献的,也为我们欣赏品评文艺作品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审美标准。但从背景看,“境界说”主要是针对浙派和常州词派的流弊而提出的,不免有矫枉过正之处。这里我们试拈出其重要内容之一的隔与不隔之说,作一简单剖析。一、首先,我们想强作解人,为王氏的“隔”与“不隔”作几种诠释。《人间词话》40条:“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艺术审美学说中"隔"与"不隔"的观点,对中国传统音乐鉴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语语皆在目前的"不隔",实则需要我们对音乐作品的文化生态语境进行具体解析。就我国经典民乐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的文化生态语境而言,无论是创作者的人生经历还是作品蕴含的精神内核,都是我们在进行传统音乐审美鉴赏时由"隔"到"不隔"所必须阐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妙语     
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连战北大讲演最能引起共鸣的一句感言。除非你是比尔·盖茨,否则你跟破产之间仅有一场重病之隔。——美国调查发现,有近半数美国破产者是被猛涨的医药费所拖累,一位教授如此感叹。  相似文献   

15.
中西诗学相互参照与印证,学界多以西方文学理论观照中国文学作品,从中国文学理论视角解读西方文学作品范例较少。如以王国维诗学理论之“不隔”说,考察美国深层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的诗歌美学追求,应有一定学术创见。基于中国禅宗与道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斯奈德多部诗集中充分呈现出“不隔”的独特美学特征,其众多诗作意境悠远,充满生趣,简洁美好,语语如在目前。具体而言,斯奈德诗歌的“不隔”亦可分为“景”之不隔,“情”之不隔,以及由此融会而成的“意境”之不隔。  相似文献   

16.
在中文中 ,修饰名词的成分称作“定语”;在日语中 ,修饰名词的成分称作“连体修饰成分”,两者在句子结构上承担的功能和意义大体相同 ,即起到修饰、限定名词的作用。然而 ,中文的“定语”和日语的“连体修饰成分”在结构和意义上并非完全对应。本文将以日语的“内在关系的连体修饰结构”为中心 ,探讨其与中文的对应关系 ,旨在寻求在这方面中日文互译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隔”与“不隔”说内涵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与"不隔"这一文学命题,众多学人对该命题的内涵进行了探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他们因忽略了"隔"与"不隔"是王国维立足于"境界"这一审美形式从文学接受的角度而提出来的审美尺度这一现象,所探得的"结论"难免失之偏颇.所谓"隔",实质上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共鸣有障碍(包括迟滞与不自然),"不隔"是指共鸣产生的自然与流畅.  相似文献   

18.
娱乐世界     
隔字 8根火柴组成的方块里有8个字,现在再给你8根火柴,把8个字各隔开在1个方块里,请你隔隔看。(张元龙)  相似文献   

19.
副词“很”修饰粘着动词时很有特色。粘着动词不能单独受副词“很”修饰,后面必须要带上相应的成分。粘着动词受“很”修饰时,后面所带的名宾成分不能用介词结构提前作状语。粘着动词受“很”修饰后,其宾语语义选择受构式制约。“很”修饰粘着动词结构层次为“很+VO”,而不是“很V+O”。  相似文献   

20.
英语中的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又称转移修饰(Hypallage),即将原来用于修饰甲的词语用于修饰不同类的乙。其结构由转移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形容词是最常见的转移修饰语。转移形容词修饰的中心语只是该形容词的形式被修饰语,其逻辑被修饰语是它按照语法逻辑常规所修饰的对象。移就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的选材中频繁出现,而其词语搭配上异于常规的处理成为了各篇文章的亮点,造成新奇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