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写境与造境两种形态 ,却未作具体阐述。现代研究者对它们也未作深入的探讨。对此 ,本文从审美的角度来探讨写境和造境的艺术特征 ,认为写境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自然之美 ;造境具有主观抒情性、表意性和理想化抒情手法等。写境有画境、物境、事境等类型 ;造境有缘情写镜、直抒胸臆、象征虚幻等形态。  相似文献   

2.
周锋 《东方论坛》2012,(6):82-91
受传统诗学和西方诗学语言观的双重影响,中国现代诗的语言经营策略可以分为因境造语和因语造境两种类型。因境造语可分为按意象刺激性、知觉膨胀性和境界朦胧性要求造语三种类型;因语造境可分为重感兴和重理味两类,前者可分为讲声音语调的象征和反语法规范的言说两种,后者可分为正题反说的陈述和反修辞规范的传达两种。  相似文献   

3.
构图作为绘画形式语言之一,是掌控整个画面结构的核心要素:传达画家之思想、审美意识、情感表现,体现整幅作品的结构之"势"。立意是构图的前提,也是创作意图的体现和安排;取舍是构图的关键,是一个综合的思维过程,既涉及画面的形式语言,也涉及艺术家的审美倾向,关键是能借助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感;造境是构图的目的,艺术家要借助一定的形式美规律,使情感客观化、具体化,赋予作品以"象外之象"、"境外之境"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静界     
浦均的山水将传统表现方法与对自然的切实感受巧妙地融为一体,探索性地运用了直线语言,并将自己对用水的理解与造境相统一,既有传统的意境,又自生情趣,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主导语言。他以"直线"画山,以"直线"写水,他的"直"并不拘泥,而是以"直线"语言贯穿融会于通幅之中,力求灵动多变,苍润兼济,着力于深邃的意境。他的画协调生趣,平淡而宁静,其作品中透出的气息可窥出其画人合一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对于自然辩证法的基础性研究而言,从事原创性工作的要求之一就是,从"跳出""传统科学哲学"进一步走向"跳出""科学"。本质意义上的"科学"已经成为自然辩证法的唯一研究领域,但只有"跳出"这个唯一的研究领域,才可以在差异性中把握科学的本质,才可以"跳入"科学的生存与境之中,并让科学从这种生存与境本身显现出来。这需要"解构—指引",现象学科学哲学可以成为这种"跳出—跳入"和"解构—指引"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词心说     
"词心"虽系晚清词论家提出的一个词学范畴,但却揭示了唐宋以来词人在创作中独有的心理状态:或"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或出于至情至性,所谓"不能不尔"。正是由于这种种"赋情独深,逐境必寤"的词心表现,才可能创作出与诗、曲、散文等其他文学样式不同的具有独特美感的词情词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的"布置",与西方风景画"构图"的含义大不相同.中国山水画源自"师造化"之实境,追求的却是"中得心源"之"虚境".在观察方法上是"以流盼的目光,绸缪于身所盘桓的形形色色".不是停留在某一固定视角,所要追逐的是画中的"真趣",需要的是"畅神", "卧游".正如中国历代文人们对悠闲恬意生活的追求那样,寄望"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在"造景",也是在"造境".相对"实境"而言,它是亦真亦幻的"虚境",其意趣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5,(5):41-44
以萧纲、庾信为代表的宫体诗创作与南朝尤其是齐梁时期的绘画关系密切,尤其是绮罗画的兴起对于"宫体诗"以女性为直接描摹对象作品的出现具有直接刺激作用。宫体诗在写景造境艺术上的愈发精巧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绘画的构图意识和造境艺术。此外,绘画艺术对于形似的追求和赋彩鲜丽等特征也对宫体诗的工细雕镂的描写手法产生了直接影响,并构成了宫体诗"声色"之美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9.
针对学界关于现代汉语规范化依据(基本原则)的分歧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分析样本,在详细归纳规范化依据类型基础上,定量统计各类依据的使用情况,并引入"在境"和"离境"两个概念对统计数据做出定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基于理性原则的在境依据是规范化的基本依据,基于习性原则的离境依据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在现代汉语规范化过程中,应该将基于现实同一性在境分析的理性原则作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古今中外翻译理论都以"忠"、"信"作为翻译的根本准则。"忠"、"信"不是静态的、片面的"忠"、"信",而是动态的,辩证地构建和谐"译境"和维持翻译可持续发展的"忠"、"信"。通过分析学生翻译实践译作出现的三类问题,结合三类翻译标准的度量尺,提出译者只有对源语"真解",并在译语中正确编码才能实现"真译",译文读者才能获得源语的"真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人认为济水是跨越黄河独流入海的河道,因此有"河北之济"和"河南之济"的称谓,而且赋予了其"三伏三起"的神话,是与江、淮、河并称为"四渎"的一条大河。济水在北魏以后逐渐湮灭,现在已经没有称为济水的河流。济水是如何消失的,济水的遗迹又在哪里,济水消失的原因和影响又是怎样的。通过对有关济水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初步探讨了"河北之济"的变迁过程和原因及其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一书从根本上改变了六朝江东土著世族研究一向比较薄弱的局面。该书既有溯源性的导论,又有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全面考察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的综合性结论,而其主体部分则为若干个案研究。全书点面结合,颇多胜义。对书中的若干弱点和疑点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商榷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峡自然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及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上最神奇壮观的一段峡谷,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地跨重庆东部和湖北省西部,因其险峻的地势、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对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按照国际公约和国家法规对景区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实行强制性保护。  相似文献   

14.
《老残游记》为我国著名的古典白话小说,其语言基础主要是晚清口语,这些语言成分有不少是清代甚至晚清才出现的新词或新义,它们在近代汉语词汇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玩意儿”、“这么些”、表乞讨义的“要饭”、表女儿义的“姑娘”等。  相似文献   

15.
淮盐重要历史遗存——古海陵仓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代泰州淮南大盐场地处江海流域,两淮中部,滨江临海,700余里广袤的滩涂资源,又有得天独厚舟楫之利。公元前195年,吴王刘濞在此开山铸钱,煮海为盐,由扬州茱萸湾开运盐河东通海陵仓专事运盐。汉、唐、宋年间史籍、文学著作中经常出现“海陵仓“一词,对此史学界一直颇多争议。从多角度、多侧面、客观公正地分析当时当地的自然现象、历史背景,展示出这里两千多年前从海陵仓形成以来淮盐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与“文革十年”通常被认为是新时期以前。在这二十七年中,其文艺思想在总体上体现了国家(政党)伦理的价值取向,但过度地强调国家伦理的价值诉求导致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单一化,并与潜在的个人伦理(人道情怀与艺术规律的追求)产生冲突,从而引发难以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展示”与“告诉”是小说叙事的两种基本形式,根据作家的创作意图交替出现,搭配使用,形成不同的创作效果。康拉德的著名小说《黑暗深处》在表征主人公库尔茨的野蛮、凶残、贪婪方面,兼用“展示”与“告诉”两种方式,抨击殖民主义的罪恶,表现出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在表征库尔茨的“文明”和“伟大”方面,却故意使用“告诉”的单一叙事,丧失说服力,帝国神话被悄然解构,表现出康拉德高超的叙事策略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8.
辞赋的本质特征(神趣)是"设辞虚构"。萧统"沈思"说实谓此也。理由是:古人重辞赋;《文选》要预立既硬又科学的标准,最好的选择就是以辞赋为范文,从中抽绎出标准;古人视赋为诗,很多文体有辞赋化倾向,衡鉴辞赋的标准遂被普适、跃升为衡鉴所有"文"的标准;符合萧统尚新变的文艺思想;受王充"超奇"论启发;可验以《文选》诸篇。另外,"设辞虚构"不仅与"沈思"说一致,与翰藻说、个人性、单篇性、文本性、审美性等也无?格。  相似文献   

19.
我国对长江源的探寻和认定经历了漫长而又艰难曲折的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沱沱河被认定为长江正源之前,有关江源的认定一直众说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岷江源说、金沙江源说、一源说、二源说、三源说、巴颜喀拉山南麓说和沱沱河源说等,但在古代中国,岷江源说一直占有统治地位。本文按照时代顺序对不同历史时期江源的探寻和认定做历史性回顾的同时,也对各个时期江源探寻和认定的原因,尤其是对古代中国岷江源说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并指出:在尊重权威的同时也要敢于怀疑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理。  相似文献   

20.
范长江西北采访是否存在“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的目的,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不同意见。争论关系到对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评价问题。在范长江的西北采访所形成的新闻文本中,有大量的对其新闻目的直接表述的文字,足证这一新闻目的的存在。否定论者提出的几个论据及其论证,都缺少推翻这一新闻目的存在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